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亞
山東省禹城市人民醫院ICU,山東禹城 251200
腦出血(ICH)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的腦實質出血,其可分為原發性腦出血與繼發性腦出血, 原發性腦出血占腦出血的80%以上,主要是由于高血壓引起[1]。 腦出血起病較迅速,發病后需要及時控制出血、降低顱內壓力,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須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相關研究指出[2],腦出血后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對其預后存在影響。 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腦出血并進行手術的患者67 例納入臨床研究, 主要探討腦出血術后ICU 觀察患者行不同護理措施干預對其預后的影響, 旨在為腦出血術后患者的護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腦出血并進行手術的患者67例納入臨床研究, 根據其臨床護理方法分為常規組33例與觀察組34 例, 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 該次臨床研究所有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50~77 歲,平均年齡(62.7±4.5)歲;發病至手術時間1.4~43.8 h;其中殼核出血18 例、丘腦出血7 例、額葉出血4 例、腦橋出血5例、小腦出血2 例、腦室出血2 例。 對照組男19 例,女14 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3.1±5.2)歲;發病至手術時間1.3~44.1 h; 其中殼核出血17 例、 丘腦出血8例、額葉出血3 例、腦橋出血4 例、小腦出血1 例、腦室出血1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方法, 包括檢測生命體征、測呼吸、心率、血壓等指標,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應用優質護理方法,具體如下:①無菌操作:護理人員對腦出血術后ICU患者進行護理時,要嚴格無菌操作,尤其注意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的清潔,進入病室要戴帽、口罩。 ②管道護理:管道護理包括尿管、胃管、引流管、靜脈導管等的護理,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尿管內尿液顏色、尿量;使用胃管時要注意患者有無反流情況。 同時要密切關注各導管暢通情況,避免出現堵塞情況,對于患者導管穿刺點要觀察有無紅腫情況。 ③心理護理:高血壓腦出血是一項人人談之色變的疾病, 很多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仍然對自己的身體恢復情況抱有疑問, 加之術后恢復速度慢以及ICU 病室較為壓抑的環境, 難免會對患者心理造成影響,護理人員要多和患者進行溝通,穩定患者的情緒,多用鼓勵性語句激勵患者,使其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恢復情況。 ④飲食護理:急性期使用靜脈滴注或鼻飼方式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意識清醒后患者可食用半流質食物; 恢復期患者應多食用高維生素、 低鹽低脂膳食。 ⑤抗生素使用護理:對腦出血術后患者使用抗生素時,切不可濫用、亂用,應嚴格根據制度進行操作,使用前對患者相關部位標本進行收集,并做藥敏檢查,最后再根據醫囑使用抗生素。 ⑥并發癥預防護理:腦出血術后患者極易出現諸多并發癥, 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預防工作。 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時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同時做好患者口腔護理工作,盡可能避免肺部感染出現。 ⑦專科護理: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瞳孔變化情況,如患者出現昏迷,應去除枕頭并將頭部偏于一側, 以免出現嘔吐情況時堵塞呼吸道窒息;對于意識清晰的患者要抬高頭部,降低顱內壓力,叮囑患者盡量避免情緒激動、大幅度頭部活動,以防再次出血。
患者術后30 d 使用NIHSS 量表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評分范圍為0~42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下氣腫、脫管、傷口感染、導管阻塞、肺部感染等。 護理有效率根據Barthel 指數(BI)進行判定,分為顯效:BI指數≥90;有效:40≤BI 指數<90;無效:BI 指數<40。
同時在患者出院后使用醫院自制的對護理滿意度量表調查患者家屬滿意度,量表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該問卷經反復修改,最終Cronbach's α=0.757>0.6,信效度良好。
數據納入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并護理干預后其NIHSS 評分較治療前均得到明顯改善;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NIHS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34)對照組(n=33)t 值P 值32.47±5.67 33.01±5.54 0.394 0.695(7.25±5.42)*(12.15±5.48)*3.679 0.001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觀察組患者護理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對比[(),分]
組別家屬滿意度評分觀察組(n=34)對照組(n=33)t 值P 值94.5±3.5 81.0±6.5 10.628<0.001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突然,病情進展及其迅速,病死率較高[3]。 同時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患者家屬造成更大負擔,因此,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的護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好的護理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影響患者的最終預后效果,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 對疾病的恢復也有積極作用[4-5]。
該研究中, 共計67 例腦出血術后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 且經過手術治療后于ICU 病室加以護理干預。 其中33 例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術后30 d NIHSS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可見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神經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從結果數據中可以看出,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存在1 例脫管、2 例傷口感染、1 例導管阻塞、2 例肺部感染,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18%,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對比同期采用了優質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 其術后30 d NIHSS 評分也較治療前明顯降低, 量其對比對照組仍具有顯著優勢性。 在學者黃慧肖[6]的研究中,選取了44 例患者行ICU 病房護理,并發癥發生率為9.09%。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達95.5%,對照組滿意度僅為72.7%,與該研究中結果類似, 可見腦出血術后護理工作的重要性,ICU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與滿意度, 減少術后并發癥。 在該研究中,經過了優質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護理有效率達到94.12%,說明患者BI 指數評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觀(BI 指數提高40%以上)。 同時在學者李慧[7]的研究中指出通過給予康復理念的針對性護理干預, 腦出血手術患者的焦慮、 抑郁情況得到明顯好轉,SF-36 評分較高,分析其使用的健康教育、飲食干預等護理措施與該研究部分護理措施類似。 由于ICU 病房的特殊性, 患者在病房內容易出現焦慮等負性心理情緒, 該研究中使用了心理護理進行干預, 觀察組34例患者在手術后護理期間并未出現明顯焦慮癥狀,因術后患者反饋能力較差, 未能及時記錄患者術后焦慮自評量表評分變化情況,故在該文中并未加以對比,但可見ICU 優質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術后焦慮情況,分析原因主要為優質護理中有心理護理干預項目, 其能夠有效引導患者,緩解患者焦慮的心理情緒[8]。
該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 進行了優質護理干預的腦出血術后ICU 患者家屬的滿意程度更高, 分析原因為患者在ICU 病房內得到了更優質的護理措施, 更多的人文關懷,出院后同家屬反饋情況良好。 相反,對照組患者由于只得到了基礎的護理措施,雖無錯誤之處,但由于術后患者心理較為敏感, 往往會產生被忽視的主觀情感,加之能夠溝通的人不多,導致其對家屬的反饋較差,家屬滿意度較低。 可見優質護理干預能夠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同感,對于改善醫患關系、護患關系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 對于高血壓腦出血術后ICU 患者行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神經功能情況,同時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總體護理有效率較高,其患者家屬滿意程度較高。 可見腦出血術后ICU 患者行護理干預能夠對其預后產生影響,且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