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時間節點的標定和任務路線的清晰,進一步凸顯了文化在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進程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文化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四個自信”中發揮靈魂性統領作用,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意義
回首歷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經遭遇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也經歷了深刻的文化危機和精神萎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亟待從沉睡中喚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環顧當下,世界各國愈加認識到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關鍵性作用,文化的力量不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文化領域,它愈加緊密地與民族精神獨立、國家前途命運聯系在了一起。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規律性的把握,并對文化強國建設進行了系統、全面和科學的部署,從理論體系的建構上和文化實踐的創新上不斷豐富完善,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而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方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既要回應和確立引領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價值支撐,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也要回應來自國際的質疑,為文明崛起提供接納認同基礎,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訴求、現實的要求以及未來的指向等維度來審視和理解文化強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文化強國建設的精神源泉
追本溯源,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化根基和底氣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他不僅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對于指導治國理政、涵養道德修為以及塑造民族精神的積極作用,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的傳承續接指明了具體路徑,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寶貴精神特質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得以弘揚和創新。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生命至上、舉國同心的人文情懷,抗疫英雄和先鋒們迎難而上的斗爭精神,無不彰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高尚品質。北宋張載在“橫渠四句”中寫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既是古代仁人志士關于理想抱負的表達,更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使命擔當和生動實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揮核心價值觀凝神聚氣,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作用,對內強化價值認同意識,對外彰顯中華文化及文明體系的感召力,這都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優勢,因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馮友蘭認為:“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唯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中華文化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也有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長創造,生動詮釋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必然性。
文化強國建設的成都實踐
成都立足城市發展實踐,積極探索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成都路徑,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成都力量。從理論底色上,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系統的功能意義越來越受到學界和政府的重視,文化被看作城市發展的“靈魂”、“軟實力”、“內核”等理念已經成為共識。“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我們的文化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我們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天府文化是成都特有的文化底蘊,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獨特優勢,是貫穿在成都文化自信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核心理念表達。成都將文化自信的重要戰略要求與城市發展實際結合,提出“弘揚中華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為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從實踐創新上,文化創新力來自于傳承城市文化傳統,來自于學習借鑒優秀文化,更來自于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的鮮活實踐。當下,“三城三都”的品牌建設,即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構成了成都現階段提升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的重要維度。天府文化所孕育的包容、樂觀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多元并蓄,使得成都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能夠推陳出新,在中華文明長河中不斷創造奇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三個重點要求,即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融合發展,對于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發揮著重要作用。成都積極培育文創龍頭企業,搭建“創意設計周”等國際性文創交流平臺,舉辦世界文化名城論壇活動,積極進軍世界文化創意產業高地。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體制機制正在形成。堅持以文化人,持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形成一批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從物質層面創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精神層面影響和推動全民文化素質培養,重塑以天府文化為內涵的城市精神。“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正在引領城市生活時尚,使得成都成為各地人們心向往之的生活美學坐標,更給成都市民帶來更加豐盈的文化幸福感和成就感。
構建世界文化名城,離不開對城市精神、市民文化素質等無形文化的滋養培育,它們共同決定著城市文明的品質、程度和活力,也參與和見證著文化強國建設的最終面貌。我們,既是天府文化的建設者,也是文化強國的建設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文化建設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