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2020年10月31日,成都市委召開常委會(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會議強調,成都應搶抓重大戰略機遇,主動融入“雙循環”、齊心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爭先進位,在服務黨和國家戰略全局中建功立業。
如何理解“雙循環”新格局
第一,“雙循環”是順勢而為,主動而為。“雙循環”是在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情勢下,我國“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而采取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多次講話中都提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雙循環”正是根據國際國內新局勢作出的戰略調整,是有科學依據和現實需求的,將成為我國今后中長期經濟政策的總體指導思路。
第二,“雙循環”強調“內循環”。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把擴大內需提到了很高的高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這次提出“雙循環”,就是要突出“內循環”,即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意味著國內改革、打通內部經濟循環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政策重心。
第三,“雙循環”離不開國際大市場。“雙循環”強調堅持擴大內需,并不是否定對外開放,更不是閉關鎖國。“雙循環”的重要內容就是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外國資本流入,對擴大內需、促進內循環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國際科技合作也是大趨勢。
新格局下成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雙循環”是基于我國面臨的特殊國際國內環境而作出的戰略安排,其本身就是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等嚴峻復雜形勢判斷的結果,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在正視挑戰的同時,我們應當看到成都在新格局下的新機遇。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成都將至少有以下三大重要戰略機遇。
第一,成都作為內陸城市的特殊發展機遇。“雙循環”新格局下,強調擴大國內市場,是建立在對全球疫情蔓延、外貿受阻和中美經濟脫鉤等現實風險判斷的基礎上的。而成都作為內陸城市,對外貿的依存度相對較小,經濟發展韌性相對較足。成都作為西部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擁有1600多萬人口,同時作為8000多萬人口大省的省會,本身市場較大,經濟腹地廣闊,抗風險能力較強,可能迎來前所未有的特殊機遇期。
第二,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機遇。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成為國家戰略。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即將進入全面加速階段,突出了其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賦予成都全面增強極核輻射帶動能力、探索新時代城市發展路徑的政治使命和歷史機遇。這不僅提高了成都、重慶在國家整體戰略體系中的定位,而且有利于成渝協同發展,促進兩地競爭力共同提升。
第三,建設成都東部新區的機遇。2020年5月,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極大地拓展了成都東向發展的空間。根據《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東部新區將構建“雙城一園、一軸一帶”的空間布局,為成都未來經濟增量開拓了重要的承載區域。同時,東部新區將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產業等現代產業,為未來成都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此外,東部新區通過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可以吸附人口,保持城市活力,為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爭先進位夯實基礎。
成都如何融入“雙循環”新格局
成都要融入“雙循環”新格局,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除了要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東部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領域尋求新的發展動能,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一,加快新基建的投入與建設。以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是支撐未來經濟新動能的基礎網絡,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根據賽迪智庫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壓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10萬億元,帶動投資累計或超17萬億元。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新基建,搶占技術高地。國內各地也頻發新政,制定新基建專項規劃或者行動路線圖。成都應加快編制新基建專項發展規劃,加強與華為、阿里巴巴等頭部企業的深度合作,充分挖掘軍工資源,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新基建應用場景。
第二,加快拓展西向、南向開放。“雙循環”新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繼續擴大開放。根據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成都逆勢增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231.5億元,同比增長25.3%。其中,出口總額2968.0億元,增長26.5%,增速在出口額前十的城市中排名第一,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成都作為內陸城市,應充分利用中歐班列的重要載體作用,加大西向、南向開放力度,促進“一帶一路”外貿較快增長,加快穩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打造國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際循環的門戶樞紐。
第三,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等戰略新興產業。通用航空是一個國家的運輸和經濟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可以提升經濟與社會發展、整合偏遠地域、連接市場和社區。據賽迪顧問估計,隨著民用通用航空市場的逐步放開,民用通用航空裝備市場規模將持續年均12%左右的增長,2018年整體市場規模為3692億元,到2021年將達到5229億元。四川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綜合試點地區,在全國首創的“目視自主飛行”新模式。成都是中國8個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中國首批26個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之一,航空工業規模占全國1/4,是全國唯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城市。成都應積極配合四川省繼續擴大試點空域范圍,增加低空目視通道,推動低空空域地方立法,加強成渝通航領域的合作共享,促進低空空域飛行服務便利化,助推通用航空產業再上新臺階。
作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