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李月芳 陳巧文 李惠賢
摘 要: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以物的發展為基礎、以人的發展為目的,是“可持續發展+人的健康”的綜合發展,是通過健康引導消費、消費拉動市場、市場帶動生產,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國內部分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典型模式及經驗做法,探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15051
收稿日期:2020-09-28
作者簡介:張婕(1971-),女,本科,高級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涉農財務管理。
1?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13項目標任務。農業農村部也印發了落實《意見》的分工方案,提出64項重大制度、項目和行動安排。2017—2019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八部委先后認定了2批共80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經過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國化肥使用量連續3a負增長,農藥使用量連續4a負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現585個畜牧大縣全覆蓋,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45%,西北地區示范縣地膜當季回收率接近80%。漁業資源養護修復不斷加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有序推進,內陸七大重點流域禁漁期制度全覆蓋。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農業綠色發展開局良好,但總體仍處在試驗試點階段。堅持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
2?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典型模式
我國農業區域性差異較大,農業綠色發展實踐模式千差萬別。部分先行區根據農業生產實際,率先應用綠色技術,強化綠色導向的政策支持,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
2.1?全域綜合推進型
浙江省以“肥藥兩制”改革(“肥藥”即化肥和農藥,“兩制”即實名制購買和定額制施用)為引擎,創新推進“四聯動”,整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化肥農藥在種植業源頭減量與末端減排聯動。全省7100余家農資經銷門店安裝農資信息化監管系統,制訂發布主要農作物化肥施用定額標準。實施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建設。建成233條生態溝渠,農田有效覆蓋面積13000hm2,總氮、總磷分別減排30%以上,水質提高1個等級以上。畜牧業糞污治理與美麗牧場創建聯動。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規模豬場完成糞污處理配套設施建設,全部納入當地環保或“五水共治”監管平臺;2018年全省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8%;創建1個國家級、17個省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957家省級美麗牧場。漁業健康養殖與尾水治理聯動。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循環模式,實施漁用配合飼料替代冰鮮魚行動,深入開展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建成水產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示范點563個,覆蓋面積8800hm2。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推廣秸稈綜合利用7大技術、成功運營模式和資源臺賬制度,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實現長效運行管理,廢舊農膜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實現分類回收處理。
2.2?都市現代農業型
上海市崇明區圍繞“循環化、科技化、數字化、法制化、國際化”發展要求,發揮長江經濟帶河口之島的區位優勢,全面推進國家級觀測試驗站建設,打造都市化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崇明模式。因地制宜開展集成創新和示范應用,落地溫室自控、水肥一體化噴灌、低溫種球儲存、養殖尾水處置等一系列世界先進技術,在新技術試點試驗區域,設置土壤、大氣、水等多方位觀測試驗點,實現技術集成應用過程中的動態監管和評價。結合有機示范區創建,全面運行綠色投入品封閉式管控體系,實現經營主體用藥信息全程監控。出臺綠色農業發展負面行為清單,從規劃布局、產地環境、投入品規范、廢棄物處置等6方面,明確10條底線要求和限制規則。出臺土地流轉管理辦法,明確5hm2以上流轉專家論證機制,確保生產經營符合農業綠色發展導向。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農業管理大數據平臺,實現對國家級觀察點全方位動態觀測監控,全面推進數字農業基地建設,研發啟動果蔬病蟲害預警平臺,建成病蟲害植保專家微信服務平臺。
2.3?傳統農區循環型
安徽潁上縣以生態效益為中心創制傳統農區循環發展模式。創制生育期優化條件下“精準播栽六配套、農機農藝五融合、綠色防控四協同”的糧食規模化周年清潔輕簡生產技術模式,實現糧食產業產能穩定、資源節約。創制中小型家庭農場生態農業“微循環”技術模式,高效、低成本地實現了畜禽養殖糞污、設施農業尾菜、農作物秸稈等有機廢棄物的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集成濕旱輪作、秸稈反應堆等生態控鹽技術模式,解決了設施蔬菜土壤酸化和次生鹽漬化問題。發展苕稻鴨萍鵝等“稻田+N”新型農作模式及林草經牧融合模式,探索出適應沿淮低洼區域的發展模式,提升了生態復合效益。實施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和節水、節肥、節藥、節膜專項行動,節本增效100元·667m-2以上,探索出適應糧食豐產區的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資源減量增效。構建濕地生態保育系統,發展“漁、果、水、光、游”農旅融合產業,探索出適應煤礦塌陷區域的發展模式,創建了國家級濕地公園。
3?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現狀
鐘山縣2017年入選第1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以來,開展了生態養殖、生態修復和生態循環、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推廣“微生物+后漏縫+自動刮糞+異位發酵床”的生態養殖模式,全縣110家備案的生態規模養殖場全部通過自治區“生態養殖”認證,全縣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93.4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34%;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縣規模生產基地全部納入農業投入品監管銷售平臺管理,以“菜籃子”產品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9.98%;實施有機稻葉喂牛、稻稈及枯枝落葉快速腐熟還田、養殖水體循環利用等措施,農業廢棄物重復利用率達93%;建立了重要農業資源數據庫,采集耕地利用率、農用水灌溉系數、農膜回收率、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等數據,建立臺賬,健全農業資源監測體系。
田東縣2019年入選第2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時間雖短,但該縣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區域特點,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穩定,全面推廣綠色防控、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集成化技術,“一控兩減三基本”取得實效,主導產業芒果生產上以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黃藍板、生物農藥為主的綠色防控面積占65.4%,應用節水設施及相關技術推廣面積占58.5%。
4?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綠色發展實踐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綠色發展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2個先行區以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為契機,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業綠色發展實踐模式。
4.1?鐘山縣農業綠色發展模式
鐘山縣農業綠色發展模式以綠色技術體系為核心、其它體系為支撐基礎,開展全域有機農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鐘山貢柑”綠色生產、水稻立體種養技術應用試驗,建立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開展綠色導向技術模式的科研攻關,整合農業綠色發展各類資源,創新先行先試支持政策,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技術模式,形成適宜西南巖熔石漠化區域特點的農業綠色發展整體解決方案,實現由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綠色農業發展格局,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由試驗試點向示范推廣建設。
4.2?田東縣農業綠色發展模式
田東縣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從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的視角,圍繞六大支撐體系來構建,通過構建綠色農業數字體系為核心,支撐其它體系的落地應用,放大其它體系在產業上的作用。
田東綠色農業數字體系通過種植過程管理信息化及衛星遙感應用支撐技術應用試驗及長期固定觀測站的工作,提高技術應用及固定觀測站的效率。依托綠色農業數字體系建設實施推廣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落地應用,通過將綠色農業標準信息化、結構化,內置到數字體系中,使得田東綠色農業全產業鏈便捷獲取標準,從而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的最佳秩序,實現農業發展由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依托綠色農業數字體系建設全產業鏈追溯系統,服務支撐綠色產業體系。田東以芒果為主要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集成應用芒果健身栽培技術、智能聲光防控芒果害蟲試驗、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應用技術、畜牧養殖微生物添加利用技術,創新“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模式,構建田東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依托綠色農業數字體系建設縣域綜合服務平臺,將綠色政策體系全部信息化、結構化,通過平臺使全產業鏈用戶可智能查詢、匹配政策信息。依托綠色農業數字體系建設田東互聯網交易中心及品牌營銷門戶,支撐綠色經營體系,聚焦優質資源為生產主體提供農資、農技、農機和信息服務,通過互聯網交易中心引導農產品上行,實現綠色農產品提質增收。
5?推動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綠色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綠色發展歸根結底是一種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關鍵在于圍繞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實現產地綠色化和產品優質化,讓綠色成為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
5.1?要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健全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完善發展評價、目標考核和領導干部責任制,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全民行動,同步推進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綠色化。
5.2?要完善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制度
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推動“兩區”劃定和輪作休耕,實施農村水價改革試點,建立農業節約用水獎勵機制,健全農作物、畜禽、農業微生物、藥用植物等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5.3?要強化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推動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完善廢舊地膜、農藥包裝物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制度。
參考文獻
[1] 向朝陽,閆石,張慶忠,段晉苑,尚旭東,沈興興,穆向麗,劉紅巖,楊艷文,劉帥,舒暢,秦靜云.農業綠色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2]楊錨,李景平,趙明,李連海.對農業綠色發展認識和實踐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20(01):24-27.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