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柯為例(1930-1965)"/>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衷海燕,黃國勝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生態史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640)
古柯(Erythroxylum novogranatense (Morris)Hier)為古柯科古柯屬常綠灌木,屬熱帶植物,喜暖畏寒,不耐霜害,原產于南美洲秘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地.南美洲印第安人很早就有咀嚼古柯葉的傳統,因為嚼古柯葉能令人愉悅,還能減輕饑餓感.印第安人在傳統醫療體系中將古柯葉作為治療神經疼痛的止痛藥.美洲大陸被發現后,歐洲人于1544年首度將其出口到歐洲.19世紀以后,隨著科學家從古柯中分離出生物堿,并最終發現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古柯的藥用價值大增,激起各國的引種熱潮.如歐洲人將古柯移種到亞洲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地;日本人也于1911年將古柯引種到中國臺灣地區,此為中國最早引種古柯的地方.
目前,學界對古柯樹的研究不多.就筆者所見,張箭[1]論述了歐洲人將古柯從美洲傳播到歐洲及東南亞、南亞的歷史;彭慕蘭[2]則從全球貿易史的角度論述了古柯的商品價值及其商品性質演變的情況.但上述研究沒有關注到中國引種古柯的豐富史實.20世紀30年代-60年代,中國曾多次持續引種古柯,并最終種植成功.筆者利用檔案資料,追溯中國引種古柯的艱難歷程,并分析其成功引種的原因,以此折射出美洲藥用植物傳播的新模式.
中國對古柯的重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此時期,自日本留學歸國的農學家關乾甫接受了近代植物學的先進知識與技術,提出引種古柯:“藥用之谷堅(古柯別名)、金雞納樹、玉桂、樟腦等,均適宜于我國南省,均需研究栽植以增廣地利也.”[3]4不少有識之士也提出在海南引種熱帶植物,以實現醫藥自給、減少外匯流出,從而做好備戰、應戰準備.如穆亞魂認為:“有多種植物,在中國內地不能生長且為國內最需要者,……這種植物因為適于熱帶地,故正好在海南規模地種植起來.第一如樹膠,次如高根樹(coca,即古柯).”[4]11再如胡榮光主張大力發展海南的熱帶植物:“熱帶特產植物,如樹膠、椰子、咖啡、檳榔、金雞納、高根……需用極繁,且于軍事、交通、醫藥、工業等,亦關系重大,故每年由國外輸入甚多,漏卮殊巨.”[5]26張維漠提議:“金雞納樹、高根樹,此兩種植物用以制藥,本島(海南島)隨處可種,宜提倡種植以應平時及戰時之需要.”[6]36
出于鞏固國防、挽回國家利益等多種因素的交織,促使廣東地方政府開始謀求引種古柯等熱帶特產經濟作物.1932年,廣東開始著手恢復瓊崖實業局,擬定“瓊崖實業局第二期三年計劃農業施政計劃”,計劃第一年在海南文昌及西部建設樹膠、咖啡苗圃,繁殖高根樹(古柯別名)、金雞納、柚木等樹苗.[7]5還向中外各農業高校、農事機關、農場征集古柯種子,并請巴達維亞總領事館代為采購金雞納、高根、柚木、油棕等熱帶作物種子.[8]據此推測,廣東最早引種古柯的時間當不晚于1934年.
陳濟棠治粵時,廣東籌劃設立瓊崖熱帶林場,隸屬于建設廳農林局,主要目的是繁殖古柯等經濟價值較高的熱帶林木,并進行推廣造林.據記載:“高根樹COCA,其葉用以制煉高根精,為醫藥上麻醉用品,每年輸入額為數不菲.……瓊崖土質氣候于高根極屬適宜,可以栽植,現如及時著手,一二十年后足供全國醫藥之用.”[9]328場址選擇上,“擇定瓊北定安、臨高二縣,與瓊西儋縣,擬于該縣內選擇適宜土地,面積約十余萬畝,設立林場.”[10]98計劃種植古柯共5000畝,第一年種植800畝,第二年至第九年每年種植500畝,第十年種植200畝.[9]1936年“兩廣事變”爆發后,陳濟棠結束在粵統治,其施政計劃被終止.
1936年,為發展海南熱帶作物栽培事業,廣東省政府改組建立瓊崖熱帶作物農場.經科研人員李錫周及農藝系的古桂芬、譚仲約等前往海南調查后,最終選擇“擇定保亭縣之南橋外西崗團內荒地一段,面積三萬畝為場址.”[11]對于古柯的引種,當局持較為理性的態度,認為“金雞納、高根、大風子雖屬熱帶作物,但在瓊崖地方從未經種植,對于該地氣候土壤是否適宜,尚未確定,不宜大規模繁殖,只作一種品種之試驗便可.”[12]引種過程中,計劃先行育苗,“第一年辟地一千畝……苗圃五十畝,系育樹膠、咖啡、金雞納、高根、大風子等種苗.”[13]在這一時期,瓊崖熱帶作物農場引種古柯樹有經費保障,并制定了較為科學、詳細的引種方案,但因該場復雜的人事糾紛關系,致使引種事業并未取得成績.
全面抗戰期間,中國古柯引種未有進展.《海南熱帶作物介紹》記載:“古柯原產熱帶南美洲,是高卡科高卡屬多年生常綠小灌木.日寇入侵時引入海口試種.”[13]抗戰結束后,廣東省制定五年經濟建設計劃,鼓勵華僑在廣東投資與興辦實業.[14]在林業投資方向上,鼓勵華僑利用海南島優越的氣候條件發展熱帶作物種植,“查樹膠、柚木、金雞納、高根、酸枝、紫檀、檀香、胡椒、豆蔻、玉桂等,均屬熱帶出產植物.每年吾國仰給外來者為數甚巨,于國家經濟固蒙大不利,而樹膠、金雞納、高根三者,亦為軍用必需品,仰給于人,具有斷絕供給之虞.應自行擇地營林,殆無疑義.”[15]86上述熱帶植物主要依賴海外進口,費用巨大,對國家經濟發展不利.其中提及古柯是軍用物資,藥用價值高,故急需實現自給.如記:“古加(coca)乃制造cocain(可卡因)之原料,乃藥用上必不可少者也.本島在那大、海口方面,試植已著相當成績,可增植也.”[16]113《海南島之現狀》記載:“可卡(coca)為可卡因(cocain,有局部麻醉性)制造必要之藥用植物,在本島海口那大之平地栽培,應有希望.”[17]
此時期,古柯的經濟價值和作為軍用物資的價值突顯.民國政府多次力圖大力發展熱帶作物種植以振興實業,但是,因政權頻繁更迭、動蕩的社會環境,使民國政府的古柯引種計劃大多未能付諸實施.而在海口和那大地區的引種,又因人事糾葛、種植技術缺失等因素,并未取得良好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古柯堿依然依賴進口,如:“古柯生物堿是醫藥上重要的麻醉劑,在眼科、齒科、耳鼻喉科和外科都廣泛應用,古柯堿的制品我們歷年以來都依賴進口.”[18]引種古柯是實現藥物自給的最好方法.因此,發展古柯等熱帶作物的種植意義重大:“不但能增加收入,繁榮地區的國民經濟,同時亦為國家提供大量的熱帶作物工業原料,支援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另一方面,我國熱帶資源的大量開發,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也具有一定的國際意義.”[19]
1951年,中國設立瓊山縣(今海口市瓊山區)白石溪林場,由海南林業處直接領導,主要經營特用經濟林,該場種植的古柯生長勢頭不錯,據記載:“有200多畝的咖啡林已經開花結實,和一部分玉桂、古柯生長較好.”[20]當時,海南聯昌試驗站也有引種古柯,“現在海南所存的種苗已經分別在白石溪、聯昌試驗站等地繁殖中,生長很好.”[21]同年,瓊山縣國營大坡農場引種古柯樹200株.[22]1953年,海南東昌農場從印度尼西亞引種少量古柯.[23]在1955年以前,瓊山縣府城五公祠苗圃也曾少量試種古柯樹,但主要用作觀賞.[24]
此外,廣州等地區也曾引種古柯樹,如“目前在海南島已有栽植,在廣東湛江、廣州和廣西南寧等地有試種.”[25]但是,由于除海南島以外的地區氣溫都偏低,發生嚴重凍害,最終栽培失敗.
1955年,中國成立廣東省亞熱帶資源開發委員會,其制定出《廣東省海南、湛江、合浦地區熱帶、亞熱帶資源開發方案》,提倡種植橡膠、咖啡、椰子、海島棉、油棕等經濟作物,還有檳榔、香茅、可可和古柯等,要求積極地選擇適當環境試種.[19]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廣東省農業廳認為“可可、古柯、金雞納及其他熱帶果樹、熱帶藥材等均應在海南地區選擇適當地區進行試種或引種,以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26]并在陽春和浦北設立藥材試種站.
50年代,國家除積極引種熱帶植物,也在傳播熱帶植物學知識與技術上不遺余力,如編寫并出版了相關的知識介紹類書籍.[14]1957年出版的《藥用作物栽培》,是當時最詳細的關于古柯栽培技術知識的著作,此書介紹了古柯樹的形態、生長習性、育苗技術、定植及定植后的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干燥等生產技術知識.[25]同時,還積極譯介國外有關古柯的研究成果.[27-28]這對當時引種古柯提供了一定的技術知識儲備與指導.
綜上,此時期關于引種古柯的嘗試,從海南一隅發展到湛江、合浦、廣州等地,引種范圍逐漸擴大.雖然,關于古柯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的知識逐步增多,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一時期就系統掌握了古柯栽培技術,更未研發出古柯堿的提煉技術.本有引種古柯成功的農場,也因種植橡膠而疏于對古柯的管理,致使其逐漸荒廢.如海南大坡農場,1951年即成功引種200株古柯,后因“種橡膠為主,已丟棄荒蕪.”[23]直至50年代末,各國營農場才相繼貫徹“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方針,古柯引種才被重視起來.
1958年以后,醫學院、藥材場、育種站、植物園、農場、熱帶作物研究所等機構紛紛引種古柯.各機構引種古柯的目的十分多元,既有提煉可卡因的醫療需要,也有進行科學研究、培育標本、作為觀賞植物及林間蔭蔽栽培試驗等,但大多是小規模試種,并非生產性質的廣泛栽培.現將不同單位的引種情況制成表1,茲不贅述.

表1 1958-1962年已知引種古柯樹的單位匯總表Tab.1 Summary of the introduced of coca trees from 1958 to 1962
1958年,廣州市化學工業局報告衛生部(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為滿足供應需要,加速生產可卡因堿,對于古柯樹之栽培就應立刻進行.”[29]衛生部也希望廣東省支持并領導古柯栽培工作,并提出種植方案,種植數量為10萬株,種植地點在海南島東昌農場和湛江專區,由樂昌農場培育種苗并提供種子.廣東將種植任務安排給東昌農場和屯昌縣烏坡藥材場.因東昌農場種植橡膠勞動力不足,后改安排在海南熱帶植物園(現國營東嶺農場)種150畝,屯昌縣烏坡藥材場種150畝.[22]截至1960年底,“文昌縣東昌農場有數千株古柯成株,可以得更多的種子,而且也有不少幼苗.”[30]這為古柯擴大栽培提供了種苗來源.
1961年,廣東制定古柯生產計劃,安排大坡農場和烏坡藥材場進行種植,“瓊山縣大坡農場種植150畝,屯昌縣藥材場種植150畝,每年產量指標為1萬公斤左右.”[31]大坡農場和屯昌藥材場還派技術干部到萬寧縣興隆農場的“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南藥物研究站”學習古柯栽培經驗.[31]但是,大坡農場因“橡膠生產和自給糧生產任務重,人力少,沒有接受這一任務,轉由海南熱帶植物園負責培育生產.”[32]故古柯的種植任務就由東嶺農場和烏坡藥材場承擔.到1962年,海南植物園“繁殖達1027株”.[33]直至1963年10月,古柯大規模種植獲得成功.據記載:“屯昌藥材場只種有一二百株,海南熱帶植物園共種有25畝,每畝300株,共有7500株.海南熱帶植物園培育的植株,其中三年以上樹齡的有90株,定植8個月的有7410株,還有幼苗8000株.苗木生長良好,四季不落葉.”[32]
隨后,中國開展了提取古柯堿的實驗,經廣州市化學工業研究所進行化驗,海南國營東嶺農場種植的古柯含古柯堿達1.4%以上.[22]1965年,中國加強了古柯種植的控制,衛生部、農墾部、化學工業部明確指定由海南國營東嶺農場種植,其他單位未經許可不得種植,同時對已種植單位按管理麻醉藥品有關規定嚴加管理.[23]
如上所述,古柯能提煉古柯堿、制作麻醉品,故政府在積極種植時也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和嚴格控制.古柯樹的種植單位為政府指定的國營農場或藥材場,如記:“‘可卡因’又屬麻醉藥品,必須指定單位負責栽培種植、生產、供應,并嚴加管理,非指定的種植、生產單位不宜隨意種植或生產.”[29]并將古柯生產技術資料列為國家機密,“古柯的栽培、種子保管以及可卡因的生產、提煉、運輸等須按《管理麻醉藥品的暫行條例》的規定加強管理……有關栽培及生產的情況和資料必須保密.”[30]
此外,古柯葉的生產、流通被納入統購計劃,由種植單位和可卡因生產部門直接簽訂收購合同,東嶺農場產出的古柯葉“由(中國醫藥公司)廣州分公司和東嶺農場直接簽訂合同收購.”[22]醫藥公司提取的可卡因“由中國醫藥公司北京采購供應站收購”.[22]
古柯為多年生植物,種植兩年左右方可采葉提取古柯堿,投資成本大.1964年,廣東向衛生部、農墾部、化學工業部反映“根據廣州市化學工業研究所今年九月的調查,每畝投資所需約343.4元,需投資款51510元.1966年擴種150畝,需投資款51510元.我們不能解決,請中央下撥專款,以保證古柯擴種計劃的完成.”中央研究后決定“古柯樹種植投資偏大,廣東省農墾廳應再調查、核定,所需投資,從農墾部下達的總投資中調劑解決.”[22]中央的直接投資為古柯種植提供了資金保障.
制定收購價格,確立收購部門,促進種植擴張.中國雖于1958年提倡種植古柯,但并未解決古柯葉的售價、銷路問題,嚴重制約生產的擴大.1961年,廣東省衛生廳、藥政局及廣州市化工研究所派出工作組到海南大坡農場調查核算,[31]但是核算的價格遭到工業部的反對.工業部認為“三年以上樹齡的植株,每畝年產干葉片在40公斤以上,比定價時產量較高……應調低收購價較為合理.”[32]收購價格的爭議使種植單位不敢擴大生產.1964年,廣東藥政局反映“目前可以收獲的古柯葉有一千多公斤,種植單位要求收購,商業部門未曾收購.因此,古柯樹種植單位不敢擴大種植古柯,顧慮國家不收購或者不能及時收購古柯葉,影響他們的各項生產,更有可能將已種的古柯樹自行鏟掉.”[32]1965年,國家決定生產的古柯葉由中國醫藥公司廣州分公司和東嶺農場簽訂收購合同,解除種植單位的后顧之憂.
減少流通環節,協調部門間利益糾紛.1961年制定的收購政策是:“植樹單位生產的古柯葉,由當時衛生廳所屬的藥材公司收購,加上合理費用和10%的綜合率作價調給工業部門.”[22]古柯葉經藥材公司轉手后成本提高,使工業部門的利潤受擠壓,后來“藥材公司已交由商業部門領導,且藥材公司也不大愿意收購.”[22]廣東地方相關部門認為,增加一套商業環節,不但增大可卡因的生產成本,而且古柯葉片的運輸時間長,古柯堿的含量便會下降.因此建議不通過商業環節,植樹單位生產的古柯葉片,由工廠直接與植樹單位簽訂合同收購.中央也采納了此建議.中央部門憑借其權威協調各方利益,解決部門間糾紛,為古柯生產鋪平道路.
古柯在中國成功引種并實現大規模栽培的關鍵就在于技術的突破.海南植物園建于1956年,位于海南萬寧縣,后改為國營東嶺農場.該園于1958年4月開始引種古柯,隨后便成為最主要的古柯種植單位.海南植物園的研究人員通過科學實驗,探索出古柯種子保存、育種繁殖、栽培管理等技術,使古柯從小規模試驗引種走向大規模生產栽培.據檔案記載:“從幾年的試種結果來看,古柯樹在海南島容易栽培.育種技術已經過關,育苗成活率達80%,育苗六至十個月可以定植,每畝定植約400株.定植兩年后開始采葉.”[22]該園進行了各種繁殖試驗,總結了古柯繁殖可用種子和扦插兩種方法,但扦插法成活率低,且發根緩慢.若采用扦插法,以頂端幼嫩枝條最易生根.此外,還分批采用曬種、浸種、貯藏去皮等方法處理種子,進行對照實驗,探討種子的萌發條件.根據實驗結果,該園分析得出以下幾點:一是古柯種子采種后不宜曝曬,以免損失發芽力.采用種子播種法,要隨采隨播,即當種實紅熟時,其種胚即呈現綠色子葉,種子在采集后應立即播種.二是古柯種子容易喪失發芽力,如采種后未能及時播種,或準備寄往遠地的,可以采用瓶裝砂藏法,種子經過20天后仍不失其發芽力.三是播種深度以1cm為宜;四是種子的萌芽,在溫度為27℃~29℃時只需9天,而溫度在21℃~23℃時則需28天,故在冬季播種需加溫處理.[34]14經過艱苦的實驗,1963年,廣東省藥政管理局向衛生部報告,“生產種植技術已經過關,可以擴大種植面積.”[32]
中國的可卡因提煉技術研發始于1958年,當時廣州市化學工業局報告衛生部,“去年奉化工部分批進行鹽酸可卡因研究任務,早已試制完成,成品符合規格.”[29]
古柯葉中含有古柯堿、桂皮酰古柯堿、α-組絲酰古柯堿和β-組絲酰古柯堿等多種生物堿,其價值主要由葉片中古柯堿的含量決定,但不同品種的古柯堿含量差別極大,提煉可卡因的前提是需要對樹葉的古柯堿含量進行測定.1960年,衛生部、農墾部、化學工業部將可卡因提煉技術的研發交由廣州市化工所負責,該所立即對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海南工作站送來的爪哇古柯進行實驗分析,認為葉中的古柯堿含量約為1.3%,這個含量是相當高的.并將中國栽培古柯的古柯堿含量與世界其他產地進行對比,為古柯的科學選種和大規模種植提供依據.
經過多次實驗,1964年,廣州市化工所成功研發鹽酸可卡因提取工藝.[32]雖然廣州市化工所掌握工藝流程,但該所并不負責生產.“可卡因的正式生產,最初計劃由廣州市化學工業研究所辦廠生產,現在該所決定不辦工廠,可卡因的生產要另行安排.”[22]1965年,衛生部、農墾部、化學工業部決定,可卡因生產由化學工業部所屬中國醫藥工業公司廣州分公司安排.至此,中國首次實現可卡因的自產.
鹽酸可卡因提取技術上的突破帶來了重大影響,首先,為古柯樹種植面積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若古柯葉的平均生物堿含量為1%,則制1公斤鹽酸可卡因需干燥的古柯葉352公斤(按每畝年采干葉35公斤,則要種植100畝).”[32]此法有效避免盲目種植,利于安排生產.如1965年的種植計劃,中央規定“可卡因需要量按年產10公斤規模安排生產和種植古柯樹.”[13]其次,擴大了古柯種植規模.1964年,廣東省藥政局就向中央提出,在未掌握提煉技術的情況下大量種植古柯風險較大,“按照原訂價格實驗生產,投資較大,而古柯堿的含量高低不一,提煉技術尚未過關.如果將來出現虧損,應由哪個部門負擔.”[32]第三,促進古柯種植、采收、干燥、貯藏工藝走向標準化.古柯的價值由葉片中的古柯堿含量決定,工業投產對古柯葉的質量要求較高,“古柯葉總生物堿含量應保證在1.2%以上,才適于工業投產.”[32]而古柯葉中古柯堿的含量不僅取決于品種,更受種植技術、干燥方法、貯存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可卡因提取技術轉而促進“培育種植、摘葉時間、干燥方法、包裝保管和化驗提煉等各個環節”標準化.最后,使鹽酸可卡因擴大生產,實現麻醉藥品自給自足成為可能.
在1930年代初期,海南開始引種美洲植物古柯,歷經30余年的探索,終于在1960年代前期實現規模化種植,并成功提煉可卡因.考察古柯的引種歷程發現,新物種的引入是知識、技術、資金和國家投入等多種因素結合的產物.同時,也可以看到作為藥用植物的古柯,其價值定義從民國時期的熱帶經濟植物、戰爭資源,到此后作為工業資源和醫療物資的時代轉換.
綜上所述,古柯的引種不同于明清時期美洲作物引進的模式,即“大部分是民間自發進行的,官方統一進行的引種和傳播過程比較少”[35-36]的模式.古柯這種特殊的美洲藥用植物,其最終成功引種則主要依靠的是“國家全面介入引種”模式,即國家調動社會資源力量,積極打通古柯種植技術、藥物提煉、藥品銷售等環節,使古柯種植、采摘、儲藏、銷售等整個流程納入國家管控之下.由此可見,美洲植物的引種,因其物質的特殊性而呈現出不同的成功引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