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段雪艷,陳雷,何曉
廈門市第三醫院放射影像科,福建廈門 361100
臨床骨科中足踝部損傷是一種常見疾病,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多因交通事故、跌倒、墜落等原因導致。 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不僅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降低其生活質量[1]。 加之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使得足踝部損傷發生率明顯呈上升趨勢,會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2]。 以往,臨床診斷骨關節損傷主要采用CT 平掃或X 線檢查等方法,該診斷方法均具有一定診斷效果,但診斷準確率欠佳。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和診斷技術不斷發展,64 排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因具備有掃描速度快、空間分辨率高等特點,使得臨床逐漸使用64 排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診斷骨關節損傷,因其檢出率及診斷準確率高, 臨床骨科醫生可在疾病診斷中獲得有效依據[3-4]。該研究主要分析CT 三維重建技術在足踝部關節損傷診斷價值分析, 該研究對該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65 例足踝部損傷患者因采用不同診斷方法予以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65 例足踝部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對照組32 例,男17 例,女15例;年齡19~54 歲,平均年齡(36.17±2.72)歲;車禍損傷8 例,墜落損傷9 例,跌倒損傷8 例,其他損傷7 例。 研究組33 例,男16 例,女17 例;年齡20~56 歲,平均年齡(37.56±2.83)歲;車禍損傷9 例,墜落損傷8 例,跌倒損傷7 例,其他損傷9 例。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均齊全者;臨床依從性和配合度高者。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未齊全者;臨床依從性和配合度較低者。 該次研究已獲得醫療倫理委員會知情和同意, 兩組患者對該次研究均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64 排螺旋CT 軸掃,將電壓設置為120kV、有效mAs60、螺距設置為1.0、掃描層厚設置為5 mm、窗位設置為450 HU、窗寬設置為1 800 HU;掃描結束后,原始數據減薄重建,重建層厚為0.625 mm。 研究組則在掃描結束后上傳掃描數據至工作站, 并對掃描數據行三維處理。
分析兩組檢出率:腔內骨折、累及關節面檢出率情況;比較兩種診斷方法診斷準確率、漏診率及誤診率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運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運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腔內骨折、累及關節面檢出率為90.91%,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出率比較[n(%)]
研究組確診30 例、漏診2 例、誤診1 例,準確率為90.91%比對照組高65.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46,P<0.05),見表2。
足踝部損傷在臨床骨科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高,通常是由交通事故、墜落、跌倒等多種原因所導致。 一旦發生足踝部損傷,若未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使其生活質量嚴重降低[5-6]。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交通業與建筑業不斷增加,致使交通事故、墜落跌倒等發生率也隨之上升,同時因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導致我國骨關節損傷發生率明顯呈逐年上升趨勢,對人們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7]。 以往,臨床多采用CT、X線等方法診斷足踝部損傷,雖然有著一定的診斷效果,但該診斷方法診斷價值不高[8]。 目前,CT 三維重建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為臨床早診斷和早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該研究主要分析CT 三維重建技術在足踝部損傷診斷價值分析,該研究針對該院收治65 例足踝部損傷患者臨床資料予以分析。

表2 兩組患者準確率比較[n(%)]
該研究顯示研究組確診30 例、漏診2 例、誤診1例,準確率為90.91%,明顯比對照組高65.63%;研究組腔內骨折、累及關節面檢出率為90.91%,明顯比對照組高71.88%(P<0.05),結果與肖寄余等[9]臨床研究結果[CT 三維重建準確率94.0%比常規CT 技術高(P<0.05)]資料相符合,表明臨床使用CT 三維重建技術診斷足踝部損傷,其診斷檢出率及診斷診斷率高,可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診斷價值較高。 分析原因考慮是在臨床上,X 線、CT 掃描均是足踝部損傷診斷常用方法,但由于足踝部致傷原因較多,可累及較多關節組成骨,而常規CT 掃描無法有效顯示患者骨折錯位、移位等具體情況,因此該診斷價值并不高[10]。 為了提升足踝部損傷診斷準確率和檢出率, 臨床逐漸將64 排CT 三維重建技術應用于疾病診斷中,其診斷價值高。 足踝部是人體運動系統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節一旦出現損傷,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因此,臨床需及早對足踝部損傷進行早診斷和早治療。 近年來,由于醫療技術不斷發展,64 排CT 三維重建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應用效果顯著,并得到臨床醫生及患者的認可和滿意。 該技術主要使用容積掃描將橫斷面的信息情況清晰顯示出來,可完整顯示患者骨關節損傷部位,能明確其損傷部位和解剖層次,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11]。 64排CT 三維重建技術主要通過多平面成像將骨折線的走向情況清晰顯示出來, 可以準確顯示比較復雜的骨折線,能夠有效評估患者椎管狹窄具體程度。 同時,該診斷方法通過遮蓋表面影像, 多角度掃描圖像進行成像,并經過三維成像辨別其解剖結構及復雜性,從而保證其診斷準確率[12]。 此外,該技術不僅能將患者關節損傷具體位置、大小、走向、形態、范圍等情況清晰顯示,還能顯示其軟組織血腫或關節腔內積血等情況, 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13]。 而臨床將CT 三維重建技術和CT 檢查聯合使用,可構建原始的圖像三維圖像且能得到掃描圖像冠狀面圖像以及矢狀面圖像,通過查看任意斜面與曲面圖像, 醫生能全面了解患者骨關節損傷具體情況, 為臨床及早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14]。 受到時間、樣本等因素,CT 三維重建技術在足踝部損傷的深入價值,有待臨床研究補充。
綜上所述,臨床將CT 三維重建技術應用于足踝部損傷診斷中,其診斷檢出率及診斷率高,能為臨床提供有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