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丹嘉
摘 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樂藝術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音樂訓練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且來源于實際生活,形成了特有的藝術形式。為了更好的豐富社會業余文化生活,需要針對音樂訓練進行科學有效培訓,滿足大眾文化精神需求,提升社會公眾認知能力,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效率質量。
關鍵詞:音樂訓練;認知能力;影響;路徑
音樂不僅能夠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兼具鍛煉身體、愉悅身心的功效,適合不同的年齡層次,而且音樂靈感來源于現實生活,與民眾的精神需求有著緊密聯系,為更好的促進群眾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相關部門應在音樂訓練上花更大力氣進行深入探討,研究融入新鮮元素并堅持以人為本的培訓理念,倡導將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其中,更好的滿足群眾文化生活,激活受眾的認知能力。
當前社會人們工作壓力大,所以音樂培訓要注重情緒的釋放和對情感的宣泄,讓受眾在享受藝術的時候也能感受生活之美。音樂培訓過程要注重貼合群眾的生活,將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融入到音樂動作當中,以更加形象靈活的方式讓受眾精神世界得以升華,通過肢體和表情的變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談談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一、通過歌唱的發聲訓練提升感官認知能力
歌唱的發聲訓練包括幾方面:
(一)歌唱的正確姿勢
歌唱者一般都是站著唱,所以,首先要掌握正確站立的歌唱姿勢:無論是站在舞臺上還是聲樂教室里上課,歌唱者始終要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積極向上的歌唱狀態,不能歪歪斜斜或僵硬拘謹,雙肩與胳膊要自然松垂,呼吸時不能抬肩,面部肌肉不緊張,表情要興奮而舒展。
(二)歌唱的呼吸訓練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對呼吸方法的正確領悟與進行呼吸器官的發聲基礎訓練,是歌唱者重要的基本功。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壞,直接影響歌唱發聲的聲音質量。所以歌唱的呼吸訓練及其重要。
(三)歌唱的共鳴訓練
人與人彼此交談和舞臺上聲樂(歌唱、戲曲、戲劇、曲藝)演員的藝術表演,所有的語言發音都有共鳴現象存在。只是聲音的效果不同而已。在歌唱中,聲音的共鳴是非常重要的。聲音的共鳴腔體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只有把呼吸、共鳴運用好,才能使到身體上各個感官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二、從敏銳的聽覺上提升認知能力
對于歌唱者來說,必須具備對樂音敏銳的感受和分辨能力。歌唱者在發聲時,要能感受到聲音的三種顏色:
1、清晰、明亮的金燦燦的共鳴泛音音色;
2、彌漫共鳴空腔內如同柔和的月光似的乳白的音色;
3、共鳴空腔里又空又暗的黑灰色。在平時的聽覺訓練中,通過對聲音的聽辨能力的訓練,使人們的聽覺認知能力得到提高。
三、音樂訓練對社會認知能力的影響
音樂對于認知能力具有積極的提升作用,主要是在社會審美和藝術判斷上,同時也能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進而對于打造文明的個人客體具有積極作用,從宏觀來講,也有助于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現代社會對音樂文化建設高度關注,而且社會群體也在積極參與建設過程,因此近些年來音樂文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性的進展,但是不可否認在發展過程中仍存有一定的問題,具有較大的可提升空間。意識形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向,為保障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不斷提升,需要政府了解基層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需求以及理解,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群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政治認可度。充分發揮音樂訓練對于認知能力的鍛煉作用,要重視音樂對于心性的觸動與磨練。在音樂文化發展與音樂訓練實踐中,要在滿足音樂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不斷的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將音樂文化建設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體系。通過融入多元文化,有助于發揮音樂訓練的心靈引導作用,滿足當前社會公眾的文化娛樂需求,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四、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音樂藝術作用的路徑
和諧文化精神以及和諧文化理念與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密不可分,也是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的明確主題及內容,其中包括了在特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事業道路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文化發展理念,以及通過進一步的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繁榮,并讓廣大群眾更多的了解我國政治體制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無論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物質文明建設,都必須以滿足基層群眾為主要目標,并為創建和諧社會為主要方向。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時代賦予了國家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相應挑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各級政府及文化部門要了解民生、了解民心,立足于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上,對音樂文化建設管理進行創新,讓人民群眾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保障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我國的音樂文化建設主要是以區域性的文化館文化站為主要基礎,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對于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綜合化,所以需要不斷創新文化主題性,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分散性的文化活動,給人們更多選擇的空間。例如我國各地區有著不同的音樂文化藝術形式,扎根基層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在音樂文化建設中不應該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而是要根據當地的民風特色進行有效探索,按照傳統音樂文化活動打造場館及文化空間吸引當地社區居民積極的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并能夠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另外,要積極的對群眾信息反饋進行收集與整理,在探索中積累經驗,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提高音樂文化建設與管理水平。
音樂文化建設需要有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組織以及宣傳,因此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要做好音樂培訓工作,首先音樂培訓老師要注重自身的藝術修養提升,這對于音樂培訓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也關乎文化藝術的可持續性發展。音樂文化建設需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立足于國家的文化戰略發展層面上,我國的繁榮發展是全黨全民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人民群眾則是文化建設的主人,因此音樂文化發展的成果理應由人民群眾共享,各基層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要深入人民群眾內部,了解群眾所思所想,盡可能的為人民群眾提供必要的條件,為群眾提供更加廣闊的文化發展空間。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國正處于社會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音樂文化建設是國家發展的必然環節,需要與經濟建設齊頭并進,音樂不僅能愉悅身心,同時也能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豐富公眾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文化工作者應認真總結當前群眾的音樂訴求,在音樂訓練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音樂認知能力和文化修養,并加強與群眾的音樂情感傳遞,提高群眾音樂水平,促進藝術文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悅 孫,晶晶 趙.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和焦慮情緒的影響[J].Psychology of China,2019,1(7):524-536.
[2] 戴紫璐,余潔瑋,顧抒雁, 等.背景音樂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J].北方音樂,2020(17):251-252.
[3] 李雨樂.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8,38(19):221.
[4] 胡艷芳.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J].青春歲月,2018(20):82.
[5] 陳杰,陳潔佳,伍可, 等.音樂訓練對大學生執行功能的影響[J].心理科學,2020,43(3):629-636.
[6] 鄒本初著 《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