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勇 宋 潔 金庭輝 李 巖 楊一鳴 楊光澤 齊亞銀
(1 新疆天潤乳業股份有限公司;2 新疆兵團畜牧獸醫總站;3 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牛病毒性腹瀉(BVD)是由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BVDV)感染牛引起的一種復雜、多種臨床病型的疫病。該病以發熱、黏膜糜爛潰瘍、白細胞減少、腹瀉、免疫耐受與持續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懷孕母牛流產、產死胎或畸形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1,2]。同時,BVD是一種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持續性感染疫?。≒I),一旦飼養管理松懈或牛只發生應激反應,繼發其他病原感染,將嚴重危害牛群健康和牧場經濟效益。
近年來,新疆奶牛養殖業已從散放小規模型逐步向集約化、規?;⒕毣J桨l展,特別是單體牧場逐步歸集為集團化統一生產經營[3]。飼養管理、營養調配、環境控制等方面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在疫病防控方面,相比于養豬業和養雞業,牧場的意識和觀念均較落后。2016—2019年期間,筆者對南、北疆部分牧場的調查發現,近年來牧場受PI牛的影響,奶牛繁殖率下降、生產性能下降,產弱犢、犢牛腹瀉、犢牛肺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牧場經濟效益提升和犢牛的培育。
因此,為查明南、北疆部分區域集約化牧場BVDV在不同奶牛養殖飼養條件、養殖模式、不同月齡的奶牛群中的感染及流行狀況,對南疆阿克蘇市和北疆烏魯木齊市、五家渠市、奎屯市、沙灣縣等地區的牧場進行現場調查和采樣檢測。采集6 月齡以上牛群血清、6 月齡以內犢牛耳組織,采用雙抗夾心ELISA、IDEXX BVDV抗原快速檢測卡等方法進行檢測。掌握BVDV在不同牧場感染、流行情況,為牧場制定BVD綜合防控、實施阻斷傳播途徑、淘汰PI牛和凈化牛群提供科學依據。
1.1.1 牧場情況
7 個規?;翀觯鶠楹伤固古?,存欄規模1 376~3 297 頭,其中4 個為散欄養殖,無臥床,冬季、夏季均在室外;3 個為現代化圈舍養殖,配有臥欄、噴淋、風扇、自動刮糞系統等,全部采用全混合日糧(TMR)飼喂。

表1 樣品采集來源統計表

表2 南、北疆部分規?;翀鯞VDV 抗原檢測匯總表
1.1.2 樣品來源
采樣日期2019年5月—2020年4月,6 月齡以上采血,6 月齡以內采集耳組織,共采集樣品11 592份,其中血清9 086 份,耳組織2 506份。詳見表1。
西班牙Ingenasa(英吉納)BVDV雙抗夾心ELISA抗原檢測試劑盒,IDEXX BVDV抗原快速檢測卡。
本試驗嚴格按照西班牙Ingenasa(英吉納)BVDV雙抗夾心ELISA抗原檢測試劑盒、IDEXX BVDV抗原快速檢測卡說明操作。
1.3.1 判定標準
酶標儀450 nm處讀取OD值,陽性對照OD值/陰性對照OD值>10,則判定有效;若為2 孔檢測,OD值取其算術平均值。
1.3.2 適用于血清、血漿、全血樣品
cut off=陽性對照OD值×0.1;樣品OD值>(1+15%)×cut off值,BVDV抗原陽性;樣品OD值<(1+15%)×cut off值,BVDV抗原陰性;樣品OD值介于兩者之間,判定為可疑。
1.3.3 適用于耳組織、細胞培養物
樣品OD值≥cut off值,BVDV抗原陽性;樣品OD值<cut off值,BVDV抗原陰性。
試驗牧場BVDV抗原檢測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南、北疆部分規模化牧場,群體抗原陽性率平均0.79%,傳統型牧場抗原陽性率平均1.00%(0.28%~2.62%),現代化牧場陽性率平均0.3 6%(0.17%~0.54%)。由于傳統型牧場養殖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奶牛夏天熱應激、冬季冷應激等環境性應激反應較大,環境惡劣,奶牛體軀的衛生評價明顯低于現代化牧場,免疫力較低,BVDV抗原陽性率明顯高于現代化牧場的總體平均水平,因此,奶牛養殖的硬件條件及舒適度管理等環境控制方面對BVDV防控至關重要。

表3 南、北疆部分規?;翀龀赡概VDV 抗原陽性率對標表

表4 南、北疆部分規?;翀鰻倥VDV 抗原陽性率分析表

表5 南、北疆部分規模化牧場不同牛群階段BVDV 抗原檢測對比表
試驗牧場成母牛B V D V 抗原陽性率見表3??梢钥闯觯瑐鹘y型牧場成母牛BVDV抗原平均陽性率1.49%(0.00%~3.05%),明顯高于現代化牧場陽性率平均值0.18%(0.00%~0.6%),因此,加快對BVDV的凈化清除,對全群開展抗原檢測,對提高傳統型牧場的牛群健康非常必要。
牧場6 月齡內犢牛BVDV抗原陽性率見表4??梢钥闯觯煌翀龅臓倥3錾鷻z測耳組織,抗原陽性率平均為0.9 6%(0.31%~2.16%),南、北疆不同區域及不同奶牛養殖模式無明顯差異,因此,對牧場長期持續性開展BVDV抗原檢測非常必要。
牧場不同牛群階段BVDV抗原檢測結果見表5??梢钥闯觯煌A段牛群檢測抗原陽性率差異不顯著,后備牛為0.96%,成母牛略高,為1.12%。

表6 南、北疆不同區域部分規?;翀鯞VDV 抗原檢測對比表
不同區域試驗牧場BVDV抗原檢測見表6。可以看出,南疆牧場的陽性率略高于北疆。
南、北疆不同區域部分規?;膛龅目傮wBVDV抗原平均陽性率0.79%,傳統老舊圈舍及改造牧場抗原平均陽性率1.00%(0.28%~2.62%),與歐洲國家PI牛全群陽性率為1.00%~2.00%[4]和北京地區規模化牛場BVDV-PI牛場內陽性率0.04%~1.02%報道[5]基本吻合。但因傳統型牧場養殖基礎設施與現代化牧場相比,環境條件相對較差,面對夏天熱應激、冬季冷應激等環境性應激反應較大,奶牛體軀的衛生評價明顯低于現代化牧場,免疫力較低,BVDV抗原陽性率明顯高于現代化牧場的總體平均水平;傳統型牧場成母牛BVDV抗原平均陽性率1.49%,明顯高于現代化牧場平均陽性率0.18%。通過數據分析BVDV的抗原陽性率可能因養殖環境條件不同所產生的奶牛免疫力、耐受力不同而受到影響,因此,穩定、舒適、干燥的奶牛養殖環境對于BVDV防控至關重要。
近年來的生產實踐結果表明,大部分試驗牧場對于該病的防控采用疫苗免疫結合持續開展PI牛的檢測凈化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免疫程序方面,成母牛采用春、秋兩季普免結合干奶牛的免疫;犢牛根據抗體消漲規律,在剛出生到斷奶之間進行兩次免疫。為了防止垂直傳播,加強初乳、常乳的巴氏消毒;為了防止犢?;祓B后的水平傳播,犢牛斷奶前一直采用犢牛島單欄飼喂的方式。通過上述工作的實施,試驗牧場犢牛的健康水平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犢牛成活率平均98.00%以上,犢牛日增重可達900 g以上,為優質的后備牛培育奠定健康基礎,降低了牧場的經濟損失。
本次調查的各牧場均存在B V D V 的P I 陽性牛,場陽性率100.00%,群體陽性率為0.72%(91/11 592)。其中,南疆牧場的感染率高于北疆牧場,成母牛感染率高于犢牛,傳統型牧場場感染率高于現代化牧場。全面和持續開展牛群PI牛檢測和淘汰陽性牛是控制該病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