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亞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常州 213000
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處于逐漸下降的狀態(tài), 而且身體免疫力也正在逐漸下降,如果患有高血壓疾病的話,接受手術治療時需要進行常規(guī)的麻醉, 但是麻醉以及疼痛刺激下會導致老年患者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從而進一步增加出現(xiàn)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幾率, 也不利于維護手術的安全性, 以及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1]。 根據(jù)相關研究調查表明,在進行常規(guī)麻醉時接受深度調控主要根據(jù)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壓情況進行調節(jié),但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知曉意識,通過BIS 監(jiān)測能夠有效地進行更加細致的調控,在控制麻藥用量方面也更加精準[2]。 該次方便選擇2016 年8 月—2019 年8 月該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壓患者80 例,研究針對BIS 監(jiān)測調控麻醉深度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方便選擇該院符合研究標準的老年高血壓患者80 例,根據(jù)不同的麻醉調控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其中觀察組的患者中有26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為(65.48±1.42)歲。 對照組的患者中有24 例男性,16 例女性,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為(65.42±1.36)歲。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所有的患者在進行手術時需要取平臥位, 并且要對患者的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心率、無創(chuàng)血壓進行檢測,將患者的右側顳部、右側乳突、前額正中污漬擦拭干凈,連接好麻醉深度監(jiān)測電極和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在患者靜臥10 min 之后,再將血壓以及心率情況進行細致的檢查。 兩組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誘導方式是相同的,均為通過氧氣面罩給氧6 min, 并且利用0.6 mg/kg 羅庫溴胺、0.04 mg/kg 咪唑安定、4 μg/mL 靶控丙泊酚、5 ng/kg 瑞芬太尼進行靜脈滴注,在加壓給氧4 min 之后要將氣管插管轉換為機械通氣,在麻醉維持過程中要保證瑞芬太尼藥物在2~6 ng/kg,丙泊酚濃度在2~7 μg/mL 左右,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肌肉松弛檢測, 根據(jù)相關結果來決定右美托咪定的注射計量,一般為0.4 μg/(kg·次)。 對照組按照HR 值及MAP 值調節(jié)麻藥濃度, 觀察組按照BIS 監(jiān)測調控麻醉深度, 一定要保證患者的BIS 值在40~50 之間,根據(jù)液體喪失量、監(jiān)測結果、出血量指導輸液及輸血情況來制定麻醉機的參數(shù), 吸入氧濃度在60%左右,吸氣和呼氣的比例為1:2,潮氣量為7 mL/kg,呼吸頻率為12 次/min,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為(40±5)mmHg,如果患者的血壓監(jiān)測結果的波動程度超過基礎之的1/5,需要利用血管活性藥物進行控制。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調控效果、 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麻醉安全性、生命指標情況等。
通過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檢驗相關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將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調控效果進行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調控效果比較[n(%)]
觀察組的羅庫溴銨、瑞芬太尼、丙泊酚等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比較[(),mg]

表2 兩組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比較[(),mg]
組別羅庫溴銨瑞芬太尼 丙泊酚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61.32±4.88 69.85±5.25 7.526<0.001 1.15±0.21 1.43±0.23 5.686<0.001 439.18±35.91 602.46±43.29 18.360<0.001
觀察組的麻藥蘇醒、 拔管時間等麻醉安全性分別為(11.51±1.86)分、(13.68±1.07)分,對照組的麻藥蘇醒、 拔管時間等麻醉安全性分別為 (13.96±2.32) 分、(17.25±1.56)分,兩組對比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11、11.936,P<0.001)。
觀察組的MAP、HR、COR、NE、GLU 等生命指標情況分別為(135.7±10.2)mmHg、(80.5±6.8)次/min、(341.2±35.8)mmol/L、(354.5±55.6)ng/mL、(5.34±0.52)mmol/L;對照組的MAP、HR、COR、NE、GLU 等生命指標情況分別為 (131.2±10.5)mmol/L、(82.4±7.9) 次/min、(479.6±39.5)mmol/L、(397.5±58.3)ng/mL、(5.09±0.48)mmol/L,兩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2.376、1.153、16.420、3.376、2.234,P=0.020、0.253、0.000、0.001、0.028)。
應激反應主要是人體針對外來刺激或者損傷所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 主要是以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興奮性增強為主要特點,會引發(fā)機體產生一系列的代謝和功能性的改變,應激反應所導致的機體影響、持續(xù)時間以及強度與患者身體的實際情況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3]。一般來說, 患者在應激反應過程當中會導致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 從而會進一步增加心率以及血壓導致動脈血管收縮,心臟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速度比較快,所以對氧氣的需求量也會有所增加, 如果供氧不足的話很容易導致心肌缺血。 另外人體產生的應激反應還會進一步增加血小板的濃度和活性, 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人體的血液始終處于高凝的狀態(tài),在進行手術時就會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幾率, 而且應激反應還會導致人體的胃酸分泌增加, 不利于腸胃道功能的正常運作[4]。 所以患者在術后很容易出現(xiàn)胃腸功能障礙,也容易引起消化道潰瘍。 根據(jù)相關研究調查表明,應激反應的程度與患者的年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也就是說患者的年齡越大產生的應激反應就越強。 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血壓程度與中青年血壓患者手術過程中的血壓程度相比更高,而且持續(xù)時間也比較長,另外老年高血壓患者還會合并其他心臟、 腎臟以及腦血管疾病,器官的功能情況都比較弱,而且如果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劇烈變化的話,相關的適應性也比較低,很容易在圍手術期出現(xiàn)心腦血管意外。 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術中應激反應的主要原因就是麻醉以及手術刺激, 為了進一步降低應激反應, 需要通過維持合理的麻醉深度來進行處理, 所以進一步提高圍手術期患者的麻醉管理質量就顯得十分必要[5]。 但是根據(jù)現(xiàn)如今大量的研究,并沒有制定出老年患者麻醉深度控制的標準。
該次研究所使用的BIS 能夠有效地分析腦電圖中的頻率以及功率等情況, 在觀察鎮(zhèn)靜狀態(tài)下腦電波之后可以將其轉化成數(shù)字, 用來表示大腦皮層的腦電活動。 如果BIS 的值在40~60 時就表明患者處于麻醉狀態(tài),如果高于60 就表明患者的麻醉程度過淺,低于40的話就表明麻醉程度過深[6]。 目前有關BIS 和麻醉藥物以及麻醉方式之間的研究比較多,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咪唑安定、 丙泊酚、 七氟烷等麻醉藥物的血藥濃度與BIS 的高低有著比較明顯的關系。另外還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 血流動力學并不能準確地將麻醉深度進行反映和顯示, 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經(jīng)常會合并心功能不全、動脈硬化、循環(huán)系統(tǒng)代償功能差等情況[7],而且丙泊酚、瑞芬太尼等麻醉藥物具有血管擴張、心肌抑制等作用, 如果劑量小的話很容易會出現(xiàn)心率和血壓大幅度降低,表現(xiàn)出來的情況就是麻醉過深,但是這種情況是一種假象,容易誤導醫(yī)生的判斷。 BIS 能夠有效地將大腦皮質細胞的腦電活動水平進行準確的反映,在指導麻醉用藥時,也能夠減少麻醉藥物劑量過小的情況,大大降低了應激反應的發(fā)生[8]。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的調控效果(95.0%)高于對照組(77.5%)(P<0.05)。 觀察組的羅庫溴銨、瑞芬太尼、丙泊酚等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分別為(61.32±4.88)mg、(1.15±0.21)mg、(439.18±35.91)mg,均要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的麻藥蘇醒、拔管時間等麻醉安全性分別為(11.51±1.86)、(13.68±1.07)分,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MAP、HR、COR、NE、GLU 等生命指標情況分別為(135.7±10.2)mmHg、(80.5±6.8)次/min、(341.2±35.8)mmol/L、 (354.5 ±55.6)ng/mL、 (5.34 ±0.52)mmol/L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BIS 監(jiān)測調控麻醉深度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作用顯著, 能夠有效地控制麻醉藥物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