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士勁
(江蘇省高郵市氣象局,江蘇 揚州 225600)
高郵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西部,地理坐標為沿江經濟帶的長江北岸,東經119°25′及13′至119°50′,北緯32°47′,其東部靠近興化市,南部毗鄰揚州市,西部連接滁州天長市,北部與金湖、寶應相互接壤38′至33°05′。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中部、里下河地區。全市南北50.04km,東西57.6km。總面積為1963km2,隸屬于其中陸地面積1175km、水域面積788km2,分別占總面積的59.9%、40.1%。高郵屬亞熱帶濕潤溫潤氣候區,表現出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無霜期長等特點。據統計,其年由于冷暖空氣時常在此交匯,所以高郵為多雷區,根據對高郵地區1950年至2019年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全年平均氣溫為15℃,年雷暴日數為39天,最多雷暴日數為58天,主要集中在夏季,占72%,春季次之,占19.6%,冬季最少。雷暴初日:平均3月16日,最早1月17日,最晚6月7日。雷暴終日:平均降水量為1030mm,10月3日,最早8月25日,最晚11月23日。雷電作為高郵市最為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基本每年都會發生。因此,探討農村地區存在的防雷安全隱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有效的防雷減災建議,對于做好農村地區防雷減災工作,進而保障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雷電災害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年雷災傷亡人數中,農村人口占88%;雷災對建(構)筑物的損害有65%發生在農村,雷電災害在農村造成的人員傷亡比例高于城市。農村雷電災害多發,一方面是農村防雷設施基礎薄弱。調查顯示,農村民居安裝防雷設施比例不足1%,大量農田、丘陵和山區等空曠地帶更是防雷空白區。另一方面,一些農民防雷減災意識比較淡薄,且防雷知識相對匱乏。此外,隨著“農村空心化”現象出現,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和少年兒童,防災意識和避險能力都相對較弱。大多數農村地區均分布在平原與山區,農民群眾為達到防水防澇的目的往往將房屋建設在地勢較高位置處,然而大多數地勢較高地區發生雷電災害的頻率較高,而且大部分建筑物均未安裝有效的防雷與接地設施,導致其雷電災害防御能力非常脆弱。另外,農村地區大多數生產活動均是在地勢開闊地帶進行,還有部分生產活動在水源周圍或山地開展,以上區域極易遭受雷電災害的襲擊,又缺乏有效的防雷保護裝置,進而對在外勞作農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農村特殊的生活與生產環境迫切要求做好防雷減災工作,以確保農民生活及農業生產的安全性。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雷電對農村地區造成的損失明顯增加,其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農村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使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活發生了明顯改變,高層建筑越來越多、交通也越來越便利,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以往的區域生態環境,導致雷電災害發生頻率逐年攀升;(2)農村地區電力通訊網絡也日趨完善,大多數架空的線路為雷電襲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進而導致雷擊災害頻發;(3)農村地區電視、電腦、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設備也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電子通訊設備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計算機當中包含有眾多的弱電設備,這些設備極易遭受雷電襲擊從而造成嚴重損壞。因此,做好農村地區防雷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民群眾的防雷減災意識普遍較為薄弱,一是由于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不高,既無法意識到雷電災害的危害,也未能掌握有效的防雷保護措施;二是由于農村地區防雷宣傳工作不到位,導致農民群眾在雷電災害發生時往往無能為力。部分農民群眾在雷電災害發生時,依然在田間勞作,還有農民群眾在大樹下避雨、使用金屬農具等,進而導致雷擊風險大大增加。另外,雷雨天氣發生時還要緊閉門窗,以防止球形雷侵入,還要及時將電源切斷,并關閉熱水器、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尤其是熱水器,一旦雷電發生時未及時切斷電源,極易造成人員傷亡。以上雷電天氣條件下的注意事項均與農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民群眾均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與防雷減災意識,對于上述注意事項往往不夠重視,最終造成慘重的雷擊事故,同時也導致農村地區防雷減災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
當前,農村地區現有的防雷基礎設施遠遠不夠,尤其是水塘、農田、溝壑及農民群眾在田間勞作時基本沒有任何防雷保護措施,以上區域雷擊災害發生頻率較高,一旦遭受雷擊后果將不堪設想。另外,農村地區地勢較為空曠、人口密度相對較小、農民群眾居住相對分散,導致很難對其進行統一管理。由于農村空曠地區較多,當地政府很難在房屋建設上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導致農村房屋多為自行建設,其選址不夠科學,且未遠離雷電高發區域,進而導致雷擊災害頻發,另外,大多數農村建筑物均未安裝防雷保護裝置或者防雷設施不夠合理,進而導致雷擊災害風險大大增加。
面對防雷減災工作的“薄弱區”和“脆弱人群”,有針對性地強化農村防雷意識,提升其對雷電災害的防御能力,就顯得尤為迫切。長久以來,氣象、教育等部門持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氣象科普進農村、進校園活動,但依然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和農村中小學日常開展防雷減災教育的需求。農村作為雷擊災害高發地區,而農民群眾防雷意識淡薄是引發雷災傷亡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強農民群眾的防雷減災意識,向其普及防雷減災知識成為做好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的重點問題。
為了避免雷擊傷亡事件的發生,首先要增強大家的防雷減災意識。要抓住農村教師、基層黨員干部、氣象信息員等關鍵人群,優先提升他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并通過他們帶動、影響和輻射到廣大農民、中小學生以及兒童;氣象部門要制作更加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通過農民朋友和中小學生更喜歡的方式進行傳播和普及,來增強自我防災減災能力。相關部門應當通過發放宣傳頁、防雷知識宣傳資料等,生動、簡潔地向廣大農民群眾介紹雷電的危害及其有效防御措施。還要綜合運用96121、預警大喇叭、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積極下鄉宣傳雷電災害的危害及防雷減災知識,既能提升農民群眾的防雷減災意識,又能使其掌握一定的防雷減災知識,進而盡可能減少雷電造成的影響及損失。 其次,各級政府也要加大農村防雷設施建設的力度。尤其在偏遠地區、人口稀少地區,更應緊緊抓住防雷減災工作的薄弱環節,在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上不留死角。另外,每年夏季,雷電高發期正值農村農忙時期和中小學暑假,人們戶外活動較多。各部門和單位更要加強農村防雷減災知識宣傳,消除雷災隱患。
為實現農村防雷效果的顯著提升,首先應當積極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改進。就已經建成的農村建筑物而言,大部分自建房屋都沒有防雷設施,他們建房只是靠經驗,很少去考慮房屋的抗震性能、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防雷性能,這時就應該按照標準要求安裝有效的防雷裝置。有些自建房的老鄉,會在屋頂私自安裝“鐵塔”或“金屬球”,以為這樣可以防雷,其實適得其反,因其位置比較高,更容易招惹雷電襲擊,必須采取安裝接地線等相應補救措施。從專業角度來說,不能利用自身材料作導電體的磚混建筑的房屋,應采用8mm以上的圓鋼或者用48mm2以上的多股鋼質線作為引線,角鋼至少要2m長,埋入地下至少1m以上。框架結構的建筑物本可以利用內部的鋼筋、梁柱作為導電體,但,每棟房屋的情況不同,標準就不同,因此避雷設施需要找專業人士施工安裝。為避免以上現象損壞電力用戶,在電線接入用戶之前應當在其接入之前將其改為屏蔽線或將電線套入鋼管并埋入地下。在使用屏蔽線時應當保證其兩頭接地,而且室內電器與插座均要安裝接地裝置,既要禁止將電源線與電視線、電話線等敷設在同一個鋼管內部,又要確保兩者之間具備一定的安全距離,以最大限度減少農村基礎設施存在的雷擊安全隱患,進而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安全性。
長久以來,氣象、教育等部門持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氣象科普進農村、進校園活動,但依然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和農村中小學日常開展防雷減災教育的需求。農村群眾科學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匱之,農村忽視雷電防御裝置建設,加強農村雷電防護科學知識和雷電防御法規規章的宣傳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