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值稅發票在我國經濟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商事憑證,更是稅務機關實施稅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做好增值稅發票管理,不僅能進行政審批體制改革,順推暢市場經濟運轉,更能優化營商環境。本文立足稅收管理實際,通過介紹增值稅發票管理現狀,分析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建立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開票限額智能監控體系的思路。
關鍵詞:增值稅;發票;智能;管理
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最高開票限額審批(以下簡稱限額審批)是稅務系統保留的六個行政許可事項之一,在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中曾經發揮了積極地作用。隨著現代治理理念的轉變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優化發票管理成為稅務部門的重點研究課題。
一、限額審批工作現狀分析
(一)納稅人辦稅負擔較重。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新辦納稅人首次申領增值稅發票有關事項的公告》,首次申領增值稅發票的新辦納稅人辦理發票票種核定,增值稅專用發票最高開票限額不超過10萬元,每月最高領用數量不超過25份。納稅人如果要求提高開票限額和領用數量,必須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顯著增加了納稅人的辦稅成本。(二)增加了行政成本。因為實施行政許可,稅務機關需要設置專門的崗位受理、審核,需要兩人以上進行實地調查,最后依據調查結果,做出行政許可,加大了稅收成本。(三)降低了市場運行的效率。由于行政許可的申請和受理過程到最終許可決定,需要納稅人了解相關業務流程并經歷一定的工作時間,對需要及時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納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占用了不必要的時間,影響了市場經濟的運行的效率,整個社會效率因此而下降。(四)容易產生稅收執法風險隱患。實施該項行政許可,稅務機關需要安排稅務人員進行審核和調查,由于申領發票的納稅人大都是剛剛成立或初具規模,難以全面了解納稅人并判斷其是否存在違法犯罪的可能,從而容易產生執法風險,也容易依法權利尋租。(五)不利于優化營商環境。目前使用的增值稅發票管理系統,基本具備快速分析發現發票異常情況、及時處理稅收風險的能力。從技術上來說,稅務機關能夠在事中和事后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沒有太大的必要保留事前人工審批,這既不符合稅收征管發展的方向,也不適應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要求。
二、構建開票限額智能監控體系的目標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的深入,現代稅收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信用管理+風險管理。具體表現為行政管理模式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如審批事項逐步減少、備案事項推行“以報代備”等。(二)提高稅收治理能力。設立限額審批時的控票以控制紙質發票載體為主。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條件下,增值稅專用發票已經進入了電子發票時代,控票的內涵已經從管控紙質發票轉變為對發票信息的監控,發票管理需要引入常態化、智能化監控體系,才能進一步提高稅收監管質效。(三)防范稅收執法風險。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納稅人登記數量激增,生產經營模式多樣化,發票需求差異性、波動性較大。稅務人員在進行審核和調查時,時限短,信息缺乏,很難深入了解情況。建立智能化發票監控體系,有助于稅務干部更規范的實施發票監管,降低執法風險。 (四)優化廉潔稅務形象。由于在許可審批過程中難以制定量化的判別標準,對調查核實人員的職業判斷依賴度較高。客觀上說,稅務機關無明確理由對相似的納稅人實施不同的發票限額標準,容易引人遐想,智能化的發票限額管理程序能更有效維護國家機關公正公平執法的廉政形象。
三、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開票限額智能監控體系的構思
建立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開票限額智能監控系統的基本思路是:以風險管理為指導思想,以信用管理為抓手,以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對納稅人涉稅登記、發票、申報、備案等全流程的監管,智能化動態調整納稅人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開票限額,從而有效抑制發票虛開,強化稅收監管。(一)建立以風險管理為指導的智能管控機制。智能監控體系涉及到稅收執法管控,也涉及風險容錯,必須要有規章制度的支撐才能依法有序進行,因此必須注重管控機制的建設。1.建立面向發票領購對象的智能管控制度。對申請領購或已經領購發票的納稅人,建立系統自動觸發或定期啟動智能審核機制,定期審核涉票納稅人是否存在風險,并按照審核結果發起風險應對流程。該機制的核心是識別哪些納稅人存在風險,并授權一線人員采取管制或調查措施。當然,同時應建立法律救濟和失信補救制度,從而依法維護好失信納稅人的合法權益。2.建立面向發票領購的智能管控制度。建立納稅人發票開具限額控制機制,通過分析設定納稅人領購發票的種類、數量和開票限額,并動態調整,從而實現對發票領購的智能管控。主要包括:初始供應量設置和調增調減機制、超標準供票納稅人的供票模式和后續核查機制、對風險納稅人的核查供票機制等。 3.建立面向生產經營的智能監控機制。針對納稅人生產經營狀況多變的特點,建立定期自動智能分析機制,加強智能分析指標體系建設,通過對納稅人經營信息的掃描,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二)建立以信用管理為基礎的事前智能管控體系。重點建設稅收信用管理體系,充實和完善信用信息庫,為建立智能管控體系打牢基礎。1.建立涉稅人員信用管理體系。重點針對“三員”(法定代表人、財務負責人和辦稅人員)進行實名制采集和認證,建立涉稅人員信用信息庫。對涉稅人員實行動態信用積分管理,將低信用積分的涉稅人員作為重點關注對象。2.建立納稅人信用管理體系。納稅人信用管理體系是智能監控納稅人開票限額的重要基礎,內容包括守信記錄、失信記錄、信用調整記錄等。鑒于發票使用的波動性,在基于納稅信譽等級和日常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對于稅收風險程度較低的納稅人,可以設立白名單信息庫。3.建立輔助信用管理體系。通過收集外部門信用記錄,加強對其他涉稅相關信息的信用管理,進一步夯實稅收信用管理基礎。不斷研究涉稅關聯度較高的關鍵信息節點,編制更加嚴密的監控網格。根據信用信息與稅收關聯的緊密程度,采用不同的稅收監管措施。(三)建立以動態監管為基礎的事中智能阻斷體系。智能審核體系的重要優勢體現在事中監管環節,即通過對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的不間斷監控,及時發現并處理發票異常情況,根據規范采取調查核實、停供和收繳發票以及業務阻斷等處理措施。動態監控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1.發票開具使用情況監控。由于發票使用的差異性,監控發票開具使用情況需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發票開具情況監控重點針對納稅人信譽等級為空以及M級和以下的納稅人,即風險相對較大的納稅人。發票開具異常包括發票作廢異常、抄報稅信息異常、認證抵扣金額異常等,上述異常可設置根據不同行業、規模、地區設置識別指標和參數值,便于實施智能化監管。2.納稅申報入庫情況監控。在納稅人領購和開具發票后,智能監控重點轉向納稅人涉稅申報及其他業務辦理情況。對出現逾期申報、逾期入庫、連續小額申報異常等現象的納稅人,應及時采取業務阻斷措施并發起調查任務,根據調查結果采取進一步舉措。3. 其他經營狀況智能監控。除了針對發票和申報狀況的檢測外,還需要重點監控兩類狀況。一是已被稅務機關認定涉嫌虛開的納稅人;二是經營狀況異常的納稅人,如納稅人資產負債表中實收資本為零、“三員”未在當地繳納社會保險等。(四)建立以風險分析為基礎的事后執法打擊體系。1.強化發票日常核查。保持發票核查的常態化,明確人工核查要求,結合實際出臺約談、實地查驗等方面的審核要點和相關工作模板,確保基層對轉人工核查的操作有指引、時限有要求、結論有記錄,統一核查范圍、審核事項。2.加大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加強稅務與公安、審計、監察等部門的協作,定期溝通情況、反饋信息,及時將發票違法線索及問題移送處理,加大對開具、購買、使用虛假發票重大案件的打擊力度。3.加大研究新技術在發票監管方面的應用。提升科技驅動能力,發揮現代科技對稅收治理的推進和引領作用。努力跟蹤和把握信息化發展趨勢,積極研究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依托現代技術提升發票監管能力。
參考文獻
[1] 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問題研究 李亞群 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應用區塊鏈技術對增值稅的影響 珉嘎 盧鏡伊 ?營銷界 2019.11
[3] 打擊虛開增值稅發票犯罪應形成多部門聯動機制:陶遵臣 張東偉 ?人民法治 ?2015.8
作者簡介:尤小輝,男,1974年1月,江蘇南通人,本科,中級經濟師,從事稅務工作二十年,主要從事征收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