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志剛 朱慈根
(1 江蘇省連云港市畜牧獸醫站;2 江蘇省畜牧總站)
奶牛胃腸炎是指奶牛胃部和腸部的深層組織發生炎癥的現象。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按照發病類型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按照感染類型可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且傳染性胃腸炎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本文主要依據奶牛胃腸炎的發病特征,對該病的預防以及治療措施進行闡述,以期為廣大奶牛養殖者提供參考。
作為奶牛常見的一種疾病,奶牛胃腸炎的發病原因除了通過傳染患病外[2],還包括以下2 個方面:一是奶牛自身免疫力下降。奶牛胃部和腸部含有大量細菌,當奶牛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或養殖環境惡劣時[3],會導致奶牛免疫機能下降,為細菌入侵創造條件,從而引發奶牛胃腸炎;二是抗生素的使用。在奶牛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過多地使用抗生素類藥物,使奶牛體內的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再使用抗生素就很難起到效果,導致奶牛體內微生物繼續危害機體,造成奶牛胃部和腸部的病變。
奶牛感染胃腸炎后的臨床癥狀不同,在不同的患病階段所表現出的病癥也不同,應結合致病原因和患病階段對患病奶牛進行具體分析[4]。通常情況下,患病奶牛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狀態不佳且伴隨著一定的口干和口臭。此外,還可能會伴隨著下列4 種癥狀:一是腹瀉、排泄物有異味[5];二是體溫升高;三是眼球凹陷,皮膚彈性降低;四是肌肉抽搐。奶牛胃腸炎的臨床癥狀與腹瀉相似,會被誤診為腹瀉或痢疾[6],使奶牛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增加了治療成本或傳染概率[7]。
在進行治療時,首先應了解其致病因素,切斷傳染源,然后再根據發病原因對癥下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臨床上,傳染性胃腸炎和非傳染性胃腸炎的治療因病因不同,其具體的治療方式也不同。
對于傳染性奶牛胃腸炎,建議先根據所檢查的致病菌類型注射高免疫血清,隨后再進行治療[8]。在治療上,建議先采用西藥進行殺菌消毒工作,如通過夕碳銀50 g、磺胺脒30 g和次硝酸鉍30 g配合的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注射。在用藥周期上,建議每天2次,每次2 瓶,連續2~3 天,再用葡萄糖溶液配合慶大霉素20 mL、維生素和安鈉咖20 mL、碳酸氫鈉溶液100 mL進行靜脈注射,每天3次,連續注射3~5 天。癥狀好轉后,轉用中藥配方,處方為黃柏20 g、訶子30 g、郁金40 g、大黃40 g、梔子30 g、黃連18 g,水煎灌服,每天3次,直至奶牛康復。
對于非傳染性奶牛胃腸炎,治療難度稍低于傳染性胃腸炎。在發病初期,可以使用適當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9];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建議停止使用抗生素類藥物而轉為中藥治療,防止過度使用抗生素類藥物而使奶牛產生抗藥性。首先可以使用500 mL的葡萄糖溶液配合8 萬IU的慶大霉素20 mL、靜脈注射,每天2次,持續2 天,之后轉為中藥治療。可以使用苦參30 g、豬苓20 g、白頭翁40 g、黃連20 g、黃柏20 g、秦皮25 g水煎灌服,每天3次,連續用藥3~5天,癥狀會得到緩解或消失,再根據奶牛自身的康復能力適當給予補氣養元和健脾胃的中藥材,確保其康復后能夠及時恢復[10]。
依據奶牛胃腸炎的致病因素做到全面地預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室內的消毒和通風。在養殖過程中,養殖場內應做到勤消毒、勤通風,盡量保證良好、舒適的養殖環境,減少細菌和病毒的滋生。二是加強藥物治療。患病奶牛僅依靠自身的自愈能力無法康復,獸醫工作者應在奶牛胃腸炎的發病初期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依據患病原因和傳染性展開分析,制定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從而防止患病奶牛病情加重。三是加強治療觀察。對奶牛定期觀察,發現牛群中的異常牛只,及時隔離,且對整個牛棚進行消毒,防止對其他牛產生影響,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奶牛腸胃炎的發病原因眾多,臨床癥狀又與其他病癥相似,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所以進行準確治療的難度較大,這就要求獸醫人員在診斷時要加強奶牛腸胃炎病癥和其他病癥的甄別,結合具體情況判斷其發病類型,從而制定合理的隔離和治療方案,保障牛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