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少輝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強灣鄉水利管理站,甘肅 白銀 730900)
安全飲水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我國農村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一直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將其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隨著近年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深入實施,農民群眾的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大大提升,但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急需加強分析和探索。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為了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而建,其建后管理就是指在工程竣工投入運行之后開展的管理工作,目的在于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的有效性、長期性[1]。建后管理工作的對象主要包括水源質量、對應設施設備、突發事件應急等,不僅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履行職責,也需要鄉鎮、村莊、村民組織和群眾等的支持、配合。換言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是相當復雜的,要求工作人員按照現實需求開展相應管理工作,提高工程使用效益,為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供可靠的保障。
農村飲水水源地容易被污染,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引起的鐵和放射性指標超標等因素,還有采礦、冶煉廢渣以及工業企業、各類養殖場排放的廢水、污水、農業種植中的農藥化肥污染水體等因素,導致農村飲水水源污染問題頻發。而水源保護力度較小,農村地區的大多數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都沒有劃定保護區,那些已經劃分保護區的水源地也往往因管理力度不足、水質檢測能力較弱等造成保護不力[2]。并且水源地保護執行困難,盡管已經出臺一系列飲水水源地保護辦法,但農村的很多地區都存在水廠規模小和點多面廣的現象,水源保護難度大,最終導致農村飲水水源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
應急管理指的是在突發事件的處理中為確保大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健康和諧發展而建立的應對機制、采取的必要措施,這是地方政府履行管理職能的重要方面,是突發事件中政府的非常態行為及管理模式,考驗其面對突發事件的反應及應對能力、溝通及協調能力。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來說,當遇到特大旱情造成飲用水源的取水量嚴重匱乏,或者飲水保護區、工程設施遭到生物、化學、毒劑等的污染造成水質不達標,或者洪災、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網被破壞,或者由采礦、爆破等引起工程水源枯竭,或者人為破壞工程設施等,引發飲水安全突發事件,嚴重影響農村飲水安全,需要相關人員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應急管理,完善建立并執行應急預案。但是當下農村地區除了每個水廠配備一部發電機、一臺加壓泵以外,并沒有技術、隊伍以及信息系統等應急保障,個別地方甚至沒有制定相應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應急預案,或者應急預案不完善,降低管理效果,對農村飲水安全極為不利。
按照上級水利部門的要求,核算農村水價時執行統一的水價標準,但各鄉鎮和村居的飲水價格和取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表現出水費收繳價格高于區域平均執行價格、農民群眾繳納水費的意愿偏低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個別地區水價滿意度較低,飲水使用監督、水費收繳這兩種機制并不完善,一些農民群眾自覺有償用水的觀念淡薄,難以落實飲水安全工程設施建后管理,進而導致部分農村地區水價較高,向農民群眾收取水費的難度更大,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依賴政府補貼,導致水源調配和使用不合理,時常發生水資源浪費問題,出現下游無水、上游水多的情況。并且如果水價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中無法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就會對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水利設施的熱情、積極性產生直接影響,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和運行極為不利。
農村供水水質安全對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而言是基本保障,在農村地區應加快建設飲水水質檢測機構,繼續完善水質檢測制度及工作流程,著重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水源點、出廠水、管道水、終端水等的檢測與監測工作,提升農村飲水水質安全和衛生的合格率,保證農民群眾安全飲水。甘肅大多數農村自來水水源是黃河水,就要利用蓄水池凈化黃河水之后將其送入管道,成為合格飲水。一旦在日常水質檢測中發現飲水質量不達標,必須第一時間查明原因,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措施改善農村飲用水水質[4]。針對規模較大的農村集中飲水安全工程要依據國家要求配備水質檢測機構和設備、技術人員,提供飲水安全保障。與此同時,加大產業污染防治力度,禁止在農村飲水水源地周圍發展污染產業,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快速轉變農業種植方式,規范農藥化肥的使用,實現對農業水源污染的積極控制;堅持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并重,從根源上保證農村飲水安全;針對取水、凈水和配水等要加強日常管理,執行記錄、巡查、檢測等制度,滿足農民群眾的安全飲水需求。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應急管理主要涉及到飲水備用水源、物質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信息系統保障等,應在農村地區建立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全面落實農村安全飲水應急工作;及時了解農村飲水安全重大事件的狀況,組織開展應急處置工作;與公安、環保、醫療救護、衛生防疫等部門聯合開展應急救援;幫助農村供水單位成立應急機構,并執行科學的、可行的應急搶險工作方案,配齊必要設備與隊伍,定期組織應急演練。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應急管理過程中還要重視信息管理,完善工程檔案,做到一處一檔;強化日常管理,認真填寫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日志,向主管部門定期報告工程供水情況;加大事故管理力度,遇到影響群眾安全和健康的飲水安全事故時要主動報告,快速處理。
為農民群眾提供安全的、足量的飲用水,確保其享受基本權益,這是政府的義務。管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投入、水費收取,然而政府投入具有短期性、階段性的特征,只有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調整機制,通過計量收費實行農村飲水有償服務,才能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建成以后持續運行[5]。針對有較大規模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應由物價部門根據成本統一核定水價;對小規模集中供水工程則由物價部門核定標準,之后供水單位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水價,不得超出核定標準;對個體供水工程由本地村委會約定水價,或由用水協會商定水價。還要抓好水價公示工作,接受農民群眾的評價、監督。因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成本較高,如果水價過高會加重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降低水費收繳率;如果水價過低會導致飲水安全工程很難運行。建議相關部門結合水費計提,整合財政補貼和社會資本引入方式,設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專項基金,專門用于維護工程設施,同時形成水費補償機制,對供水盈利能力弱、條件落后地區的水廠提供資金補助,保證飲水安全工程能夠長期良性運行。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對規模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實施企業化或市場化管理,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中推行股份制模式;對較小規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可直接由農民用水協會或者村委會負責管理,也可引入租賃、承包等方式,由專業單位進行管理;對微型飲水工程要按照實際情況由農民群眾自主管理。其中農民群眾的參與是關鍵所在,應完善群眾全過程參與機制,鼓勵農民群眾和用水協會主動參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為此,政府要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宣傳力度,召開動員大會或者推選義務監督員,組建用水戶協會等,確保農民群眾在飲水安全工程運行中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管理權,調動他們主動籌資投勞,參與工程建后管理。另外,要積極引入現代化管理理念、市場化管理機制,鼓勵條件較好的地區建立農村安全飲水集團,促進行業整合,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總而言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關系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其建設好壞的關鍵在于管理,務必要摒棄以往重建輕管或只建不管的觀念,提高建后管理重視度。由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分布零散,各地區的規模差異也較大,增大了建后管理難度。在實際工作中就要全面落實水質檢測工作,實施有效的應急管理,同時規范水價的形成,讓農民群眾充分參與建后管理活動,及時彌補不足,進一步強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確保其發揮應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