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11月1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演講中表示,今年我國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產量有望創歷史新高。據介紹,“十三五”以來,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一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穩定在470公斤左右,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安全標準線。中國糧食安全形勢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而糧食安全少不了水稻的功勞。中研普華產業研究報告《2019—2025年中國水稻種植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稻谷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最多,在糧食生產和消費中歷來居于主導地位。在過去30年中,稻谷種植面積占我國糧食種植總面積的30%左右。
近年來,水稻家族又迎來了新的成員——海水稻。
海水稻畝產普遍超過了300公斤
金秋十月,全國多地傳來海水稻豐收的喜訊。
《光明日報》報道,遼寧盤錦,遼河入海口,中國最北海岸線的這片退海之地,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堿海水稻試種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
新華社消息,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海水稻平均畝產再破500公斤。經專家測評,在pH值8.8至9.2、鹽度含量5‰至6‰的土地上,海水稻平均畝產達533.95公斤。
《齊魯晚報》報道,山東濰坊,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完成產量測評,5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625.3公斤,較去年每畝增產100公斤。
……
本刊記者從袁隆平團隊處獲悉,目前海水稻已經在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肇源,吉林大安,山東東營,江蘇鹽城、南通,海南文昌,廣西北海等多地試種。經測產,今年試種的海水稻畝產均超過300公斤,部分地區畝產超過500公斤。即便是海水倒灌農田、鹽度平均值達到6‰的嚴苛條件下,海水稻畝產仍達到320公斤。
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帶領團隊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使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以上,不僅幫助解決了十幾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然而,年近九旬的他并沒有停止“追夢”的腳步。2018年4月14日,88歲高齡的他在海南三亞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現在壓力很大,有兩件事一定要做好。”他口中的兩件事,一件是“要做到雜交水稻大面積示范畝產1200公斤”,另一件就是“耐鹽堿海水稻的培育”。
早在2012年,作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的袁隆平帶領團隊到達山東青島,開始進行海水稻品種的研發選育。從2016年起,袁隆平團隊開始著手海水雜交稻的研究。第二年,團隊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小面積測產中,最高畝產折合620公斤。到2019年,在全國五大類型鹽堿地區,共種植海水稻材料近兩萬畝。
海水稻也可在鹽堿地生長
海水稻,顧名思義,是指能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常識告訴我們,海水是咸的,通常呈弱堿性。能在海水中生長,意味著海水稻具有優良的抗鹽堿性。當然,海水稻只是對耐鹽堿水稻的一種通俗化表述,并不意味著它只能在沿海地區種植,在其他土地鹽堿化的地區同樣可以種植并收獲。
在鹽堿地上種莊稼,這在多年前,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曾幾何時,優秀共產黨員干部焦裕祿帶領老百姓在河南蘭考的鹽堿地上種莊稼,一次又一次失敗,抱憾離世。時至今日,成片成片的沿海灘涂上,寸草不生的景象也早已成為人們固有的印象。
將荒漠變良田,這無疑是一大創舉。可是,在“咸水”里種出來的海水稻口感如何?經濟效益又如何?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請教了袁隆平團隊。
根據回應,海水稻的口感和普通水稻差不多,具體由品種特性決定,目前袁隆平團隊已培育出多種優質品種。
“吃起來很有嚼勁兒,而且慢慢嘗慢慢品,就能吃到米香,特別是回味起來很甘甜,我覺得比現在我們市面上吃到的大米都要好吃。”2017年秋,首茬海水稻在青島開鐮,青島電視臺記者曹岳現場試吃時這樣描繪。不僅不咸,而且很香,這樣的口感或許出乎很多人意料。
經濟效益方面,袁隆平團隊認為,我國內地丘陵地區許多稻田難以適應機械化栽培,生產成本較高,而鹽堿地一般是在廣闊的平原地區,適合全程機械化生產,成本較低。“每畝有200公斤稻谷作為成本就足夠,所以海水稻種植效益高。”
同時,海水稻的產量與品種有很大關系。據袁隆平團隊介紹,OH8、NYJ7011、越69、LP1905等海水稻品種在6‰鹽度土壤條件下,能夠比較正常地生長,產量可達每畝300—500公斤。而一般品種則生長遲緩,發育受阻,器官退化,產量一般在每畝100公斤以下,或者植株枯萎不結實。
推廣1億畝即可養活7000萬人
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將“海水稻進行測產”與“‘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等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捷報相提并論,對海水稻研究給予高度評價,提出殷切希望。
“利用包括鹽堿地在內的邊際土地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新途徑。”在袁隆平團隊看來,雜交海水稻應用意義重大——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少,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占據大量耕地,危及18億畝耕地紅線;另一方面,我國鹽堿地總面積近15億畝,覆蓋全國17個省份,且耕地鹽堿化問題日益嚴重,鹽堿地80%處于荒蕪狀態。
加強海水稻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保障我國口糧絕對安全,對實現我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和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和擴大我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雨水資源較為豐富,近期可用于海水稻種植的鹽堿地面積達2億畝,綜合利用潛力巨大。”盡管試驗基地條件簡陋、人力財力欠缺,開展耐鹽研究難度比較大,盡管海水稻研究與應用屬于新興學科與產業,體系和平臺建設還在完善之中,方法和技術也需要靠自身不斷摸索,但談及海水稻的前景,袁隆平團隊充滿信心。據其分析,海水稻新品種畝產為300公斤以上,如在鹽堿地輻射推廣1億畝,可增產糧食300億公斤以上,相當于湖南全省的糧食產量,可養活7000萬人。
而在國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水稻生產常常受到鹽堿脅迫危害,其中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千萬畝適合水稻種植的土地由于鹽堿化而不得不放棄耕種。開展海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應用,能有效解決越南、孟加拉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于海水入侵造成的稻谷失收問題。
“海水稻從青島起航,今年在青島、濰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全國總計推廣海水稻10萬畝,開展鹽堿地改造100萬畝,力爭在全國布局1000萬畝的鹽堿地改造項目,為帶動全國改造1億畝打下堅實的基礎。”6月5日,2020年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上,袁隆平院士的致辭言猶在耳。從插秧到收獲,袁隆平的夢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