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藻

進入新時代,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的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將面臨新的國內外形勢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有鑒于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明確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強調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把安全發展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縱觀全會公報和“十四五”規劃建議,“國泰民安”與“國強民富”的相得益彰,正在成為貫穿未來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始終的重要價值旨歸。
黨的十九屆五次全會公報明確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聚焦社會建設領域,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在黨的全面領導之下,以利益協調為基礎,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是我國過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要義,更是未來在環境安定與秩序完善的相輔相成中推進“國泰民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指向。自2019年起,成都市創新黨委領導“雙線融合”社會治理機制,通過夯實社會綜合治理“防風險、促法治、保平安”底線,構筑社區發展治理“強基礎、優服務、惠民生”高線,切實將黨的領導貫穿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展望“十四五”規劃,未來中國社會治理的政策方向劍指政府、社會與市場的邊界明晰,只有建立完善上至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下到村社層面的鄉規民約,令人與人的關系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方可能真正實現國家和社會穩定發展的“良序善治”。有鑒于此,成都市應持續探索和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層治理機制,以法治“硬保障”與德治“軟約束”的剛柔相濟,明確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責任義務,構建與中華文化和地方文脈緊密聯系的鄰里關系,建立普遍信任的社會公共生活,進而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理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基于此,“國強民富”成為“十四五”期間眾望所歸的價值指向。“國強”意味著經濟科技和綜合實力走在全球前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制度優越大幅彰顯,開放水平全面提升,形成支撐全球發展的生產和消費中心。而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民富”,則體現在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通過就業、收入、教育、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社保等諸多領域的改革推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此類表述出現在黨的全會文件當中,尚屬首次。縱觀歷屆國家五年發展規劃,對于社會與民生領域的關注度相對不夠,這源于長期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體指導思想,也囿于社會建設的內涵豐富、許多指標難以量化考核的現實問題。而在“十四五”規劃建設中,明確指出“民富”的實現途徑:首先,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將產業升級與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結合,不斷滿足國內居民對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第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要讓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第三,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的后顧之憂。結合當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旨在推進“國強民富”的治國思路,聚焦改革的突出問題和民生重大短板,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對于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重塑競爭新優勢,確保我國發展行穩致遠更具重大意義。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成都市明確提出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戰略定位,將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通過“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復合系統的著力構建,推進“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實現人居環境與產業空間的融合,為廣大市民創造了高品質的人居社區空間環境;在社區治理層面,聚焦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小切口”,緊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12個字,啟動全國首個市級層面系統編制的《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規劃(2018-2035)》,提出在三類社區中各有側重地打造服務、文化、生態、空間、產業、共治、智慧七大場景。2020年,全市將持續營造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場景,營造公園城市城鎮社區、產業社區和鄉村社區三個場景,力圖實現城市品質、民生福祉和產業發展的“三全其美”。
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自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召開以來,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即成為全市上下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主旋律。在兼顧經濟活動的同時,為聚焦人本價值、關注生活空間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成都市依托天府錦城深厚的文化本底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建設寬窄巷子、錦里等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傳統歷史文化特色街,音樂坊等時尚文化特色街,香香巷等休閑美食特色街,大川巷等公園閑逸特色街區,讓頗具煙火氣、生活味、歸屬感的“市井生活立面”成為成都最靚麗的城市名片。與此同時,成都市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宗旨,為切實提升社區規劃建設品質和總體營造水平,近年以來加快探索建立社區規劃師工作制度,在空間規劃中融入社會學的思考內容,引導社區的全面綜合發展。此外,成都市還積極探索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社區治理道路,以“公益性+市場化+長效化”思路,嘗試培育社區企業、社區基金等主體的市場化、項目化運作,推進構建黨組織核心領導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治理體系,實現有效的社區賦能,推進社區發展治理的“自我造血”閉環,動員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倡導共情溝通、自治自律,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社會建設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