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昌迪 羅丞
摘 要:本文利用在陜西省9個地市實地調查數據,對比分析兩類農戶在生活環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整體福利4個方面的差異,深入研究兩類農戶的生計狀況,發現脫貧農戶的生計狀況整體上優于貧困農戶,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期進一步保障和提高農戶脫貧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貧困農戶;脫貧農戶;生計狀況;陜西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15045
收稿日期:2020-10-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地區農村脫貧人口可持續生計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BRK003)
作者簡介:隋昌迪(1996-),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羅丞(1971-),男,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減貧與農戶生計。
引言
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兩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減貧新目標。隨后,脫貧攻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累計減少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計下降9.6%[1]。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農戶在脫貧之后生計狀況如何,各方面是否優于貧困農戶,對生活現狀是否滿意,貧困農戶和脫貧農戶的生計狀況是否存在較大差別,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成為檢驗脫貧攻堅政策實施效果的最有力和最直接證據。基于此,本文對貧困農戶和脫貧農戶的生活環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整體福利4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1?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1.1?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8年6—8月在陜西進行的實地調研,調研在陜南、陜北、關中分別選取了漢中、安康、商洛、榆林、延安、寶雞、咸陽、渭南和楊凌9個地區展開,按照方便抽樣的原則,在每個地區選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已脫貧人口進行問卷調查。調研共發放問卷924份,收回866份,回收率93.7%。經清洗最終確定有效問卷859份,有效回收率為93.0%,其中男性627人、女性232人。
1.2?描述性統計
本次調查樣本中,貧困農戶占比34.9%,脫貧農戶占比65.1%。男性占總數的73%,女性占27%;年齡分布上,調查樣本的平均年齡為52.57歲,其中已婚人口(包括初婚和再婚)占比78.9%。政治面貌上,89.4%的農戶政治面貌為群眾,97.8%的為漢族人口,少數民族僅占2.2%。家庭規模上,平均每家有3.95人,60歲以上老人有1人,16歲以下未成年人為0.78人,具有勞動能力的男性1.32人、女性1.06人,無勞動能力的1.18人,常年在家務農的1.24人,常年在外打工的1人。家庭現在或曾經的主要致貧原因依次是因病(39.3%),缺勞動力(28.1%)和缺技術(27.7%)。此外,被調查農戶在2017年家庭平均生產經營性收入為8339.54元,工資性收入為15051.82元,財產性收入為815.67元,轉移性收入為3529.48元。
2?貧困農戶與脫貧農戶生活環境的差異
2.1?自然災害沖擊
調查所得數據顯示,近3a遭受自然災害并造成損失的脫貧農戶比例(16.9%)要低于貧困農戶(31.7%)(兩類農戶對比的比例基數為兩類農戶各自的總人數,下同),由此造成29.4%的貧困農戶和12.6%的脫貧農戶家庭農產品產量減少。這說明自然環境制約著農戶的發展,干旱、洪澇、滑坡、冰雹、低溫冷凍和雪災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對農戶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此外,近3a家庭農作物和家畜發生過蟲害或疾病的比例,貧困農戶比例(28.2%)也遠高于脫貧農戶(14.7%)。可見,由于缺乏必要的生產支持和應對手段,貧困農戶家庭更容易遭受自然災害、作物和家畜健康沖擊。而脫貧農戶則能夠更好地應對沖擊,受損失家庭比例更小。
2.2?生產與生活變動
調查農戶日常的生產與生活方面的數據顯示,由于價格上漲對農作物和家畜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生產資料當中,化肥的比例最高,有51.6%的貧困農戶受到影響,高于脫貧農戶的49.3%;其次是種子和薄膜,有41.8%的貧困農戶受到影響,高于脫貧農戶的33.8%;農藥和農用機械,有35.5%的貧困農戶受到影響,高于脫貧農戶的31.9%。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對脫貧農戶產生的不利影響要低于貧困農戶。由于價格上漲對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的消費品(服務)中,生活用品的比例最高,有57.8%的貧困農戶受到影響,高于脫貧農戶的52.3%;其次是食品、煙酒,有44.1%的貧困農戶受到影響,高于脫貧農戶的38.9%;醫療保健,有43.7%的貧困農戶受到影響,高于脫貧農戶的35.8%,消費品(服務)價格上漲對脫貧農戶的不利影響要低于貧困農戶。從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價格變化對兩類農戶的影響來看,脫貧農戶可以更好地應對生產與生活變化。
2.3?家庭與健康變化
在調查的兩類農戶家庭中,自己或家人罹患過重大疾病的脫貧農戶比例(28.5%)要低于貧困農戶(46.6%)。同樣,自己或家人遭遇過意外事故的脫貧農戶(7.3%)也低于貧困農戶(12.8%)。脫貧農戶家庭的整體健康情況要優于貧困農戶家庭。此外,兩類農戶在近3a有過建房、買房、婚喪嫁娶、子女上大學等經歷的比例,脫貧農戶(32.3%)略高于貧困農戶(31.7%),脫貧農戶相較于貧困農戶能夠更好地開展和應對建房、買房、婚喪嫁娶和子女上大學等重大家庭事件。
3?貧困農戶與脫貧農戶生計資本的差異
3.1?人力資本
調查數據顯示,貧困農戶家庭平均有3.46人,具有勞動能力的男性1.04人、女性0.80人,無勞動能力1.35人,在家務農1.11人,常年在外打工0.66人;脫貧農戶家庭平均有4.15人,具有勞動能力的男性1.47人、女性1.14人,無勞動能力1.08人,在家務農1.31人,常年在外打工1.14人。在受教育程度上,小學文化程度者居多,有35%的貧困農戶接受過小學教育,低于脫貧農戶的41.2%;有36.5%的貧困農戶接受過初中教育,高于脫貧農戶的29.6%;有15.7%的貧困農戶從未上過學,低于脫貧農戶的21%;有12.8%的貧困農戶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高于脫貧農戶的8.2%。脫貧農戶整體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貧困農戶。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貧困人口更多地接受了政府提供的各種技能培訓,其掌握某項手藝或技術的比例(34.4%)高于脫貧農戶(28.1%),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37.7%)也多于脫貧農戶(33.3%)。雖然脫貧農戶的家庭規模和勞動力數量要優于貧困農戶,但是其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脫貧后享受的技術技能支持力度也小于貧困農戶,脫貧后的生計可持續性存在一定隱憂。
3.2?自然資本
貧困農戶與脫貧農戶的自然資本沒有顯著差異,貧困農戶家庭平均擁有耕地面積2673m2,園地560m2,林地面積667m2,草地面積和水面面積共53m2;脫貧農戶家庭平均擁有耕地面積3147m2,園地367m2,林地面積613m2,草地面積和水面面積共47m2。兩類農戶的自然資本以耕地和林地為主,面積普遍較小,自然資本較為匱乏。
3.3?物質資本
通過對兩類農戶的調查發現,貧困農戶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06.08m2,多于脫貧農戶的89.38m2。房屋結構上,磚混結構最多,有36.9%的貧困農戶房屋為磚混結構,低于脫貧農戶的46.8%;有30.4%貧困農戶房屋為磚瓦磚木結構,低于脫貧農戶的32.1%;有27.3%貧困農戶房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于脫貧農戶的11.7%。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兩類農戶部分家庭已經擁有了手機、電腦及其它電子設備,但手機或電腦接入了互聯網的脫貧農戶比例(51%)低于貧困農戶(68.5%)。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近年來貧困地區的扶貧移民搬遷、危房改造和基礎設施改善等措施促進了貧困戶住房和網絡基礎設施的提升,貧困戶在住房達標和互聯網接入等方面條件明顯改善。
3.4?金融資本
兩類農戶的金融資本主要涉及可用儲蓄和定期流入資金2個方面。可用儲蓄方面,回答目前沒有存款的農戶最多,有31.7%的貧困農戶家庭沒有存款,低于脫貧農戶的49.2%;有37%的貧困農戶家庭存款總額在1萬元以內,高于脫貧農戶的34.7%;有15.1%的貧困農戶家庭存款總額在1~2萬元,高于脫貧農戶的9.1%;有16.2%的貧困農戶家庭存款總額在2萬元以上,高于脫貧農戶的7%。定期流入資金方面,主要涉及政府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及無償補貼、救助和捐款。3a內有33.2%貧困農戶和42.6%的脫貧農戶得到過政府的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其中,得到3萬元以上貸款的農戶比例最高,有13.4%的貧困農戶獲得過3萬元以上的扶貧貼息貸款,低于脫貧農戶的17.5%;有9.8%的貧困農戶獲得過1萬元以內的扶貧貼息貸款,低于脫貧農戶的18.7%;有7.4%的貧困農戶獲得過1~3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低于脫貧農戶的8.4%。3a內有43.2%的貧困農戶和58.3%的脫貧農戶接受過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其中,接受過1萬元以下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的農戶最多,有33.5%的貧困農戶接受過1萬元以下,低于脫貧農戶的37.2%;有5.8%的貧困農戶接受過1~2萬元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低于脫貧農戶的11.6%;有3.4%的貧困農戶接受過2萬元以上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低于脫貧農戶的7.2%。上述結果顯示,隨著近年來全社會對貧困問題的持續關注和投入(包括無償補貼、救助或捐款),貧困戶的金融資本有了明顯的改善,其家庭儲蓄總體要高于脫貧農戶。但與此同時,其在后續生計發展上表現得更為保守,其利用政府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從事生產經營的數額和比例都要小于脫貧農戶。
3.5?社會資本
在所有被調查的農戶中,加入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最多,有27.5%的貧困農戶加入了專業合作組織,低于脫貧農戶的40.3%;有14.5%的貧困農戶加入了生產服務組織,高于脫貧農戶的10.9%;有14%的貧困農戶加入了龍頭企業(或公司),高于脫貧農戶的8.3%。總體來看,脫貧農戶的社區組織參與狀況好于貧困農戶,同時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組織在推動貧困農戶脫貧方面也發揮了更大作用。
4?貧困農戶與脫貧農戶生計策略的差異
4.1?總體選擇
在所調查的兩類農戶生產經營活動中,從事農作物種植比例最高,有75.6%的貧困農戶從事農作物種植,高于脫貧農戶的69.2%;有27%的貧困農戶選擇非農務工,低于脫貧農戶的40.4%;有20.7%的貧困農戶從事畜牧養殖,高于脫貧農戶的20.3%;有10.0%的貧困戶從事其它生產經營活動,少于脫貧農戶的11.1%。由此可以看出,兩類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貧困農戶更多從事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等傳統農業生產活動,而脫貧農戶則更多從事非農打工和其它生產經營活動,生計選擇更加多樣化。
4.2?非農務工
在所有被調查的兩類農戶家庭中,貧困農戶家庭平均長期在外打工有1.07人,男性0.80人,女性0.46人;脫貧農戶家庭平均長期在外打工有1.32人,男性0.99人,女性0.55人,脫貧農戶家庭在外打工人數較多。務工收入方面,每月收到務工收入1000~1999元的農戶比例最高,有24.8%的貧困農戶家庭每月收到務工收入1000~1999元不等,少于脫貧農戶的32.9%;有26.1%的貧困農戶家庭每月收到務工收入1~999元不等,多于脫貧農戶的22.8%;有8.5%的貧困家庭每月收到務工收入2000~2999元不等,少于脫貧農戶的14%;有2.4%的貧困農戶家庭家中收到務工收入3000元以上,少于脫貧農戶的7.9%。可以看出,相對于貧困農戶而言,脫貧農戶在外務工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每月寄回家中的務工收入也更多。
4.3?家庭經營
在從事家庭經營活動的兩類農戶中,從事商業活動(如街頭販賣,小商店)的比例最高,有9%的貧困農戶從事,高于脫貧農戶的6.8%;其次是從事農產品加工,有2.4%的貧困農戶從事,低于脫貧農戶的5%;再次是從事工業品加工及手工業(如織漁網),有4.2%的貧困農戶從事,高于脫貧農戶的3.7%。與此相對應,給農戶帶來最多收入的是商業活動,其次是農產品加工和工業品加工及手工業。可以看出,在家庭經營活動內部,兩類農戶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貧困農戶更多從事小商小販等商業活動,而脫貧農戶則更多從事農產品加工和工業品加工及手工業。
5?貧困農戶與脫貧農戶整體福利的差異
5.1?營養狀況
在所有被調查的兩類農戶中,40.4%的貧困農戶家庭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低于脫貧農戶的58.9%;55.7%的貧困農戶家庭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高于脫貧人口的40.5%;只有3.9%的貧困農戶還未解決溫飽問題,高于脫貧人口的0.6%。營養攝入情況也是體現農戶整體福利的有力證據,76.3%的貧困農戶家庭營養攝入基本充足,高于脫貧農戶的68.4%;11.5%的貧困農戶家庭營養充足,低于脫貧農戶的27.1%;12.3%的貧困農戶家庭營養攝入不充足,高于脫貧人口的4.4%。對于是否經常變換食物的花樣,79.1%的貧困農戶家庭能夠偶爾變換,高于脫貧農戶的74%;10.3%的貧困農戶能夠經常變換,低于脫貧農戶的23.3%;10.7%的貧困農戶家庭從來沒有變換過食物花樣,高于脫貧農戶的2.7%。總體而言,貧困農戶在溫飽、營養攝入和食物花樣上基本達標,但與脫貧農戶相比仍然有提升空間。
5.2?收入變化
本次調查以2016年為基期,反映2017年兩類農戶的家庭總收入變化。結果顯示,59.4%的貧困農戶家庭總收入基本不變,高于脫貧人口的57.4%;34.1%的貧困農戶家庭總收入明顯增加,低于脫貧農戶的34.3%;6.4%的貧困農戶家庭總收入明顯減少,低于脫貧農戶的8.3%。可以看出,兩類農戶總體收入呈現穩中有增的態勢,在收入增幅上貧困農戶與脫貧農戶并無明顯差異。
5.3?社會保障
5.3.1?養老和醫療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和幫助下,56.9%的貧困農戶醫療費用降低,高于脫貧農戶的52.8%;71.4%的貧困農戶獲得了醫療救助,高于脫貧農戶的63.5%;貧困農戶的醫療救助和醫療費用情況要優于脫貧農戶。與此同時,隨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兩類農戶的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率也在逐步增加。63.7%的貧困農戶享受了新農保(養老保險),低于脫貧農戶的77.5%;90.5%的貧困農戶享受了新農合(醫療保險),低于脫貧農戶的92.3%。可以看出,脫貧農戶享受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比例高于貧困農戶,貧困農戶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還需進一步擴大。
5.3.2?教育資助
在所調查的兩類農戶當中,32.7%的貧困農戶獲得了國家的教育資助、補貼,低于脫貧農戶的37%。在接受過教育資助和補貼的兩類農戶中,金額1~199元的農戶比例最高,有16.7%的貧困農戶接受過1~999元不等的教育資助和補貼,低于脫貧農戶的20.3%;有11.5%的貧困農戶接受過1000~1999元不等的教育資助和補貼,低于脫貧農戶的14.1%;有16.3%的貧困農戶接受過2000元以上的教育資助和補貼,高于脫貧農戶的7.7%。由于教育幫扶政策的連貫性原因,脫貧農戶接受國家教育資助、補貼的比例要高于貧困農戶。
5.3.3?滿意度
此次調查的兩類農戶中,對于家庭目前生活持比較滿意態度的比例最高,有43.3%的貧困農戶對目前生活持比較滿意態度,低于脫貧農戶的58.3%;有34.6%的貧困農戶對目前生活持一般態度,高于脫貧農戶的26.6%;有15.6%的貧困農戶對目前生活持比較不滿意態度,高于脫貧農戶的6.6%。可以看出,由于所處的生活狀態的差異,脫貧農戶對目前生活的滿意度要高于貧困農戶。
6?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在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過程中,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脫貧農戶作為脫貧攻堅政策的受益者,不僅為現有的貧困農戶提供了良好借鑒,而且也成為檢驗國家脫貧政策正確性的生動案例。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兩類農戶在生活環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整體福利4個方面的差異,發現脫貧農戶的生計狀況在整體上是優于貧困農戶的,脫貧農戶能夠更好地應對災害沖擊、生產與生活變化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家庭規模、勞動力數量、健康狀況、社區組織參與等方面更具優勢;更多從事非農打工、農產品加工和其它生產經營活動,有更多的務工收入,生計選擇也更加多樣化;有較好的溫飽、營養攝入和食物多樣性,對目前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與此同時,隨著近年來全社會對貧困問題的持續關注和投入,貧困農戶的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家庭儲蓄水平增高,醫療和子女義務教育開支減少,醫療保障增強,家庭收入呈現穩中有增的態勢。
6.2?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進一步打牢產業就業基礎,增加穩定脫貧收入來源;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培育穩定脫貧新動能;加大對已脫貧戶的技術技能支持力度,高度重視因脫貧質量不高造成的返貧現象;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障性政策;完善考核評估辦法,對非貧困縣、已摘帽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果鞏固工作成效,以提高脫貧質量[2]。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方曉丹: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人[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001/t20200123_1724700.html.2020-01-23.
[2]陜西省社科院.關于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調研報告[R].2019.
(責任編輯?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