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黨林,周鵬
南京市江寧醫院神經外科,江蘇南京 210000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頭部受到外傷后, 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形成包膜血腫。 慢性硬膜下血腫疾病常見于門診,部分患者因病情突然加重就診急診,并且該疾病多發與老年人群[1]。 目前手術是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主要手段,傳統開顱手術對患者創傷性較大,并且術后并發癥以及死亡率較高, 不適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的發展,鉆孔沖洗術、鉆孔引流術逐漸被應用到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中, 同時鉆孔沖洗術、鉆孔引流術創傷性較小,但這兩種治療手段需進一步研究[2]。 該研究便利選取30 例2014 年2 月—2019年3 月期間該院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分別對其采用單純鉆孔引流術與鉆孔沖洗引流術, 探討單純鉆孔引流術和鉆孔沖洗引流術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30 例該院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根據時間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5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9 例,女性患者6 例;年齡45~80 歲,平均年齡(60.23±1.34)歲;7 例單側血腫,8 例雙側血腫;臨床表現:9 例頭暈、頭痛以及嘔吐,2 例意識障礙,4 例心血管疾病。 研究組男性患者8 例, 女性患者7 例; 年齡46~80 歲, 平均年齡(60.67±1.51)歲;9 例單側血腫,6 例雙側血腫;臨床表現:10 例頭暈、 頭痛以及嘔吐,2 例意識障礙,3 例心血管疾病。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相關檢查確診為慢性硬膜下血腫;所有患者均知情該次研究;該次研究經醫院倫委會批準。 排除標準:患者有其他嚴重腎臟疾病患者。
研究組患者采用鉆孔沖洗引流術, 其具體操作流程:術者根據術前CT 檢查對患者血腫部位進行測量與定位,同時根據血腫量最大的層面做切口,頭皮切開后進行鉆孔,此外采取十字切開患者硬腦膜,并將引流管置入固定, 術者利用引流管對患者血腫位置進行反復沖洗,以沖洗液清亮為標準,然后外接引流瓶,對引流位置以及高度進行調整。 若在術中硬腦膜有明顯剝離,則對硬腦膜要進行懸吊,并采用骨蠟封堵板,進而防止形成硬膜外血腫。 術后需放置引流管約24~48 h,最長不超過72 h。 術后常規對患者進行CT 檢查,若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并未發生轉移現象,拔除引流管。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鉆孔引流術, 其具體操作流程:術者在術前根據CT 檢查對患者血腫量最大層面進行測量與定位,在頭皮做一0.4 cm 切口標記線,進行常規頭部手術消毒鋪巾后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 然后切開頭皮,利用止血鉗稍對患者切口進行分離。 完成分離后術者應用鉆頭直徑3 mm 的錐顱鉆對患者顱骨以及硬腦膜進行鉆孔, 完成鉆孔后將帶針芯引流管置入深度約2 cm 的顱骨內, 針芯拔出有醬油色血腫流出后,醫務人員將引流管外接引流瓶,并調整頭部位置,調至引流管內口處于更低位,術后進行CT 檢查,若患者腦室形態基本恢復,并未有中線位移,即可拔除引流管。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并且血腫殘液量小于30 mL,為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并且血腫殘液量30~60 mL,為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未發生改變,并且引流出血腫量小于10 mL,為無效。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 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48 h 腦復張發生情況與術后1 d 顱內積氣量,并進行記錄。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100.00%,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6.66%,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對照組患者手術切口、 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優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組別手術切口(cm)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n=15)研究組(n=15)t 值P 值3.91±0.16 5.61±0.97 6.697<0.001 15.23±4.65 51.17±8.32 14.604<0.001 4.89±1.68 14.65±4.62 7.689<0.001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00%, 顯著低于對照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48 h 出現1 例腦復張, 對照組患者術后48 h 出現8 例腦復張,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14,P<0.05);對照組術后1 d 顱內積氣量(3.15±3.1)mL,對照組術后1 d 顱內積氣量(9.25±2.05)mL,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57,P<0.05)。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頭部受到外傷后, 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形成包膜血腫[3]。 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與各年齡段,但是老年人群發病率較高,由于老年人腦血管彈性較低, 脆性增加, 并且隨著老年人生理腦組織萎縮,硬膜下腔橋靜脈變細,進而使老年人在頭部發生外傷時,硬膜下橋靜脈易發生損傷引發出血,使硬膜下血腫形成[4]。 同時慢性硬膜下血腫形成時間較長,因此在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進而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并且隨著血腫量逐漸的增加,使患者腦受壓,進而出現顱內壓增高的情況。 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要選取有效檢查以及治療方案, 進而使患者在早期接受治療,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目前手術是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主要治療手段, 其中鉆孔引流術與鉆孔沖洗引流術是常用治療方法[5]。 單純鉆孔引流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性較小以及出血量小等優點,單純鉆孔引流術應用于年齡大以及身體條件差的患者,在CT 顯示下血腫密度低的患者,可通過局部麻醉完成手術,進而減少鉆孔引流術顱骨鉆孔, 頭皮切口以及縫合等手術步驟,但是該種方法盲目性較差,進而使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6-7]。 然而鉆孔沖洗引流技術通過切開頭皮,利用咬骨鉗擴大骨窗,實施十字切開硬腦膜,進而增大了手術視野,增加了手術的安全性[8]。 此外,鉆孔引流沖洗術骨孔較大, 有利于陳舊性積血以及纖蛋白降解物等血腫排除, 并且軟質硅膠管可置入血腫腔邊緣,進而利于對血腫的沖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王文宜[9]研究顯示,BHD 組患者術后血腫量殘余要由于高于BHDI 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MR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HDI 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HD 組(P<0.05)。 據此結果表明,鉆孔沖洗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可以減少術后顱內積氣。
單純鉆孔引流術, 通過克氏針進行穿透顱骨與硬腦膜,進而防止硬腦膜與顱骨發生分離,避免了硬膜外血腫形成,同時在術中緩慢釋放血腫液,進而防止腦組織復位而引發損傷其他血管出血[10]。 此外,在患者腦腔內出現不易流出的血塊時, 醫務人員可適當注入尿激酶進而使血塊溶解,利于血塊排出。 同時在術后可適當調節密封引流袋,使引流袋高于側腦約15 cm 左右,進而防止過量引流造成低顱壓[11]。
鉆孔沖洗引流術在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過程中,使用溫鹽水進行向沖洗,進而防止因溫度低刺激患者大腦皮層導致癲癇并發癥發生。
該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100.00%與對照組86.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治療方法均有效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48 h 出現1 例腦復張,術后1 d 顱內積氣量(3.15±3.1)mL,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15.23±4.65)min、術中出血量 (4.89±1.68)mL 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P<0.05)。 說明在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反面單純鉆孔沖洗引流術優于鉆孔沖洗引流術。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張俊鋒等[12]研究組表明,沖洗組患者術后48 h 出現腦復張0 例,術后1 d 顱內積氣量(3.9±3.2)mL,顯著優于未沖洗組患者48 h 出現腦復張8 例, 術后1 d 顱內積氣量 (9.8±1.8)mL(P<0.05)。 此研究結果與該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應用單純鉆孔引流術與鉆孔沖洗引流術均有治療效果, 但是單純鉆孔引流術手術時間較短, 鉆孔沖洗引流術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鉆孔沖洗引流術應用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