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珂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改革開放40余年,黨和政府針對我國的農村貧困狀況,制定了一系列農村扶貧方略,開展了諸多扶貧實踐,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我國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扶貧工作成效顯著。40余年的農村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我國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農村扶貧工作取得卓越成就的政治保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我國農村扶貧事業的繁榮發展。
為了更好地對農村扶貧工作進行組織領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國務院成立了扶貧開發小組,隨后,各地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扶貧小組,負責調查貧困狀況、制定扶貧方案、落實扶貧措施、協調扶貧問題,為我國的農村扶貧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了組織保證。40余年的農村扶貧工作中,黨中央構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的治理機制,并且逐漸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保證農村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科學的農村扶貧規劃是我國農村扶貧取得卓越成就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依據我國的國情、黨情、世情的變化,不斷調整農村扶貧規劃,對不同時期的農村貧困狀態,做出不同的原則、方針、目標要求。例如:1994年頒布實施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2001年頒布實施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頒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這些綱領性文件的出臺,對于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除此之外,黨中央還出臺一系列的惠及貧困人口的政策,幫助推動農村扶貧工作的進程。
黨的力量來自于基礎,組織的力量也來自于基層。基層黨組織是農村扶貧工作的組織者、實踐者,基層黨組織在農村扶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建設好基層黨組織。黨支部是基層建設的領頭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關鍵是選好村第一書記。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的精準扶貧方略,要求選派素質高、思想好、業務能力棒的第一書記,這為各項扶貧工作的真正落實提供了組織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村扶貧工作中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原則,這是我國農村扶貧工作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因素。
我國的人口多,地勢多種多樣,這就導致我國的農村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復雜多樣,所以,我國的農村扶貧工作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2013年,我國提出了精準扶貧方略,黨和政府實地考察貧困地區狀況,摸清不同地區的致貧原因,根據不同地區的貧困狀況制定不同的扶貧方案。對于有優勢資源的貧困地區,引導他們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對于非耕地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引導他們發展林果業、牧業等產業;對于勞動力過剩的貧困地區,有計劃地對他們進行勞動力輸出;對于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無法實現就地脫貧的貧困地區,要有計劃地對他們進行異地搬遷;對于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要引導發展生態旅游業。總而言之,就是立足于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實行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因時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時期農村貧困狀況,不斷調整農村扶貧方針和政策。1978—1985年為救濟式扶貧階段,這一時期,國家的貧困人口基數大,國家將整體貧困區域作為農村扶貧瞄準對象,通過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革農產品交易制度等制度性變革來緩解農村貧困的狀況;1986—1993年是大規模扶貧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東西部的發展差距逐漸拉大,國家將貧困縣作為農村扶貧瞄準對象,并且確立開放式扶貧方針,通過發展縣域經濟的方式緩解農村貧困狀況;1994—2000年,這一階段為“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時期,為了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國家重新調整了農村扶貧標準,確立了592個貧困縣,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1—2012年為綜合性扶貧開放階段,這一時期我國的農村貧困人口分布更為分散,國家將貧困村作為瞄準對象,并且確定了14.8萬個貧困村,通過更為全面和精準的扶貧方式鞏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13年至今,國家將貧困戶作為扶貧瞄準對象,通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方式,提高農村扶貧的成效,確保區域性整體脫貧。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村扶貧工作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注重貧困人口的精神脫貧,幫助貧困人口樹立自主脫貧意識,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村扶貧工作的大發展。
面對一些貧困人口存在的“等、靠、要、比、怨”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扶志就是幫助改變貧困人口的不良觀念,樹立自主脫貧的斗志。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指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因此,農村扶貧工作要求黨和政府轉變扶貧思想,拒絕“保姆式”扶貧,因戶施策,改變農村貧困群眾和干部的不良觀念,建立自力更生光榮的思想,激發他們自主脫貧的斗志,讓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能夠擺脫貧困的狀態。
“扶貧必扶智、阻止貧困代際遺傳”。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遺傳的重要途經。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為了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黨中央不斷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支持力度,在貧困地區興辦學校、提高辦學條件,“要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除此之外,國家還組織開展“三支一扶”計劃,鼓勵政治素質好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擴大貧困地區的教師隊伍,提高貧困地區的教師素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1986年以前,我國主要采用的是救濟式扶貧為主扶貧方式,這種單純的救濟式扶貧不利于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1986年,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實現了從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轉變。我國的開發式扶貧方針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完善水利、交通、電網等基礎設施,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生活條件。第二,提高貧困人口的整體素質。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科技扶貧等方式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第三,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通過政策扶貧的方式引導貧困人口發展本地區特色產業。開放式扶貧方針,增強了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政府主導是我國農村扶貧的一大特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扶貧實踐工作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1986年,國務院成立了扶貧開發小組,隨后,各省、地和縣政府也都設立了扶貧開發小組,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的農村扶貧工作格局。在農村扶貧工作中,我國政府不斷加大農村扶貧資金投入力度,給農村扶貧工作提供了物質保障。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的農村扶貧工作能夠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扶貧,有力地推進農村扶貧工作的發展。
我國政府積極號召貧困人口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扶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積極引導農村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脫貧。1986年以來,我國堅持開發式為主的扶貧方針,引導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優勢或本地區優勢資源脫貧。除此之外,政府還注重精神扶貧,幫助貧困人口樹立自主脫貧觀念,提高脫貧能力。與此同時,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黨政國家機關、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私營企業和志愿者個人積極參與農村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通過開展定點扶貧、智力支邊、東西部協作扶貧等方式參與農村扶貧,為我國農村扶貧注入了活力。
40余年的農村扶貧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今后我國的扶貧工作和世界的減貧事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