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 要 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供熱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融資和建設資金應用。國內集中供熱市場發展前景比較可觀,項目的融資以及建設資金的管理是重點,在實施階段要以集約化管理作為基礎,實現建設資金的合理應用。本文結合供熱企業的發展現狀,對融資和建設資金的管理進行分析。
關鍵詞 供熱企業 融資 建設資金 管理對策
供熱新技術不斷涌現,行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供熱企業是關系到民生的企業,面對復雜的供熱市場變化,在具體發展中需要突破瓶頸,實現經營模式的轉型和進步。
一、供熱企業的融資概述
供熱企業建設項目的融資管理分為權益資金融資以及債務資金融資等方面,在具體發展中需要進行融資調整,實現合理管理。詳細的管理內容如下:
(一)權益資金融資概述
權益資金是可以支配和使用的,在應用的過程中不需要償還。權益資金的相關內容多,包括實收資金或者股本、資本公積以及盈余公積等,權益資金不需要按期償還,但是該項目存在風險甚至最終有可能失敗,損失較大,因此權益資金的融資風險相對比較大。
(二)債務資金融資概述
債務資金指的是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向金融機構或者其他項目機構申請貸款的租金資金。債務資金要按照規定的要求還本付息,無論未來收益如何,企業都需要按照要求支付利息。債務資金融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因此會增加財務負擔。在債務資金籌措的階段需要掌握具體的要求,明確貸款利率和計算周期等,進行細致的調查之后選擇成本低的債務資金[1]。
(三)供熱企業的政府性補貼收費
結合各個區域供熱企業普遍存在的政策性補貼,在各個項目管理的階段其主要的收費目標是補貼供熱設施,用戶在繳納費用的時候獲得房屋的低價用熱權利,同時也是集中供熱企業資金籌措以及債務償還的主要渠道。在當前發展階段,政府的基礎建設資金不充足,集中供熱需要提供補貼才能滿足資金缺口。在當前各個區域針對供熱管理缺少有效的指導,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熱力公司在發展中,形成合力,促進集中供熱的發展,經過不斷創新,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
(四)融資結構
供熱企業的項目融資和其他行業不同,在項目發展階段,獲得穩定的供熱補貼,結合現金流動的強度和可靠性等分析可知,供熱補貼的收取存在滯后的現象。因此在實際發展階段,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融資發展方案,綜合考慮供熱費用和流量,合理劃分供熱補貼用于項目建設和償還債務的資金用量。
二、供熱項目工資融資模式
(一)BOT為主的供熱項目
近年來,BOT(建設—經營—移交)融資模式逐漸興起,在社會發展階段,BOT模式適應范圍比較廣,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采用BOT方式之后,能確保建設資金的合理利用。在建設資金的合理應用之外,還可以逐漸吸引外資,不斷推廣先進技術,提升項目的整體管理水平。集中供熱項目對BOT投資的吸引力相對較大,一般情況下,收取對應的補貼費用。投資方通過對供熱費用的收取,在短期內可以快速回收成本,進而提高資本效益。集中供熱企業在發展的時候,采用的是收取供熱補貼的形式,而后通過回收資本的方式獲得經濟收益。等到合作結束后,資產接收方通過繼續經營和積累資金的方式,應用到供熱項目的改造中,確保項目可以持續運行。在合作的時候需要以雙方效益作為基礎,實現共贏。集中供熱企業的主要設備的使用周期在20年左右,其中供熱的管網以及構筑物的經濟壽命在30年左右,在項目合作中,如果合作期是12年~15年,資產接收方可以充分利用項目的各類資產時間差,在剩下的經濟運行期內創造經濟價值,實現項目的更新應用,確保可持續穩定運營。
(二)確定供熱發展基金
供熱項目在實施債務資金融資管理的時候,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依據市場化的利率和貸款條件等變化趨勢,實現合理化管理后能獲得市場平均水平下的收益,但是其價值不明顯。在后期發展中,結合集中供熱系統的發展情況,如果在比較低的利潤下服務供熱項目,供熱項目的建設成本以及生產成本等會出現下降的趨勢,收益增多,進而達到理想的水平。基金的管理者在批準貸款的時候,可將財政資金作為基礎,實現項目擔保。可以將供熱補貼以及熱費的收費權等進行抵押,保證安全和穩定回收貸款資金。在資金審核階段需要實現貸款評估,進而減少審批時間,盡快通過審批。降低項目的融資成本,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和建設。供熱發展基金的設立有助于通過市場方式引導集中供熱的發展,同時也提供對應的技術支持,通過基金項的合理化管理之后,實現全方位的監督和控制,減少自身的風險,從而確保對先進技術的合理應用。
(三)供熱企業的市場化運作
當前供熱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確定積極有效的經營管理方式。在市場運作背景下,打破了原有的部門壟斷現象,對原有的融資機制進行深化,同時鼓勵非政府資金的投入,實現現有模式的創新,同時探究新的融資管理方式。在建設階段,需要強化國家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在特許經營調查的階段,確定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導地位。政府主要部門在發展中組織和編制了供熱專項規劃,建立了供熱項目庫,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授予BOT模式。在發展階段,政府起到明顯的市場監督作用,通過完善對應的法律政策體系,加強供熱市場監督,規范約束各項行為,保證各項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
三、供熱企業的建設資金管理
在市場化背景下,供熱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激烈,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建設資金管理,減少其中的問題。以下是管理措施分析:
(一)檢查工程預算
近些年來各地的供熱項目取得了突出的發展成就,在項目審核的過程中,要謹慎進行項目論證,在執行階段檢查工程預算,是切實可行的控制成本的方式。項目論證是預算的前提和關鍵,要細化預算的各項內容,將預算管理納入管理工作,實現集中控制[3]。
(二)強化過程控制
針對供熱企業的各個項目控制階段,供熱項目實施和預算編制等都要進行仔細的檢查,在設計、施工方案的選擇和方案落實以及資源優化配置階段,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對施工形式進行詳細的管理。以現有的招投標項目為例,選擇的施工單位在進行招投標競價階段,制定對應的規范化施工合同,詳細管理后減少經濟糾紛。工程的單價要合理有效,工程量的計算要保證準確。同時強化對施工單位的計價管理,在撥款階段,實現資金的合理管控,同時檢查合同,了解具體的變更情況,實現對每一次資金去向的透明化管理。
(三)實現物資采購管理
在物資采購階段,積極優化采購制度,降低采購成本。此外要制定完善的采購計劃,實現物資的周轉和利用。優化結構之后,降低儲存成本,閑置成本也會隨之降低。
(四)實現籌資成本控制
在當前多元化的管理背景下,公用事業的建設項目由傳統的政府單一投資向多元化方向轉變,籌資的成本比較高,增加了財務風險。為了避免供熱項目經濟效益難以發揮,需實現合理管控。探究相應的金融政策,抓住國家支持城市基礎建設這個契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適當調整貸款結構和規模。對實際的工程建設進行計劃調整,落實工程撥款制度,保證有章可循。
(五)實現建設期費用的合理管理
在項目建設階段,費用支出是必然的,如果降低建設費用,就會對成本管理產生影響,在這個階段,要控制總額,減少管理層次,精簡管理人員。依據開支標準和審核要求,要落實各項費用,按照性質落實到各個部門,制定招待費用開支標準,嚴格執行事前審核和事后審批制度,對數額比較大、特殊性的開支必須進行集體決策,將其有序落實。在具體工作階段,要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使其了解資金管理的各項內容,只有實現對建設資金的合理管理,才能保證供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當前經濟發展進程中,低投入是提升經濟效益的關鍵。在具體管理階段,實現合理管控之后,能避免出現資金周轉不暢的現象。此外,供熱項目的融資以及建設等結合在一起,可以獲得比較可靠的資金渠道,完善現有融資結構,同時實現對融資成本的合理管控。在控制階段,要對風險進行評估,實現科學有效的資金管理。在本次研究中,通過落實各項策略,可以實現預期的效益,提升經濟效益,促進供熱企業的長遠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為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熱力公司)
參考文獻
[1] 楊振華.工程項目建設資金內部控制研究[J].經營管理者,2020(05):90-91.
[2] 王發宏.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04):40.
[3] 張尚亮.供熱項目融資和建設資金管理的探討[J].煤氣與熱力,2004(11):65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