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芳,繆雪蘭,趙紅
溧陽市人民醫院,江蘇溧陽 213300
血液透析作為保障和維持終末期腎衰竭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項重要治療措施, 當前臨床多選擇自體動靜脈內瘺作為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選手術方案, 具有血流量穩定、使用時間長、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對保障血管通路的穩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然而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時間持續延長的情況下, 其持續接受動靜脈內瘺治療時所出現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也會不斷增加,尤其以血管瘤樣擴張為例,非常容易引發血液透析患者血栓、感染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3-4]。 合適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疾病康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基于此,該研究便利選取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在該院接受救治的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病例共40 例為研究對象, 將整理總結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患者的護理措施與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收集在該院接受救治的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病例共40 例, 其中男性25 例、 女性15例;年齡25~72 歲,平均(48.2±6.6)歲;血液透析治療持續時間12~125 個月,平均(67.4±6.5)個月。該組病例血管瘤擴張病情發展中瘤體體積大小為(1.5~3.0)cm×(1.5~3.0)cm×(1.5~2.0)cm, 同時該組病例血液透析血流量為230~280 mL/min, 有前臂內瘺者32 例、 上臂內瘺者8例。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過明確的診斷,并且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檢查和病史資料; ②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可以有效地接受護理干預者;③研究符合《赫爾率基宣言》,準則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發生嚴重的感染性疾病者;②重要器官衰竭性疾病; ③精神系統疾病或者意識障礙性疾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④不依從、不配合及拒絕參加研究者。
結合以往臨床經驗、 患者個人病情以及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 發現該組患者血管瘤樣擴張的原因涵蓋透析時間持續較長、反復局部穿刺、穿刺方式、拔針后壓迫止血方式等均會對患者血管瘤樣擴張造成不利影響,同時患者個人存在的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癥狀也會對血管瘤樣擴張造成不利影響。 采取以下護理干預措施:
①建立分層護士責任制度: 護理干預過程中均實施護士長—主管護士—責任護士的三級管理制度,要求護理人員在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病例護理過程中必須保持早發現、早干預的護理責任。 護士長應每隔1 周通過物理方法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瘺管功能異常, 主管護士與責任護士在患者每日穿刺前應全面評估患者當前內瘺血管的彈性充盈程度并細致測量患者當前內瘺瘤體的大小數值, 進行穿刺需盡可能避開患者破損皮膚位置。 責任護士在穿刺過程中必須選擇合適的穿刺點位, 交替選擇離心方向穿刺法與向心方向穿刺法。 責任護士還可以使用階梯式穿刺法、區域穿刺法完成患者穿刺需求。 針對患者在持續穿刺下引發的疼痛與水腫癥狀,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使用喜遼妥軟膏進行涂抹以緩解上述癥狀。 此外,針對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早期患者, 護理人員可為患者佩戴運動型彈力腕帶以促進血管血流運動, 若持續4 周后患者血管瘤樣擴張情況仍然顯著增強, 則可替換為軟質橡膠瓶蓋, 對其血管內瘺位置進行階段性固定按壓。
②積極降低患者血壓并控制其血液透析容量負荷:護理人員應全面評估患者體質量情況,對患者飲食進行積極干預以確保患者血液透析治療期間體質量增長量低于4%,同時通過降低患者水鈉潴留含量以預防患者透析期間高血壓癥狀的發生。 護理人員應要求患者嚴格控制每日水鹽攝入含量, 嚴格控制患者治療期間醫源性鈉攝入量, 禁止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皮膚及血管進行沖擊清理, 以此更進一步預防高血壓癥狀發生。 針對已有高血壓患者,則依照醫生叮囑要求合理服用降壓藥物,確保其血壓穩定。
③積極提升護理人員穿刺技術并選擇正確的止血方法: 護理人員在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的護理干預過程中,應均勻選擇內瘺血管的穿刺點,避免穿刺點過于集中的問題。 穿刺前護理人員要全面細致地評估患者當前血管情況, 選擇正確且合適的進針角度、進針距離與進針方向、進針力度,盡可能地緩解患者疼痛并積極避免穿刺過程中血液外滲、 皮膚血腫等問題。 此外,護理人員在患者透析結束后應更換無菌創口貼覆蓋其穿刺針眼部位, 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患者穿刺點創口貼上, 而后使用拇指輕微按壓紗布并迅速拔針。 護理人員也可使用彈力繃帶環形壓迫止血法,保持逐漸放松狀態以避免壓力過大對患者血管造成損傷。
觀察患者護理干預后瘤體體積縮小情況; 比較護理干預前后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滿分為10 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好;比較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進行評價[5-6],SAS 評分標準:包括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標準,標準分為將20 個項目得分相加,乘以1.25 以后取整數部分得出,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SDS 評分標準同SAS。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組患者護理6 個月后患者瘤體體積縮小至(1.0~1.5)cm×(1.0~1.5)cm×(0.9~1.2)cm, 穿刺點止血時間明顯縮短,顯示護理有效。
與干預前相比, 干預后患者滿意度評分明顯升高(8.64±0.78)分(t=23.128,P<0.05);干預后患者的焦慮評分(36.43±2.23)分、抑郁評分(40.58±3.41)分均降低(t=16.236、9.123,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滿意度評分、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分]

表1 干預前后滿意度評分、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分]
時間滿意度焦慮 抑郁干預前(n=40)干預后(n=40)t 值P 值4.67±0.45 8.64±0.78 23.128<0.05 65.32±3.21 36.43±2.23 16.236<0.05 66.78±1.92 40.58±3.41 9.123<0.05
血管通路作為血液透析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療措施,其已經成為保障患者治療效果、生活質量與生存期限的重要措施[7-8]。 然而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時間持續延長的情況下,其持續接受動靜脈內瘺治療時所出現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也會不斷增加,尤其以血管瘤樣擴張為例,非常容易引發血液透析患者血栓、感染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醫護人員在對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首先要針對當前病例血管瘤樣擴張的引發原因進行分析,進而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措施[9-10];其次要針對護理人員的技術能力進行積極提升和優化, 通過改善護理人員穿刺水平來避免護理操作對患者血管的不必要損害[11-12];最后針對已經形成瘤樣擴張的病例,護理人員也可以通過多種鍛煉措施、 保護措施來緩解和遏制患者瘤體擴張,例如通過控制患者血壓、適當物理按壓等,對遏制患者瘤體擴張均有非常積極的效果[13-14]。
該次研究中40 例病例在持續護理干預后其瘤體體積均有明顯縮小, 證明全面細致的護理干預能有效縮小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血管瘤樣擴張患者的瘤體體積,并且護理干預后患者護理滿意度提高,焦慮、抑郁評分明顯降低,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患者滿意度評分明顯升高(8.64±0.78)分(P<0.05);干預后患者的焦慮評分(36.43±2.23)分、抑郁評分(40.58±3.41)分均降低(P<0.05)。江滔[15]在研究結果中與該文數據相似。其研究通過在球囊擴張治療的基礎上行圍術期優質護理干預得出, 研究組動靜脈內瘺狹窄血透患者經圍術期護理干預的生存質量評分為(47.70±4.03)分,高于對照組(P<0.05);SAS 評分為(36.72±7.31)分、SDS 評分為(37.03±6.90)分,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的負面情緒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間接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緩解護患關系等。
綜上所述,合理的護理措施,對于患者疾病具有重要的康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