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樂,姜效靈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內科,安徽蚌埠 2330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為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多伴有上腹部疼痛,且可見嘔血、黑便癥狀[1]。 如未及早治療,易誘發失血性休克,嚴重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2]。 臨床研究發現[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一般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等消化系統疾病有關。 發病后,及早明確病因,并根據原發病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及時止血,可有效預防失血性休克,降低患者的病死率[4]。 近些年來,隨著居民生活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病率顯著提升,居民的健康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疾病的治療以及護理問題,也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點[5]。 疾病治療期間,患者的舒適度一般較差,加強護理干預,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6]。有學者指出,實施舒適護理效果良好。該研究于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84 例作為樣本,對比觀察了舒適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分組,觀察組(n=42),性別:男/女=22/20,年齡(53.6±10.7)歲;對照組(n=42)性別:男/女=23/19,年齡(52.5±11.0)歲。 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確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②無其他系統重大疾病;③意識清醒;④自愿參與研究;⑤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休克;②中途退出研究;③精神類疾病。
1.3.1 治療方法 呼吸困難者,給予低流量吸氧。遵醫囑給予維生素K、止血敏、去甲腎上腺素等藥物治療。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所導致的出血, 給予埃索美拉唑泵入止血。 由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所導致的出血,給予生長抑素靜脈泵入。 采取上述措施治療仍無效,或治療后48 h 重復出血者,應行外科手術治療。
1.3.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護士應囑患者臥床休息,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監測,遵醫囑給藥,及時發現風險及時處理。
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方法如下:(1)心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伴有嚴重的恐懼、焦慮、緊張心理,對止血不利,且患者心理舒適度差。 護士應于患者入院后,主動對其進行安慰,告知患者醫護人員會盡最大努力給予救治,并使患者認識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經過治療后完全能夠止血,使其恐懼情緒減輕。 另外,護士還可通過握住患者的手、撫摸患者的頭等方式,使其感覺到力量與支持,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升其心理舒適度。 針對疼痛嚴重者,護士在獲得患者的允許后,播放輕音樂,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使患者的舒適度得到提高。 (2)生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腹部疼痛癥狀嚴重,護士應遵醫囑給藥治療原發病,與此同時,考慮遵醫囑給予鎮痛類藥物止痛, 使患者的生理舒適度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患者臥床期間,護士還需于骨隆突部位墊軟墊,預防壓瘡等皮膚損傷,在提高護理安全性的基礎上,提升患者舒適度。 (3)環境:①護士應為患者提供安靜的住院環境,走廊內應張貼“請勿喧嘩”的警示牌,保證患者能夠妥善休息,提升舒適度。 ②護士應保證病房溫度與濕度適宜,及時通風,保證空氣清新。地面需及時打掃,保證無雜物。 物品需每日消毒,預防醫院感染。 ③夜間,護士應及早為患者關燈,改善睡眠質量。 (4)疾病:針對由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導致出血的患者, 多數需使用胃鏡下套扎止血。 護士應于護理期間,加強健康教育,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不適,告知患者術后的護理方法,提高護理質量,使患者能夠自行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舒適度。
觀察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共0~10 分,得分與舒適度正相關)、護理效果、患者滿意度。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生理、心理及環境舒適度分別(8.6±0.3)分、(9.5±0.4)分及(9.2±0.5)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對比[(),分]
組別生理心理 環境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8.6±0.3 5.1±0.9 23.910<0.05 9.5±0.4 6.0±0.4 40.098<0.05 9.2±0.5 6.5±0.2 32.493<0.05
觀察組止血成功率100.0%、 護理風險占2.4%,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n(%)]
觀察組入院、住院、出院滿意度分別(94.6±3.0)分、(95.3±2.8)分及(94.7±3.6)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分]
組別入院住院 出院觀察組(n=42)對照組(n=42) 值P 值94.6±3.0 81.1±2.0 24.265<0.05 95.3±2.8 80.7±1.9 27.962<0.05 94.7±3.6 83.6±2.1 17.260<0.05 t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為常見病,患者疼痛嚴重,舒適度低,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較高[7]。 患者發病后,給予常規止血、吸氧等治療,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難以提升其舒適度[8]。 受腹部疼痛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多伴有嚴重的生理不適,且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9]。 此外,如環境嘈雜、溫度與濕度不適宜,同樣會對其舒適度造成影響,從而阻礙病情好轉,影響患者的滿意度[1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常規護理方法,以給藥、病情監測等為主,雖有助于降低休克率,但對患者舒適度問題缺乏重視,因此,護理效果不盡人意[11]。該研究發現,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法護理后,該組患者生理、心理及環境舒適度分別(5.1±0.9)分、(6.0±0.4)分及(6.5±0.2)分,提示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環境舒適度,均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對治療情況的觀察發現,止血成功率83.3%、護理風險占19.0%,提示患者止血成功率有待提高,且護理風險有待減少;入院、住院、出院滿意度分別(81.1±2.0)分、(80.7±1.9)分及(83.6±2.1)分。 上述數據表明,患者的滿意度較低。張彩紅[12]指出,實施常規護理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成功率為80%,入院、住院、出院滿意度分別(80±3)分、(82±1)分及(78±2)分,研究結果與該次結果基本一致。
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進展, 對提升患者滿意度的問題逐漸提高了重視。 確保患者舒適已成為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關鍵。 舒適護理屬于新型的護理方法,強調以保證患者舒適為主要目的,對其進行干預。 為改善護理效果,將該模式應用到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護理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實施的舒適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生理、環境等多種。 心理舒適護理的目的主要在于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患者入院后,主動對其進行安慰,通過握住患者的手、撫摸患者的頭等方式,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對患者心態的改善, 以及情緒的舒緩, 均能夠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生理舒適護理的目的,在于減輕患者的軀體疼痛,以免對其睡眠造成影響。 遵醫囑給藥治療原發病,并給予鎮痛類藥物止痛,與此同時,于骨隆突部位墊軟墊,均可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對患者生理舒適度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環境舒適護理的目的,在于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復環境。 通過調整病房溫度、濕度,保證病房安靜等方式,對患者進行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疾病舒適護理的目的,在于促進病情好轉,縮短住院時間。 并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升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進一步提升了舒適度。 該研究中,實施舒適護理后,患者生理、心理及環境舒適度分別(8.6±0.3)分、(9.5±0.4)分及(9.2±0.5)分,與常規護理相比,患者的舒適度更高。 進一步觀察發現, 觀察組患者止血成功率100.0%、護理風險占2.4%,與對照組相比,止血成功率顯著提升,護理風險明顯減少。 觀察組患者入院、住院、出院滿意度分別(94.6±3.0)分、(95.3±2.8)分及(94.7±3.6) 分, 與對照組相比, 滿意度更高, 優勢顯著(P<0.05)。
綜上所述,實施舒適護理,有助于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提升舒適度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