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趙龍龍
2035年,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年份,也是一個令人向往的標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地告訴我們,在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將緊接著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而2035年就是一個耀眼的時間節點,我國正在拉開新的、更高水平發展的大幕。
2035年遠景目標的歷史地位
首先,2035年遠景目標,是“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參照系”。
“十四五”是我國未來30年要施行的6個“五年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包含的具體內容,《建議》作出了清晰的描繪,為“十四五”規劃目標制定了準確“參照系”。如何做到把“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相銜接,成為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原則性考量。必須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導向來制定未來開局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把“十四五”規劃作為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的先手棋。正是有了這一遠景規劃目標,“十四五”規劃才有了明確的方向和依據。而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遠景目標,必須積極推動“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高效完成。
其次,2035年遠景目標,是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中間站”。
在2021~2050年的30年中,2035年正處在兩個階段的中間。這就意味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2035年遠景目標扮演著兩個階段的“交匯點”、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中間站”角色,發揮著承前啟后的重要連接作用。作為連接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樞紐,2035年遠景目標的設定必然是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最終導向。為了充分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全程目標,作為階段目標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受全程目標的統領和決定。因此,要在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確保2035年遠景目標如期實現,進而全面有效地推動全程目標的最終實現。
2035年遠景目標的深刻內涵
對于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描繪了九條。我們將其歸納為“一五五五”。
“一”是指一個“大幅躍升”。即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這個“大幅躍升”既為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和目標,還涵蓋了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構成國家綜合國力的方方面面。
第一個“五”是五個“實現”或“基本實現”。就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第二個“五”是五個“建成”或“基本建成”。《建議》中的“進入”、“達到”與“建成”或“基本建成”屬于同一個序列的含義,所以被歸納在一起: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第三個“五”是五個“顯著”或“明顯”。到2035年,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通過以上歸納,可以清楚地看到2035年遠景目標貫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同時,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未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綱領性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建設規劃和發展方向。
對我國未來經濟建設的規劃,堅持全面統籌和宏觀微觀相統一的原則。比如,既統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又統籌國內經濟體系建設和對外開放兩個宏觀大局,分別提出了“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的宏觀要求,并進一步將兩個宏觀要求分別明確為“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兩個相對微觀的階段性目標。
對我國未來政治建設的規劃,堅持將依法治國和增強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結合到一起。把繼續堅持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作為未來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階段目標,還分別從國家治理、平等權保障與平安建設三個方面再一次明確了“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和“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方向和目標。
對我國未來文化建設的規劃,堅持將創新和文化軟實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僅明確提出“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要求,還著眼于國民素質建設和社會文明建設兩個層面,進一步描繪了我國未來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即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對我國未來社會建設的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并將繼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統一起來規劃。前瞻性地提出要格外注重從“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層面去完善我國未來的社會建設;立足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要求;同時還將未來社會建設進一步聚焦到人民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兩個層面,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列為必須實現的關鍵目標。
對我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堅持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美麗中國并舉。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原則和主要衡量指標。
總之,遠景目標中涵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特有的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才能保證如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直到205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既是目標又是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
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又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有力保障。
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決定。此后,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部署和推進依法治國、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和部署全面從嚴治黨,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奠定強有力的法治基礎和領導基礎。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再次著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部署從十三個方面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障。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關鍵在于國家治理隊伍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黨的十九大和2019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向廣大黨員干部明確提出了增強自身“八種本領”和“七種能力”的要求,為提高我國國家治理隊伍的現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即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和駕馭風險本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和抓落實能力。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要求整個黨員干部隊伍不斷增強并持續提高自身的本領和能力,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早日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而努力奮斗。
2035年遠景目標下的成都戰略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成都立足現實,主動對表對標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在高質量完成“三步走”戰略中的基本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目標后,將2021~2035年建設和發展目標錨定“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全面建成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為在2035~2050年“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做好了前瞻性的鋪墊和準備。
展望“十四五”,成都必將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抓手,以中央和四川省委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部署為使命擔當,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度、廣度,將創新發展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全面推進城市能級提升,多維度改革城市發展方式,進一步健全城市治理體系,全方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廣泛加強黨的建設,把自身發展的中心聚焦于打造國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際循環的門戶樞紐,同時加快將成都打造成為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的建設步伐。
此外,成都還應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的基礎上,結合發展實際,將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與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相銜接,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放眼更遠未來,瞄準更高水平,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以期早日將成都建設成為高品質和諧宜居、承載美好生活的“未來之城”和擁有泛歐泛亞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樞紐之城,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新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成都力量。
作者
周文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龍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