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新沂 221400
在骨科患者中,骨創傷的發生率較高,意外事故為其主要的致傷原因,需對這類患者行手術治療,且術后配合開展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注重康復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地恢復創傷肢體或是關節功能。 近年來,臨床中的各類醫療技術逐漸進步與發展, 使得骨創傷術也逐漸完善, 康復醫學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且廣受臨床重視, 相應的骨創傷術后康復功能鍛煉護理模式也在持續更新,內容也在不斷豐富,不僅有利于對肢體關節功能予以有效改善,促進早日康復,還可以將患者的經濟負擔減輕,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1-2]。 現選取該院骨科在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所收治的骨創傷患者100 例, 詳述了康復功能鍛煉對于骨創傷術后康復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該次納入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骨科收治的骨創傷患者100 例,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每組50 例。 對照組中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年齡為15~65 歲,平均年齡為(35.1±6.8)歲;骨折類型:7 例鎖骨骨折,5 例腰椎骨折,4 例股骨頸骨折,9 例肩關節脫位,6 例膝部骨折,9例前臂骨折,10 例肱骨髁上骨折。觀察組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齡為16~68 歲,平均年齡為(36.7±7.3)歲;骨折類型:5 例鎖骨骨折,6 例腰椎骨折,5 例股骨頸骨折,8 例肩關節脫位,6 例膝部骨折,10 例前臂骨折,10 例肱骨髁上骨折。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患者的資料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及批準;患者及其(或)家人一律知情同意、患者入院后一律行MRI 或者CT 檢查確診, 且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患者的意識清醒、語言能力正常,可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術后積極預防并發癥,口頭健康宣教,指導功能鍛煉,提供生活指導等。觀察組結合患者骨折部位開展針對性康復功能鍛煉,具體如下。
1.2.1 鎖骨骨折 術后1~3 d 可結合患者實際指導功能鍛煉,如疼痛評分>5 分可先服用止痛劑,再站立或取坐位對平衡能力予以訓練。 若無頭暈癥狀可進行鐘擺運動鍛煉, 站立彎腰時自然下垂伸直患肢, 前后左右擺動;若無法站立彎腰則取坐位,懸空患肢前趴身體,以放松肩關節,再4 個方向擺動,將孟肱關節牽動;再旋轉肩關節,外展患肢與肩部平直,上下擺動前臂。 術后傷口良好愈合且腫脹消退后可指導爬墻運動, 即面對墻壁前伸患肢爬行向上。 再結合患者康復情況指導負重練習。 上述運動5~10 min/次,4~6 次/d。
1.2.2 肩關節脫位 可分4 個階段開展, 術后2 d 內收縮患肢肌肉,即屈伸肘部、腕部及手指,此為第1 階段。術后3 d~4 周為第2 階段, 可鐘擺鍛煉患側肩關節,即被動前屈、后伸、內收及外展肩關節;爬墻練習與鎖骨骨折一致,需結合患者肌力、耐受程度逐漸將訓練強度加大。 術后5~6 周即第3 階段,開展抗阻力訓練,舉重啞鈴與杠鈴并全范圍外展上肢, 逐漸向正常活動過渡并堅持主動練習。 術后7~8 周為第4 階段,指導鍛煉肌力,鍛煉等長肌力,即肢體無運動產生,僅用力于對抗狀態下;患側肢體用力對抗健側用或墻壁、床等;聳肩、擴胸等鍛煉等張肌力,拉彈力帶或提重物負重鍛煉,但要確保患者可耐受。
1.2.3 前臂骨折 該類患者多表現為功能障礙、 局部畸形及腫脹等,在康復鍛煉的同時要密切關注患肢情況。術后第1 天可鍛煉肌力, 充分等長舒張或收縮患肢肌力,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淋巴與靜脈回流,將腫脹感減輕;舒張與收縮肌肉亦可促進骨折愈合,具體而言即保持前臂中立位,用力握拳,持續5 s 左右后再用力張開,持續5 s;可結合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鍛煉時間與強度。 待疼痛感減輕后再活動關節,肩關節后伸與前屈練習中讓患者保持坐位,上臂垂直于地面,前后鐘擺樣運動,從小范圍逐漸擴大至大范圍;拆掉外固定后開展肘關節鍛煉,方法即保持患肢前臂處于中立位,健側手將患肢前臂托起,伸肘保持3 s 后再屈肘3 s,無疼痛感后主動開展上述鍛煉,腕關節鍛煉包括背伸與掌屈鍛煉,前者為手掌推墻,后者為手背相對以鍛煉。 還需結合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前臂旋轉運動,控制好速度,不可操之過急。 上述鍛煉3~5 次/d,5~10 min/次。
1.2.4 肱骨髁上骨折 在鍛煉期間需對患者血管供血及痙攣問題予以觀察,早期不可活動肩關節,主要鍛煉腕關節與手指功能。術后2~14 d 可被動屈伸鍛煉肘關節,屈肘關節至最大角度后持續用力, 并維持穩定的關節屈伸位置,堅持15~30 s;再開展屈伸肘關節主動運動,保持最大屈伸角度并堅持15~30 s,6 次/組,6 組/d。 術后15~30 d 愈合良好后主動屈伸肘關節,術后31~45 d 再開展肘關節對抗力功能鍛煉。
統計兩組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 并于出院后堅持隨訪3 個月,應用WHOQOL-BREF 量表[3]對患者生活質量予以評估,共包含4 個領域,心理領域共6 個問題,環境領域共8 個問題,生理領域共7 個問題,社會關系共3 個問題,評分為1~5 分記分制,3 個問題負向計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好。 同時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數據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指標比較()
組別住院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周)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 值P 值29.4±5.3 18.0±3.7 12.471<0.05 15.0±2.0 11.6±1.4 9.848<0.05
觀察組WHOQO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WHOQOL 評分比較[(),分]
組別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 WHOQOL評分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 值P 值73.6±4.1 81.2±5.3 8.020<0.05 84.9±9.2 93.7±8.5 4.968<0.05 89.6±7.6 98.2±8.6 5.299<0.05 40.6±3.6 48.2±4.1 9.849<0.05 288.7±34.8 321.3±30.5 4.982<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骨創傷為骨外科常見疾病, 主要癥狀表現為關節功能障礙。 當前臨床十分重視骨科疾病的功能康復鍛煉,即在正確、科學的康復醫學理論指導下醫護人員配合臨床治療而采取的輔助技術[4-5],因骨科患者多表現生活障礙,對日常工作與生活存在一定影響,除臨床積極指導外康復功能鍛煉也必不可少, 可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該組結果表明觀察組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觀察組WHOQO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明顯低于對照組24.0%(P<0.05),與相似報道[6]相近,其指出了,觀察組住院時間(18.2±3.5)d、骨折愈合時間(11.9±1.5)周對比對照組更低(29.8±5.1)d、(14.5±1.8)周(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0%較對照組25.0%更低(P<0.05);觀察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環境評分(94.3±13.2)分、(80.2±5.5)分、(47.2±3.1)分、(98.9±10.1)分較對照組(85.4±11.2)分、(74.5±4.6) 分、(41.3±2.5) 分、(90.2±8.9) 分更高 (P<0.05)。
骨創傷類型不同開展康復功能鍛煉時注意要點也存在差異,如鎖骨骨折術后固定方法多為局部式,患者可開展患肢鐘擺鍛煉, 待夾板拆除后再鍛煉肩關節功能如旋轉運動等, 腫脹消退后指導開展爬墻運動與負重練習。 肩關節脫位一般固定時間為3 周左右,初期可先鍛煉腕關節, 再開展患側肩關節鐘擺鍛煉與爬墻練習。 肱骨髁上骨折多在小兒群體中發生,導致上肢血管與神經受損,易遺留后遺癥[7]。 在固定初期因肩肘關節活動受限, 故而應主要開展靜力性活動并鍛煉手指與腕關節功能, 待患者耐受程度提升后再開展肘關節被動與主動功能鍛煉。 股骨頸骨折主要在老年人群中發生,術式多為髖關節轉換術,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外固定初期可先開展等長收縮雙下肢股四頭肌、 足趾屈伸及踝關節屈伸練習, 再結合耐受程度開展外展髖關節鍛煉、主動助力訓練及行走鍛煉等。 腰椎骨折多存在背部肌肉痙攣等并發隨癥,二次損傷更易發生[8],因此要重視腰背部肌肉訓練,將肌力增強。 同時還要注重出院后隨訪工作,以了解功能鍛煉的效果。
綜上所述, 骨創傷術后開展康復功能鍛煉可有效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