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生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五年。在這樣的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我國適應國內國際形勢變化,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重要戰略布局的必然。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公有制經濟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全體人民的寶貴財富。只有把非公有制經濟同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從而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這就需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一方面,在“十四五”期間,不斷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保證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成都市為例,“十四五”期間要不斷探索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要依法理順政府與國有企業出資關系,以脫鉤為原則、以不脫鉤為例外,堅持穩妥推進、試點示范,確保國有企業依法自主經營,激發企業活力、創新力和內生動力。
同時,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一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二要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三要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四要不斷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成都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完善宏觀經濟治理
推進宏觀經濟治理的完善不僅在“十四五”時期非常重要,而且對實現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乃至于更長遠的目標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十四五”時期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練好內功,熔煉人類社會的一切智慧,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重視預期管理,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世界經濟的變化趨勢,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在提高宏觀調控科學性的同時,提高宏觀調控的藝術性。還要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
改革財稅金融體制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調整財稅體制以適應發展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十四五”期間將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強化對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這也為成都市“十四五”期間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深化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預算制度改革,提升財政資源配置利用水平,撬動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集聚。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深入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黨為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對“十四五”時期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很重要。通過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實現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不僅有利于協調好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和內在聯系,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更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迫切需要。
全面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關乎我國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科學合理地把握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這就需要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更好地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需要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推行“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統一的清單代碼體系,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市場準入評估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時期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這是我們黨全面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行政體制改革的成果經驗,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對于成都市轉變政府職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十四五”期間要不斷深化以利民便民為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標準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改革,讓優質公共服務成為增長極動力源的最大魅力指數。黨的十八大以來,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投訴舉報難等問題,從優化審批流程入手,推動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在“十四五”時期要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大體制機制創新,改進政府治理,形成職責分明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明顯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企業困難凸顯,亟需進一步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十四五”期間要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堵點、痛點,強化為市場主體服務,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成都培育形成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關鍵期,要因勢而謀,在邁向“十四五”中謀劃改革之策,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更多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更開放的姿態深化改革推動發展。
作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