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堅持綠色發展進行了深入部署,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成都近年來的發展舉措高度契合全會精神,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城市轉型,以公園城市形態提升生活品質,持續變革城市營建邏輯,持續轉變經濟組織方式,加快打造承載美好生活的“未來之城”,為深入推動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十四五”時期必將開辟綠色發展的新境界。
成都綠色發展成就顯著、優勢突出
近年來,成都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動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努力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勝景,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第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成都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首倡地,在各項工作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深入部署,提出要“建成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中國典范城市”,讓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表明了成都堅持將生態宜居作為讓人民更幸福的使命方向的價值取向。按照這些部署,成都系統推進“三治一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發展低碳經濟,促進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鞏固成都生活舒適、生態宜居的優勢,綠色發展正日益成為成都最鮮明的底色、最持久的優勢。
第二,以公園城市形態提升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對成都提出了“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要求,成都以這一要求為統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復合系統。在城市建設中,按照“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堅持奉公服務人民、聯園涵養生態、塑城美化生活、興市推動轉型,為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徑,同時注重提高人民群眾的綠色獲得感,營造詩意棲居的社區生態場景,以美學雕琢綠地小品,設計點亮小道林蔭,打造小尺度街區、人性化空間,讓市井生活與良好生態相得益彰,公園城市的示范效應日益凸顯。
第三,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高人口和經濟承載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發展清潔生產,推進綠色發展”。成都自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按照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理念,重塑城市經濟地理,統籌經濟發展和空間治理,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將要素供給、市場需求、空間優化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空間治理的成都方案。聚焦頂層設計完成產業功能區科學協同布局,系統構建“產業體系—產業生態圈—產業功能區”三級支撐體系,堅持以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統籌規劃建設和功能布局,以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為導向,以產業社區為單元營建高品質功能設施,不斷提高人口和經濟承載力,進一步優化了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以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引,開辟成都綠色發展新境界
成都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在堅持綠色發展中先行先試,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的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特質,努力在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上創新突破、引領示范。
第一,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生態價值轉化。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再次進行了強調,成都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過程中,要在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生態價值轉化上先行先試,構建城市級綠色發展動力機制、創新生態資源產業級轉化路徑、深化產品級生態投入平衡機制,實現城市生態投入可持續、資源循環增值可持續。
依托公園城市建設載體,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創新“綠道+”、“公園+”、“森林+”模式,營造以生態為本底、以美好生活為導向、以新經濟為動能的多元復合場景,以場景營造激發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注重在做好場景策劃和景觀設計的基礎上,加強產業植入,構建新經濟公園場景、農業場景、文創場景和體育賽事場景等多功能疊加的生活消費場景,吸引產業項目落戶,實現“價值共創”。
創新生態價值轉化的體制機制,加快完善生態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創新綠色金融服務供給機制,引導非政府資金投入生態保護和建設,建立“主體多元+市場主導”的投融資機制,把生態工程建設與舊城改造、水體治理等工程有機整合,鼓勵支持市場主體參與,拓展生態價值轉化的路徑。
第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成都要按照這些要求,將做強綠色經濟作為綠色發展的關鍵,促進綠色低碳制造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綠色發展機制逐漸完善,綠色經濟活力充分釋放,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使綠色經濟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力擴展綠色經濟應用場景。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逐步建立自生長、自組織、自循環的綠色經濟生態圈。基于成都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成都要做強綠色低碳制造業、壯大綠色低碳服務業、培育綠色循環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綠色物流、綠色低碳第三方服務、綠色金融、城市靜脈、森林康養等產業形態,全面提升綠色產品供給水平。
優化綠色經濟發展環境。重塑綠色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夯實綠色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從企業引育、技術創新、融資服務、財稅體系、綠色機制等方面,重點解決生態要素供給等問題,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全面支撐。
第三,推動生態環境區域協同治理。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這一要求高度契合生態文明建設影響面廣、系統性強的特征。成都在“十四五”時期要遵循“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與周邊區域協同聯動推進綠色發展,著力建立區域聯席會議機制、跨界流域聯防聯治機制、聯合監管執法機制、區域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生態環境安全及污染事故處置聯動機制,共建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監控平臺、固危廢管理信息互通平臺、行政審批聯動共享平臺,突出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共同維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全國生態安全。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及成德眉資同城化建設過程中,按照“橫向聯動、縱向銜接、定期會商、高效運轉”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完善跨省市水體監測網絡建設,進一步深入落實跨界河流聯防聯控,進一步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共同推進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治理、危險廢物監管、環境執法合作、環境應急聯合處置等工作,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強的規律,確保綠色發展取得實效。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