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軼 魏 勇 楊一鳴 何 宏 解津剛 彭夏雨 齊亞銀
(1 新疆天潤乳業股份有限公司;2 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奶牛乳房炎是集約化奶牛場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直接影響乳品質。隨著奶牛養殖精細化管理程度的逐步提高,臨床型乳房炎發病率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在不同養殖區域、不同養殖模式下仍呈現出散發狀況。乳房炎的發生受到擠奶流程、飼草料質量、牛床墊料類型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隨著奶牛養殖規模的逐步擴大,養殖密度不斷增加,牛床墊料類型對乳房炎感染風險的影響逐漸增加。本文在統一規范擠奶操作流程、統一奶牛TMR日糧質量管控標準的情況下,對采用不同牛床墊料的牧場中的不同胎次泌乳牛進行DHI檢測,并對乳房炎感染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為有效控制乳房炎特別是慢性乳房炎感染,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
1.1 試驗動物
以新疆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沙灣以及南疆阿克蘇等區域的7 個規模奶牛場的4 877 頭泌乳牛為研究對象。

表1 不同墊料類型對乳房炎感染的影響

表2 不同墊料模式對體細胞數評分的影響
1.2 飼養方式
奶牛品種均為荷斯坦牛;養殖規模為1 200~5 000頭;胎次分為1 胎、2 胎、3 胎及以上牛群;擠奶廳為轉盤式和并列式;實施統一標準的擠奶操作流程和TMR日糧營養配方(由DairyOne營養檢測中心進行每月原料、TMR混合日糧質量檢測分析)。
各牧場臥床墊料分別為:稻殼墊料,無運動場;牛糞再生系統墊料(設備為奧地利BBU進口設備);散欄風積沙墊料,無臥床。
1.3 采樣方法
2020年4月、5月、6月對7 個牧場的泌乳牛群進行奶樣采集,統一進行擠奶前藥浴,棄去頭三把奶,用一次性紙巾擦干,4 個乳區取混合樣20 mL,累計采樣4 877 頭份,集中送DHI檢測中心進行檢測。
1.4 分析方法
根據DHI檢測中心反饋數據,利用Excel、SPSS統計軟件,通過相關性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墊料類型養殖模式下不同胎次奶牛的體細胞數評分情況。
乳房炎新感染率=本次新感染牛只數/檢測牛只總數×1 0 0%;慢性感染率=本次慢性乳房炎感染牛只數/檢測牛只總數×100%,體細胞數評分是將體細胞數與奶損失量通過數學的方法計算相關性并進行線性化而產生的數據。具體方法需根據實際檢測結果由DHI檢測中心推導得出。
2.1 不同墊料模式對乳房炎感染的影響
表1結果表明,3 種墊料類型下,泌乳牛乳房炎新感染率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稻殼墊料臥床最低,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乳房炎新感染率、慢性乳房炎感染率最高,存在較大的乳房炎感染風險,需要引起牧場的重視,同時在慢性乳房炎感染率分析中稻殼墊料臥床以及牛糞再生系統墊料臥床差異不顯著,牛糞再生系統墊料臥床模式可有效防控慢性乳房炎感染。
2.2 不同墊料類型對體細胞數評分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在3 種不同類型的墊料處理下的泌乳牛體細胞數評分差異極顯著(P<0.01),其中,稻殼墊料臥床體細胞數評分最低,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體細胞評分最高,特別是6~9分比例達到36.87%,而高體細胞數往往會反映牛群存在較大的乳房炎感染風險。
2.3 不同墊料模式情況下不同胎次的體細胞數評分及乳房炎感染情況分析

由表3分析結果表明,對于體細胞數評分,在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中,3胎牛與1,2胎牛的體細胞數評分具有顯著差異;在牛糞再生墊料臥床模式牧場中,1,2,3胎牛的體細胞數評分差異不顯著;在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中,3胎牛體細胞數評分顯著高于1,2胎牛。而各類型墊料模式牧場的各胎次牛對比發現,同胎次牛在不同類型墊料的牧場中體細胞數評分差異極顯著,其中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的各胎次體細胞數評分均最高,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的各胎次體細胞數評分均最低。
對于體細胞0~5分占牛群比例的結果顯示,在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組中,1,2,3胎0~5分牛群占比具有顯著差異,其中1胎牛占比最多,3胎牛占比最少;在牛糞再生墊料臥床模式牧場中,1,2胎牛在0~5分占比差異不顯著,而3胎與1,2胎占比差異極顯著;在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中,1,2,3胎牛在0~5分占比差異極顯著。各類型墊料模式牧場的各胎次牛對比結果表明,同胎次牛在不同類型墊料的牧場中0~5分占比差異極顯著,其中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中的0~5分牛只數在各胎次牛中均占比最高,相反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的各胎次牛占比最低。
由新感染率數據顯示,各類型墊料模式臥床牧場的各胎次新感染率均具有極顯著差異。對于各胎次數據表明,在3 種不同類型墊料模式臥床牧場中,3胎次牛新感染乳房炎率均比1,2胎次牛高。在牛糞再生墊料臥床模式牧場中,2胎次牛新感染乳房炎率比1胎次低,其余兩個類型的牧場則與之相反。但在3種類型牧場中,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中牛新感染率在1,2,3胎次牛中占比均比其他兩個牧場低,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中牛新感染率在1,2,3胎次牛中占比最高。
最后,慢性乳房炎感染率結果顯示,各類型牧場中的各胎次牛感染率均具有顯著差異,在各胎次間,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與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的1,2,3胎牛感染率均隨胎次增加而呈上升趨勢,牛糞再生墊料臥床模式牧場的慢性乳房炎感染率中在2胎牛的感染率超過了3胎牛。但整體慢性乳房炎感染率結果顯示,稻殼墊料臥床模式牧場各胎次牛感染率均最低,風積沙墊料散臥模式牧場各胎次牛感染率最高。
3.1 墊料選擇,奶牛臥床墊料根據區域的資源情況優先考慮使用稻殼墊料,特別是特殊牛舍以及新產牛舍全部使用稻殼墊料,效果明顯,為牧場臥床首選墊料。經過慢性乳房炎感染分析,牛糞再生系統墊料臥床模式可有效防控慢性乳房炎感染,能夠滿足健康養殖的需要,如若使用需要處理好1胎牛干乳期的乳頭封閉工作,1胎牛由于初產,乳房較經產牛乳房的免疫力較低,而牛糞再生系統墊料中存在大量腸球菌,因此1胎牛新感染率會較2胎牛更高。同時要密切關注牛糞再生墊料生產過程中的溫度(根據生產經驗建議在68 ℃以上)、干濕度(根據生產經驗干物質達到43%)兩項重要指標,每月不定期進行牛糞細菌檢測,確保大腸桿菌、鏈球菌等在安全范圍內。
3.2 針對室外散欄式奶牛養殖模式,采用風積沙墊料存在較大的乳房炎感染風險,體細胞數評分也明顯高于臥床管理模式的牧場,分析原因主要存在室外養殖雖然通風性較好,但在面臨夏季熱應激期間雖然采用遮陰網搭建,但奶牛在遮陰網區域相對躺臥集中,導致奶牛肢蹄、乳房等被牛糞污染較大,增加了乳房炎感染風險,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需要加大奶牛躺臥區的面積(夏季加大遮陰網區域),建議每天進行1次運動場風積沙墊料更新或翻曬,確保干燥松軟。
3.3 不同墊料牧場在不同奶牛胎次的乳房炎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特別是使用風積沙墊料散欄模式的牧場奶牛隨著胎次的增加在體細胞數、乳房炎新增感染、慢性乳房炎等方面的差異性顯著(或極顯著),分析原因主要在奶牛體軀以及乳房衛生不達標或不可控的情況下隨著胎次的增加乳房炎發病的風險增大,受到細菌感染的風險增加,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采用奶牛臥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