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燦燦
聊城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山東聊城 252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指機體冠狀動脈出現持續性、急性缺氧缺血,從而造成心肌壞死而發病[1-2]。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急重癥,患者表現是壓榨胸痛感、恐懼、瀕死感及出汗等臨床癥狀,如果不能有效治療,會發生休克,嚴重者甚至死亡[3-4]。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且病死率比較高,通常發病于情緒激動、寒冷刺激、劇烈運動、暴食暴飲之后[5-6]。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采取吸氧、抗休克、溶栓、介入等治療,臨床需要盡早確診,并采用介入、溶栓等急救干預,有效疏通動脈血管,提高機體心肌供血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7]。 為探究急診介入與溶栓治療效果, 該研究分析2018 年12月—2019 年12 月該院診治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批準, 方便選取該院診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發病12 h 以內;排除標準:溶栓、介入禁忌證者。 其他心臟疾病者,肝腎功能障礙者,免疫血液疾病者,感染病者,妊娠、哺乳期者。 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性32 例,女性18 例;年齡36~76 歲,平均(65.18±10.35)歲。 研究組男性33 例,女性17 例;年齡37~75 歲,平均(64.85±10.19)歲。 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患者予以臨床常規檢查、心肺復蘇、吸氧及心電監護等處理,對照組予以溶栓治療,予以患者尿激酶(國藥準字H44022742) 注射100 萬U+100 mL 濃度0.9%氯化鈉液,30 min 滴注完, 治療12 h 予以靜滴肝素鈣(國藥準字J20130168),用藥1 周,并給予阿司匹林、抗心律藥物等,定期復查;研究組予以急診介入,術前予以300 mg/d 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130078),300 mg/d氯吡格雷(國藥準字J20180029),選擇仰臥位,手腕做切口,將穿刺針、導管等導入病變位置,靜脈滴注肝素鈉,用藥1 周低分子肝素鈣,并予以降壓、降脂等處理干預。
分析兩組臨床效果: 再灌注的成功率、3 個月梗死復發及住院時間;心功能指標:CK(肌酸激酶)、左室舒末徑及左室射血;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源休克、誘發出血等情況。
研究數據資料選擇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住院時間(10.62±2.21)d 比對照組(15.28±3.61)d 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85,P<0.05)研究組再灌注成功96.00%比對照組高, 研究組梗死復發比對照組12.00%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情況對比[n(%)]
兩組治療前心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CK 比對照組少;研究組左室舒末徑、左室射血等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組別時間CK(U/L)左室舒末徑(mm) 左室射血(%)研究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532.64±91.23 189.75±85.62 19.379<0.05 528.73±88.65 296.58±79.22 13.807<0.05 6.476<0.05 27.81±5.21 52.18±4.87 24.163<0.05 27.96±5.25 44.83±5.38 15.869<0.05 7.162<0.05 31.82±6.52 51.96±5.28 16.974<0.05 32.15±6.37 43.29±4.61 10.018<0.05 8.746<0.05
研究組發生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6.00%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對比[n(%)]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及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急性心肌梗死(AMI)屬于急性、嚴重心血管病,其發病比較急,且病死率高,易發生心力衰竭、心臟驟停等并發癥[8-9]。 因此,臨床急診需要采取及時、有效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心肌供血,有效治療疾病。 為提升患者臨床療效,該研究主要對急性心肌梗死100 例患者應用急診介入與溶栓治療療效果分析。 該研究顯示結果,治療后,研究組再灌注成功96.00%比對照組高, 結果與焦保義等[10]研究結果[觀察組血管再通率96.95%比對照組高 (P<0.05)]相符合,且研究組住院時間(10.62±2.21)d 比對照組少; 研究組CK (189.75±85.62)U/L 比對照組少 (P<0.05);研究組左室舒末徑、左室射血等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介入,更能顯著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改善機體心功能相關指標,具臨床應用有效性。 原因考慮分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表現為心前區、胸骨后壓榨疼感突然、持久且劇烈,會發生嘔吐、惡心、呼吸困難等癥狀,需要及時采用治療方案,以疏通冠脈血管,有效抑制血栓,改善心肌供血[11-12]。 該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溶栓治療, 其能有效達到血栓溶解效果,但不能改善機體血管狹窄情況,且部分老年患者溶栓干預,會出現器臟出血狀態,高齡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13]。 而研究組患者應用急診介入,其創傷比較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感,高效疏通血管,減少梗死面積,保護左室收縮、舒張功能指標,促患者心功能恢復,且肝素使用比較少,不良反應比較少,臨床效果更為顯著,能顯著降低復發[14-15]。 同時,該研究中,研究組發生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6.00%比對照組22.00%少(P<0.05),且研究組梗死復發比對照組少,證實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介入更能顯著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更具臨床安全性,有利于預后恢復。 受時間、樣本等影響, 患者應用急診介入相比溶栓治療對生活質量及遠期不良事件的影響,有待研究補充。
綜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相比溶栓治療,更能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改善機體心功能指標,降低不良事件及復發情況,具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