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素萍
江蘇省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蘇連云港 222000
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低于1 500 g的新生兒,需要進行特殊喂養,才能提升營養狀況[1]。 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的產生是由營養問題或疾病因素引起的,由于皮下脂肪較少,保溫能力較差,部分患兒由于呼吸與代謝功能較差,易發生感染情況,引發諸多并發癥,危害新生兒的生存質量[2]。 多數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早產兒,其出生后由于胃腸營養耐受程度較低,無法立即采取腸內營養支持, 但為維持患兒的生長所需與代謝需求,臨床多采取腸外營養支持措施,為患兒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提升患兒的胃腸道功能[3-4]。 近年來,極低出生體重患兒的發病率正逐漸上升,隨醫院對產科與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大力發展, 提升新生兒的存活率已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5]。 該文方便抽取2017年1 月—2019 年12 月的100 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給予腸內營養支持, 并觀察腸內營養開始時間對新生兒生長發育與消化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抽取該院接收的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100例,依據不同的腸內營養支持開始時間,將100 例新生兒分為A(<24 h,41 例)、B(24~72 h,29 例)、C(>72 h,30 例)3 組。41 例A 組新生兒中,按分娩方式分,剖宮產24 例、順產17 例;男27 例,女14 例;胎齡30~36 周,平均胎齡(33.4±2.8)周;體重1 210.7~1 486.5 g,平均體重(1250.8±39.2)g。29 例B 組新生兒中,按分娩方式分,剖宮產16 例、順產13 例;男18 例,女11 例;胎齡29~34周,平均胎齡(31.6±2.9)周;體重1 130.5~1 396.7g,平均體重(1 224.5±33.4)g。30 例的C 組新生兒中,按分娩方式分,剖宮產17 例、順產13 例;男16 例,女14 例;胎齡29~33 周,平均胎齡(32.5±1.9)周;體重1 086.4~1 430.7g,平均體重(1 301.3±40.5)g。 3 組新生兒無論是分娩方式、胎齡指標,還是性別與體重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新生兒家長均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允許。
納入標準:所選新生兒均滿足體重低于1 500 g、胎齡低于37 周的早產兒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合并遺傳性疾病或先天畸形患兒;合并心、肺功能異?;純?。
在接收新生兒時即給予腸外營養支持, 主要通過靜脈營養支持, 開始時間分別從低于24 h、24~72 h 及高于72 h 開始, 前2 d 以靜脈滴注方式分別給予0.5~1.0 g/kg 的小兒復方氨基酸注射液 (國藥準字H1090 0045)與脂肪乳劑(國藥準字H20033854),以0.5~1.0 g/(kg·d)的增加速度,逐漸增加至總量為3.0 g/(kg·d)。 隨后根據患兒病情與腸道營養耐受程度, 擇期對患兒進行以配方奶與經管飼喂養方式的腸內營養支持,3~4 h/次,采取間歇式喂養,以高于10 mL/(kg·d)的速度,由最開始5~15 mL/(kg·d)的喂養量逐漸增加。
觀察并對比3 組新生兒營養攝入、生長發育、中心靜脈置管及全腸內營養時間等指標變化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C 兩組新生兒身長增長速度雖高于B 組,3 組新生兒的體重增長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各組新生兒腸內營養后生長發育情況對比()

表1 各組新生兒腸內營養后生長發育情況對比()
組別第1 周體重增長速度[g/(kg·d)]身長增長速度[cm/(kg·d)]第2 周體重增長速度[g/(kg·d)]身長增長速度[cm/(kg·d)]A 組(n=41)B 組(n=29)C 組(n=30)t 值AB P 值AB t 值BC P 值BC t 值AC P 值AC 3.84±0.62 3.92±0.53 3.76±0.49 0.152>0.05 0.334>0.05 0.648>0.05 1.03±0.11 1.01±0.09 1.04±0.12 0.132>0.05 1.829>0.05 1.017>0.05 7.76±0.73 7.86±0.84 7.75±0.79 0.244>0.05 0.953>0.05 0.822>0.05 1.35±0.08 1.43±0.09 1.47±0.11 0.351>0.05 0.728>0.05 0.154>0.05
A 組靜脈置管時間(12.24±1.18)d,短于B、C 兩組,B、C 兩組置管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 組全腸內營養時間長于A、B 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新生兒中心靜脈置管與全腸內營養時間對比[(),d]

表2 新生兒中心靜脈置管與全腸內營養時間對比[(),d]
組別置管時間 全腸內營養的時間A 組(n=41)B 組(n=29)C 組(n=30)t 值AB P 值AB t 值BC P 值BC t 值AC P 值AC 12.24±1.18 17.93±2.34 18.02±2.56 4.638<0.05 1.738>0.05 5.622<0.05 8.73±1.45 10.96±2.42 13.67±2.67 0.759>0.05 5.636<0.05 4.914<0.05
開始腸內營養供給后,對新生兒發生嘔吐、腹脹、便秘、 腹瀉等消化功能不良反應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新生兒消化功能不良反應發生狀況[n(%)]
極低出生體重兒是一種受母親營養不良或疾病因素影響,出生時,胎兒出現體重極低現象[6]。 極低出生體重兒受皮下脂肪少、呼吸與代謝功能弱等因素影響,保溫能力較差,易增加患病風險,且病死率明顯高于正常體重新生兒, 部分患兒甚至存在體型矮小與智力障礙等方面的問題,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7-8]。 隨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逐年提高, 加強早產兒的營養支持對維持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具有積極意義[9]。 極低出生體重兒由于機體內各臟器發育不成熟, 胃腸道功能明顯不足,難以靠自身獲取所需營養,導致新生兒中樞系統發育明顯不夠健全, 嚴重影響患兒的遠期預后效果。 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病死率與死亡率,與患兒住院時間、喂養方式及營養開始時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胃腸喂養, 通過對胃腸激素進行周期性釋放, 有助于促進患兒胃腸道結構與功能的成熟[10]。 極低出生體重兒受胃容量小、進食量少及腸道血流少等因素影響,在喂養期間,易發生嘔吐、吞咽及吮吸反射不良情況, 不利于患兒對營養物質的有效吸收,為此,對難以經口喂養的患兒,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對補充患兒營養不足、 基礎熱量需求具有重要作用[11]。但對患兒進行長期禁食, 對患兒的胃腸道發育同樣存在一定不利影響,為此,人們對加強極低出生體重兒腸內營養支持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為促進患兒消化功能的發育與成熟, 人們越來越關注患兒的腸內營養開始時間[12]。該文為觀察不同腸內營養時間對患兒生長發育與消化功能的影響,抽選出100 例患兒進行研究。
研究顯示, A 組靜脈置管時間(12.24±1.18)d,短于B、C 兩組(P<0.05);C 組全腸內營養時間(13.67±2.67)d長于A、B 兩組(P<0.05);3 組新生兒消化功能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 組新生兒2 周身長增長速度[(1.35±0.08)、(1.43±0.09)、(1.47±0.11)cm/(kg·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熊偉等[13]的研究結果“≤3 d 組、4~6 d 組及≥7 d 組3 組新生兒的身長增長速度 [(1.04±0.12)、(1.02±0.11)、(1.05±0.13)cm/(kg·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符合。
綜上所述, 腸內營養開始時間可促進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的胃腸功能成熟,既縮短了置管時間,又在短時間內實現全腸內營養的攝入, 但其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指標與消化功能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