吳昌
(漾濞彝族自治縣平坡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大理 672502)
生姜是平坡鎮農民種植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它不僅具有較高的商品經濟效益,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此,它是一種集食用和藥用價值為一身的高產值的經濟作物。過去,人們常使用傳統的種植模式進行栽培,其結果是產量低,質量差,經濟效益也不太明顯。只有運用新的科學的栽培方法,才能實現生產和節約化經營,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文章從姜地的選擇、品種的選擇、整地、栽培技術、撫育管理等幾方面敘述生姜的栽培技術。
平坡鎮位于蒼山西坡,漾濞彝族自治縣的東部,東交點蒼山,南鄰大理市與西洱河為界,西抵順濞鄉。北止蒼山西鎮。320國道、大保高速公路、大漾公路交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著名的“西南絲綢之路”古道穿越本鎮,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全鎮轄平坡、向陽、石坪、高發四個村委會,55個自然村,49個村民小組;2012年末,全鎮總人口8731人,國土面積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0畝;居住著彝、白、漢、傈僳、回、苗、傣、納西8個民族,平坡鎮地平區位優勢明顯,自然風光絢麗,物產資源豐富,主要特色產業是核桃產業、生姜產業、早黃瓜產業、生豬養殖產業、中藥材種植。
生姜,姜科姜屬中的栽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肉質,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葉子列,披針形至條狀報針形,長15~30cm,寬約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平滑無毛,有抱莖的葉鞘;無柄。花莖直立,被從覆瓦狀疏離的鱗姜——原植物片;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約5cm,寬約2.5cm,苞片卵形,淡綠色,花稠密,長約2.5cm,先端銳尖;萼短筒狀,花冠3裂,裂片披針形,黃色,唇瓣較短,長圓狀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黃白色斑點,下部兩面三刀側各有小裂片;雄蕊1板,挺出,子房下位,花柱絲狀,淡紫色,柱頭放射狀,蒴果長圓形狀約2.5cm,花期6~8月。
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的功效;具有降溫提神,增進食欲,抗菌防病,治療腸炎;開胃健脾,防暑救急的作用,因此,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一說。
生姜為多年生宿根本植物,姜的根為淺根系,包括纖維根和肉質根,主要根群分布在半徑40cm和深30cm的土層中,土表10cm以內占60%~70%,纖維根從幼芽基部發生,為初生和吸收根;肉質根著生姜母及子姜的莖節上,兼有吸收和支持植株直立的功能。生姜的莖包括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上莖直立,為葉鞘所包被莖高80~100cm。植株長出的第一支姜苗為主莖,以后發生大量分枝。莖基部膨大形成地下根狀肉質根莖,為產品器官,是由若干個分枝基部膨大而形成的姜球構成。生姜的葉片包括葉片和葉鞘兩部份。葉片披針形,互生,綠色,葉鞘綠色狹長而抱莖,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生姜的花為穗狀花序,花莖直立,高約30cm左右,由疊生苞片組成,苞片邊緣黃色,每個苞片都包著一個單生的綠色或紫色小花,花瓣紫色,在我國,生姜極少開花。生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它喜溫、喜濕,耐陰,但不耐霜,不耐寒。由于其根系也不發達,抗旱能力差。因此在生姜生長期內必須保證遮陽和足夠的水份,生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疏松保水力強,富含有機質,通氣排不性好的土壤為最佳,生姜喜微酸性土壤,Hp值在6~7生長良好,全生育期吸收氮、磷、鉀比例為11∶1∶1.61。
3.1.1 選種姜
種用生姜應在頭年從生長健壯、無病具有本品種特征的高產地塊留種,收獲后選擇肥壯,芽頭飽滿,個頭大小均勻,顏色鮮亮,無病蟲害傷巴的姜塊貯藏。
3.1.2 培育壯芽
培育壯芽是生姜獲得豐產的主要環節。壯芽從其形態上看,芽身粗壯,頂部鈍圓,弱芽則芽身細長,芽頂細尖,生姜種芽強弱與種姜的營養狀況,種芽著生位置以及催芽溫度和溫度有關。
種姜的營養狀況:俗話說“母壯子肥”,在一般情況下,種姜肥胖鮮亮者,因其營養狀況好,新長的芽多肥壯;而種姜瘦弱干癟的,其營養差,新長的芽多瘦弱。
種芽著生位置:由于頂端優勢,種姜的上部芽及外側芽多數為肥壯,而基部芽和內側芽往往較弱。
3.1.3 培育壯芽的方法
包括選種、曬姜與困姜,催芽等。
選種:應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干不縮,不腐爛,質地硬,無病蟲害的姜塊作種用,嚴格淘汰姜塊瘦弱干癟,肉質變壞的姜種,曬著與困姜:播種前1月左右,從貯藏窖中取出種姜,用清水洗凈泥土,平鋪在室外干凈的地上晾曬1~2d,夜間收入室內防止霜凍。通過曬種,可提高姜塊溫度,打破休眠,促進發芽,并減少姜塊中的水份,防止腐爛。晾曬1~2d后,再把姜塊置于室內堆放3~4d,姜堆上蓋以草簾,促進種姜內養分分解,經過2~3次的曬姜和困姜后,并可進行催芽。
催芽:催芽可促使種姜幼芽盡快萌發,使種植后出苗快,而整齊,因而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措施。催芽的方法很多,可因地制宜,加以采用。無論何種催芽,都必須對姜種進行預溫。即在最后一天曬姜時,于下午趁熱將姜種選好收回,置于室內堆放3~4d,下墊干草,上蓋草簾,保持11~16℃,促使姜內養分轉化分解,隨即進行催芽,平坡鎮農戶姜種催芽一般采用室內催芽池進行催芽。
種植生姜地塊,不能連作,應選含有機質較多,灌溉條件方便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田塊栽培,其中以沙壤中最好,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為微酸到中性,堿性土壤不宜栽培,土壤要求深耕20~30cm,并反復耕耘,充分曬垡。然后耙細作畦。平坡地區因夏季雨水較多,宜作濃溝高畦。畦南北向,畦長不超過15m,如田塊較長,則在田中開腰溝,畦寬1.2m左右,畦溝寬35~40cm,溝深12~15cm。并要三溝配套,排水暢通。并在畦上按行距50cm左右開東西向種植溝,溝深10~13cm,在種植溝內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或糞肥,每畝施2000~2500kg,草木灰100kg左右,并與溝土充分拌和,以備種植。
生姜的種植,應選晴暖天氣進行,播前,把以催好芽的大姜塊掰成50~60g重的小姜塊,每一個姜塊留1~2個肥壯的姜芽,其于芽除掉,以便使養份集中供應主芽,保證芽壯芽旺,如果種植天氣干旱,需提前1天在種植溝內澆水,待水滲下后可種植。排放姜種時,按株距20cm左右逐一排放于種植溝內,姜芽一律朝南,并稍將芽頭下撳,使姜塊略向南傾斜,以便將來采收娘姜,隨即蓋細土4~5cm,種植密度,一般5500~6500株,用種量250~300kg左右。
3.4.1 分次追肥
姜極耐肥,除施足基肥外,應多次施肥,一般前輕后重。平坡地區的栽培技術,與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主要是第一次追肥,第一次追肥是在姜種種植完后,并施加綠肥,一般老百姓都采割新鮮的櫟葉或蒿枝葉覆蓋在畦上,這樣,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保暖和保水的作用,而到了后期,覆蓋物腐爛后的有機質,也是很好的肥產,第一次追的肥,到了最后生姜才能吸取到它的養份,這是平坡生姜栽培技術的一項特殊措施,第二次追肥應在苗高30厘米左右時追壯苗肥,每畝用尿素10kg,配成0.5%~1%稀肥液澆施,也可施硫酸銨15~20kg,有條件的地方可隨水沖水腐熟大糞1000kg。第三次追肥在收取種姜后進行,稱為催子肥,施肥量比第一次增加35%~50%,仍以氮肥為主,如姜地的基肥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表現無脫肥現象,這次施肥可不施或少施,以免引起植株徒長,第三次追肥在初秋天氣轉涼時進行,主要是促進生姜分枝和膨大,可結合拔草進行適當重施,稱轉折肥,要求持久的完全肥料和速效化肥結合施用,氮:磷:鉀配合施,一般由施尿素20~25kg,硫酸鉀20~25kg,過磷酸鈣10~15g或復合肥20kg,均勻撒施在種植行上,并結合進行培土。8月下旬根莖旺盛生長期,為促進姜塊迅速膨大,防止早衰,應追一次補充肥,以速效化肥為主,畝施復合肥30kg。
3.4.2 中耕培土
生姜中耕除草很重要,生姜每月要除草1~2次,常和灌水、施肥、培土結合進行。小署和大署之間撩溝培土能降低土溫,有利于姜塊的形成,最好分次培土,每次培土3~6cm,以防姜塊外露,降低品質。經過培土的姜塊皮薄,節長,品質好。
3.4.3 灌溉排水
種植后保持土壤較干,以利土溫的回升。但如久旱不雨,影響出苗,也要適量澆水,出苗以后,保持畦面干干濕濕,不宜多澆,雨季來臨,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根不受澇而免遭腐爛。8月底9月初,要早晚勤澆晾水,促進分枝和膨大。收藏前一個月左右應根據天氣情況減少澆水,促使姜塊老熟。
主要有姜腐爛病、斑點病、炭疽病。其中以姜腐爛病,又稱姜瘟病為生姜產區中最常見,在各地通發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50%以上,甚至絕產,對生姜的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為制約生姜發展的一大因素,生姜腐爛病,初發病時,植株葉片變黃,萎芽,反卷,變黃部份和綠色部份之間界線不明顯。病葉由基部向上發展,最后整株變黃枯死。莖基部和地下根莖部受害處稍微變軟,淡褐色,水漬狀。如將病莖基部或根部橫切檢查,病部維管束變色,用手擠壓,有污白黏液從維管束部分溢出。發病后期,內部組織成糜爛狀,溢出灰白色汁液,僅留下完整的表皮,在莖基部和姜塊腐爛后,常因腐敗性細菌進一步侵入,發生惡臭。本病由細菌青枯假單孢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種姜病部內越冬,生產期間借灌溉水、雨水及昆蟲等傳播,從植株莖基部和生姜的自然裂口或機械傷口侵入,日平均溫度25℃以上時,潛育期一般6~8d,最短三天,最長11天,15~20℃為41d,15℃以下很少發病。高溫、多雨病害發生重。生姜腐爛病的發病期長,傳播途徑多,防治較為困難,因而在栽培上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以切斷傳播途徑,盡可能控制病害的發生與蔓延,發病重的地塊輪作2~3年或水旱輪作1年,選用無病種姜栽植,栽種生姜前先用甲醛100倍液浸種6h,或種姜切開后,用1%波爾多液浸種20min,或蘸木灰封住種姜傷面,避免病菌從傷口侵入。深溝高畦栽培,雨后及時排除漬水,生姜腐爛菌是酸性,整地時,每畝增施消石灰100kg。調整土壤呈微堿性,可控制病害發生。種植生姜所用的有機以料必須經充分腐熟后使用。避免用污染水灌溉。當田間發現病株后,除應及時摘除中心病株外,并挖去帶菌土壤,在病穴內施撒石灰,然后用干凈的無菌土壤掩埋。
主要有姜螟,其食性很雜,危害時以幼蟲咬食嫩莖,鉆到莖中繼續危害,使地上部莖葉枯萎,故又叫鉆心蟲。防治方法:在發生初期發現枯心苗,既被害葉片因失水而卷曲,即可用刀將螟蟲連同受害苗莖葉一齊割除,殺死或燒毀,使其基部再發分枝補缺,藥劑防治主要在蟲卵孵化高峰期,螟蟲尚未鉆入心葉蛀食之前,葉片噴灑90%敵百蟲800~900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或敵殺死2000~3000倍液等,亦可用這些藥劑注入地上莖的蟲口。
生姜的采收可分為收種姜、嫩姜、鮮姜三種。
5.1.1 收種姜
生姜與其它作物不同,種姜發芽長成新株后,留在土中不會腐爛,重量一般不會減輕,辣味反而增強,仍可收回食用,南方稱之“偷娘姜”。一般在苗高20~30kg,具5~6片葉,新姜開始形成時,即可采收。采收方法:先用小鏟將種姜上的土挖開一些,一手用手指把姜株按住,不讓姜株晃動,另一手用狹長的刀子或竹簽把姜挖出。注意盡挖土,少傷根。收后立即將挖穴用土填滿拍實。
5.1.2 收嫩姜
初秋天氣轉晾,在根莖旺長期,植株旺盛分枝,形成株叢時,趁姜塊鮮嫩,提前收獲,謂收嫩姜。這時采收的新姜組織鮮嫩含水分多,辣味輕,含水量多,收嫩姜越早產量越低,但品質較好;采收越遲,根莖越成熟纖維增加,辣味加重,品質下降,但產量提高,故應適時采收。
5.1.3 收老姜,或稱收鮮姜
一般在當地初霜來臨之前,植株大部份莖葉開始枯黃,地下根狀莖已充分老熟時采收,要選晴天挖收,一般應在收獲前2~3d澆一次水,使土壤濕潤,土質疏松。收獲時可用手將生姜整株拔出或用镢整齊株刨出,輕輕抖落根莖上泥土,剪去地上部莖葉,保留2kg左右的地上殘莖,摘去根,不用晾曬即可貯藏,以免曬后表皮發皺。
生姜的貯藏方法有堆藏、沙土層積貯藏,井窖貯藏,坑道貯藏,射線照射貯藏等,雖然貯藏方法是多種多樣,但貯藏期間環境條件應保持一致。貯藏適宜溫度11~13℃,溫度90%~95%為最好。若溫度低于10℃,生姜易受冷害不能長期貯藏,若溫度高于15℃,則生姜貯藏期間易發芽,病害也嚴重。平坡鎮姜農采用的貯藏方法是井窖貯藏法。此種方法,井窖的位置應選在地勢高,避風向陽的山坡地或丘陵地,向下挖一壇或井窖??趶?0kg左右,深2~2.5m,下部直徑1~1.3m,在井壁上每隔50cm,由上向下挖腳踏坑,在井下按120°角均勻地向三個方向掘進,各挖一個頂部圓拱形的洞室,洞室高1.3m,直徑1~1.2m,每室可貯藏姜塊500kg左右,貯姜時剔除病、傷、爛姜,將姜將豎擺洞內,每排一層姜,撒蓋5~6cm厚的清潔潤濕細沙,濕度掌握以手握成團,落地散開為度。一直到擺到高1m左右,然后用磚塊或泥草封閉洞口。在井口用石板或蓋小雨棚防雨。進窖初期外界氣溫較高,姜塊呼吸熱較多,井口敞開通氣散熱,到氣溫降到0℃左右時,應封閉井口,當氣溫降到-5~10℃時,應用草把寒緊井口,上蓋薄膜和草簾,氣溫轉暖后又要隨時減少覆蓋,使之通氣。窖藏期間要定期檢查,特別是入窖后半月內要檢查,如有異?,F象要及時翻窖,檢查前要通風換氣,以保完全。
平坡鎮生姜發展產業,雖然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很好的經濟效益,其主要原因還是農民群眾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產品集約化經營的經營方式還沒有形成,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為推動平坡鎮生姜產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