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初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江南,是一個隨時代發展具有伸縮性的界定詞匯。我們今天將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浙江的嘉興、湖州以及杭州市的一部分(市區、余杭、臨安),安徽宣城少部分地區以及上海的大陸部分稱之為江南。本文研究的對象即該地區現存的農村。
江南農村地處北半球,丘陵分布廣泛,紅壤分布。氣候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干燥,夏季高溫多雨。梅雨是江南地區極具特征的氣候,此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陰雨和陰冷都是江南地區較為突出的氣候特征。
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現今尚且存在的江南農村大致分三種狀態。第一種:商業旅游開發化。第二種:間接參與商業旅游。第三種:未參與旅游商業化。其中未開發的農村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
以安徽宏村,西遞,唐模為例。將村落商業旅游開發化。宏村通過收取門票以及周邊產業進行營利,發展當地經濟。對舊村落部分破敗的房屋建筑進行修補或是完全重建。大部分的宏村內的建筑內部結構都不再是傳統的木構架,而是如今的板樓和鋼混結構,在外部形制上依舊仿照舊式的構造。
商業開發的動土和規劃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時代進步,科技的發展都在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都是跟隨時代變換的,有怎樣的需求就會隨之應運而生相應的事物。以徽派建筑為例,馬頭墻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客觀環境限制而出現。徽州平原土地稀少,建筑之間相隔較小,又是木結構,一旦起火很容易互相傳火,蔓延火勢。因而構筑馬頭墻阻隔火災蔓延,以防殃及無辜。當然,除去功能,影響建筑形制的因素還有很多,諸如地方文化和時代審美,時代技術力限制等等。但在實用性為主的房屋上,功能性一定是基礎。文化再豐厚,講究再多,屋子立住了再說。
由于國家政策的改變,如今的徽州人可以自由的在全國各地自由工作買房,因此舊村落的人口大量外流。這也是不可逆的情況。而商業化給宏村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將其原本的靜謐之美完全打破。廣闊的瀝青路似乎都和古色古香的村落處處膈應,不搭。
這類村落位置靠近旅游景點,村落的物質環境沒有直接與游客接觸,到那時村民在旅游景區的周邊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通過旅游業獲利有意無意的改變了村落的物質環境,比如大理三塔旁的三筆村等。
在評定地區的規模與發展潛力時,人口和土地是最基礎的兩個評判標準。江南傳統農村的形成及歷史變遷,我們同樣主要從這兩個角度開始探索。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江南地區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發生于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遷入內地,與漢族人混居。西晉末年時期,戰亂導致人口南下,遷徙至長江中下游,遷居人口約70萬。唐朝的安史之亂時期,百姓為了逃避戰爭的禍亂選擇南下。宋朝的靖康之恥導致南下移民500萬。自南宋起,杭州成為中華的中心,江南人口激增。太平天國時期,戰爭致使江南人口急劇下降。民國時期人口數量變化平穩。新中國成立之后,人口恢復迅速增長。
“天人合一”的思想誕生于中國自古以來孕育出的傳統文化,這幾乎成為了每個中國人融于血脈的潛意識追求。“天”也就是自然,中國非常注重居住空間與自然相結合形成的意趣,在江南農村的尋常人家中往往會在庭院中種植樹木花卉使得整個民居建筑擁有自然之氣。
江南傳統農村一般都沿河而建,層高一般不超過2層,由于江南地區多梅雨天氣,因此房屋設計往往都會注意通風防潮。江南地區一年四季盛開的花卉和植物種類非常豐富,自然環境里的自然顏色本身就豐富多彩,因此江南地區的民居建筑外墻大多粉砌為灰色或者白色,顏色樸素雅致,在盛夏往往給人以清爽宜人之感。
江南氣候,炎熱潮濕因此江南的民居建筑往往墻壁高,開間大;前后門貫通,便于通風換氣。江南地區地形復雜,住宅往往院落不大,四面房屋連結,渾然一體,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過去房屋一般以木材,草,和土坯為主。而現在的農村大多數是磚石建成的。江南地區的民居普遍平面布局方式與我國北方的四合院相差無幾,區別點在于江南地區的民居建筑分布格局較為緊湊,且民居占地面積較小。這是為了適應當地人口密度高,以此保留更多耕田的實際需求。
何為江南農村的設計傳承?在窗戶板在木構件,在磚石上雕刻上具有江南農村地域特色的花紋圖案便是文化傳承么。是的。依舊制式建造房屋,卻改用其他材料算是文化傳承么?算。今天有太多批判的聲音告訴我們,這樣的創新個改變算不得文化傳承,是拙劣的模仿。可是,正是這些元素的集結才形成了江南農村原本的樣子。
今天的高樓大廈與舊時的村落形成了鮮明對比。時間證明了,垂直空間的居住形式不適宜人類的生存。由于垂直居住的形式造成的人群交流阻隔帶給人的閉塞影響是可怕的,人們變得冷漠,心理上出現各種不適,進而演化出心理疾病。這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隱患。因此,我們渴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走進一點,農村的形式是我們向往的。因此,新的設計中村落的最高層高設置在了2層。城市生活另一大弊端,就是自然環境的缺失,人們僅僅能靠為數不多的公園聊以慰藉。因此,在村落的選址和建造上要做到天人合一,與自然相互交融。與此同時,時代發展至今,衣食住行還多了一個網購。在村落中要保證與城市生活的同樣便捷。
我們可以將一部分村落完整的拆卸到博物館,將一個村落進行完整的3d建模,從建筑到花木,完整的進行數字保存。保護是我們今天的大方向,但保存一些農村同樣非常有必要的。
功能總是跟著需求走的,時代更迭了。今天的江南人民不可能和舊時一般過著耕讀的日子。也不可能人人都住著一棟2層的別墅。人們也未必愿意住在那些沒有網絡和空調的房屋里。我們完全可以將那些文化元素進行單點突破和延展。比如將雕紋應用于時尚文創,利用雕刻技術改變雕刻的內容,未必是博古紋和吉祥如意,也可以是時代文化的小豬佩奇和鋼鐵俠。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因此,這樣看來,江南傳統村落的新設計完全可以根據不同需求調整設計中江南農村文化元素的成分多少。
由于人口高度集聚,如今城鎮主要居住形式不可避免地由弄堂雜居,轉變為當今百米高層住宅樓中的陌生聚居。而百米高層所喪失的,正是里弄中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生活空間,以及見天見地的私家院落和天井。鄰里關系影響下的社會也從里弄時代的“熟人社會”,轉變成高樓時代的“生人社會”。中國自古是平面群居的,到了近代引入了西方的方盒子。這是不可避免的轉變,但是至少,我們希望通過村落的建設將民居從高樓改回平面群居,人與人之間有更多往來和聯系。
梅雨季節是江南地區普遍面對的氣候,其帶來的影響深切關乎每一個在江南地區生存的人們。這其中,江南農村的村民們尤其值得關注。因此,對于農村建筑的防潮防雨處理,和田間雨季的道路處理都是江南農村需要改造的地方。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小農經濟,一家人有一塊田,種著稻米,一個小院兒,養著豬,鴨,雞,牛,羊。蘇浙地區可能還種桑田,發展蠶絲絲綢。這種生活方式,鑄就了江南傳統村落優美安逸的氣質。但是到了今天,生活方式的巨變,將這一切都徹底改變。今天的我們再想回到往日時光,就算再能建起舊時的房屋村落,也難再尋得曾經的江南。今天的村落難再看見耕牛在田間,那樣的生活早已遠去。而造就江南云煙,江南傳統村落的恰是小農經濟。
如果想要找尋舊時的生活狀態,那么江南傳統村落新設計就是個偽命題。生活方式是回不去的。依據現今人們需求建造新的江南村落,注定稱不上傳統。而今天的新設計,歷經百年,也將成為后人追思的新的“傳統”。
拋卻這些“咬文嚼字”,我們當今最應該關注的應當是基于滿足現今江南農村人民的生活需求再去繼承發展我們的江南傳統文化。青磚黛瓦的美麗意境固然美妙,但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江南文化才能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