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露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白欽先教授提出“金融生態環境”這個概念最早由白欽先教授提出,之后周小川(2004)進一步研究并提出了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金融生態環境”這一概念引發了學者們的大量研究。從現有的研究情況來看,國內關于金融生態環境的研究主要包括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以及分析其產生的經濟影響兩個方面。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識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看,從狹義上講是指金融主體運行發展的微觀金融環境,包括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社會經濟體制、法制建設、社會信用、文化等多個方面。在廣義上講是指其所處的宏觀金融環境,包括與一系列與金融主體生存、發展具有互動關系各個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這些相關因素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金融生態系統,促進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農業的穩定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金融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能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高農村區域競爭力。優質的金融服務將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而助推現代農業實現穩定持久發展。
構成金融生態環境系統的各項指標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標是經濟基礎,這也是其他金融生態指標存在發展的前提。由于我國經濟格局較為復雜,金融體系還不夠完善,這些都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穩定發展,建立在良好經濟基礎上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能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制度、服務等環境,在促進其活力、創造力方面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將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息充分且有效投融資的環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可以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外部環境,如構建信用評價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風險控制體系等,進而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此外,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會根據市場主體需求合理配置信貸資金,在這個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投融資需求也會進行相應調整,信貸雙方都能獲取收益。由此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良性循環,并以此促進農村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資金需求更加復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別于傳統農業,其在進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規模更大、集約化程度更高,涉及的多個環節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而其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大。二是融資類型及需求不同。根據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溫州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不同行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及經營周期是各不相同的,其融資需求也是有所差別的,要看到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具有多樣化特征。三是融資周期更長。傳統農業主體多為短期融資需求,主要是用于短期資金周轉。與之不同,新型農業主體為了提高生產經營能力,需要購置農業用的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對資金的需求時間更長,因此一般需要提供中長期融資。
近年來,溫州區域經濟總量持續上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穩定。2019年溫州全市生產總值為6606.1億元,比上年增長8.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溫州市統計局相關數據,2019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90元,比上年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11元,增長9.9%;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107元,比上年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301元,增長8.9%,從總體上來說,溫州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處于較高水平。由此可見,溫州區域金融生態環境運行的經濟基礎較好。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因此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也就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政府的扶持下,涉農小微金融機構不斷涌現,互聯網金融融入農村發展,農村的網絡支付體系也基本覆蓋,涉農信用系統逐步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金融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3.1.1 金融服務范圍基本覆蓋
隨著農村金融服務的推廣和普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日漸完善。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需求,各金融機構都給予了積極回應和支持,形成了由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等組成的農村金融體系。溫州地區各家金融機構都相繼給出了扶農支農方案和政策,除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以外,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銀行也有了專門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理的貸款業務。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在農村得到較大應用和發展,在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斐然。
3.1.2 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創新
在各縣市區域推廣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是由溫州甌海農商銀行率先開始,在這種模式下通過資產授托的方式將農民的生產、生活、經營等經濟權益授托給銀行,解鎖以往銀行“無抵押不貸、無擔保保證不貸”的政策,讓農村資產“活”起來。此舉措滿足了農村資產融資方面的需求,截止2019年底溫州農信系統累計服務全市農戶6.37萬戶、貸款余額111.63億元,參與試點的甌海區實現232個村集體全覆蓋。
實施農房盤活工程,推動溫州地區瑞安、平陽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據溫州統計年鑒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溫州全市盤活閑置農房1612幢,農房抵押貸款余額135.63億元,同比增長15.24%。自樂清、瑞安兩地獲批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國家級試點以來,相關配套政策等也逐步建立并趨于成熟。
3.1.3 農村信用體系初步建立
目前,溫州市以“省級信用市”創建為載體,搭建農村“三位一體”農戶融資供需系統,全市農戶信用檔案入庫率85%,基本建立了覆蓋面較廣的農戶信用檔案。同時,農村信用體系也初步建立并得到推廣,為進一步強化征信信息安全管理,采取了多項嚴格管理措施,如實施責任負責制、加大對接入機構檢查力度等。同時,嚴格管理商業銀行征信用戶查詢,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展“三信”評定工作,推動強化“三信”評定成果應用。截至2018年,溫州市已有1043個村開展“整村批發、集中授信”,累計授信金額171.53億元。
3.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發展不規范
在鼓勵支持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下,涌現了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寬松政策下,部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成立的條件不高、基礎薄弱,大部分都是在當地的種植、養殖大戶的基礎上轉換而來的,缺乏管理的思維和能力,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還有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程序上還不規范,只是進行了工商登記,缺少稅務登記、法人登記等程序,也很難提供融資所需的各類財務報表,制約了銀行對其金融支持。
3.2.2 金融供求渠道單一
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融資的需求和產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雖然近幾年政府陸續出臺相關金融政策支持農業企業,銀行也在增加了各類涉農貸款額,但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融資的渠道還是以國有四大行、商業銀行以及各類基層金融機構為主,政策性銀行及一般商業銀行等還不足,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供給還是緊缺的。另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比一般企業而言其面臨的融資約束更多。對于農業單位來說,農業生產過程、消耗成本認定、倉儲保管等都面臨著一定的困難,這些因素限制了銀行的金融支持。對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只能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來獲取資金,融資成本過高成為限制其發展的又一難題。
3.2.3 信貸風險共擔機制不完善
農業生產受環境、氣候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較大,造成農業生產過程存在的經營風險較大而保險賠付率高,這極大影響了商業性保險公司辦理和推廣農業保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現存的針對涉農類保險產品較為缺乏,現有產品的對風險的覆蓋面有限。同時,目前缺乏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性保險體系,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和補償,這些也會阻礙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支持的信心。另外,受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的限制,一些民間金融組織不能“合法”提供金融服務,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通過提供培訓和指導等方式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規范管理模式。一方面提供管理能力和財務核算能力培訓等方式來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強化學習、宣傳推廣等方式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認識,通過推動和扶持重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品牌建設、規模提升,擴大自身實力,增強信貸投放吸引力。
支持金融機構繼續發揮其在支農過程中的重要力量,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鼓勵農村金融市場創新金融服務的模式,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有的經營模式,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來支持和保障投融資的順利進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政策,吸引新型涉農資本如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進入;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搭建P2P等平臺擴寬金融供給渠道。大力發展農村金融市場,鼓勵金融市場良性競爭,擴寬金融供給渠道。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的經營模式和特點不同于傳統的市場主體,其資金需求的周期較長、面臨的風險更高。各地應根據實際區域農業的情況,提供更具有針對性、能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風險需求的保險項目。溫州區域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為種植業、畜牧業等,據此可進行農業大災、林業火災、養殖業、食用菌成本保險等農業災害性保險品種的研發和推廣,切實保障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鼓勵和支持各保險機構進行分支機構建設,合理安排各網點布局,使得金融服務能基本覆蓋,進一步化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
繼續強化涉農銀行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地位,結合各地區具體情況,按照農業發展的要求,針對農村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要有更清晰的定位和認識。在辦理具體業務時,針對特定對象可制定相應的業務程序,簡化申貸手續、縮短審批環節,避免出現重復或多余流程,使資金供需雙方利益最大化。同時,還應制定完善的信貸政策,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減少資金損失,成立由政府引導扶持、金融機構授信和擔保機構增信的金融支農服務機制。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各涉農金融機構以及各支農單位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