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快速變化, 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深刻影響,OECD國家在不同政治社會文化背景下,圍繞著數字化、智能化、信息技術現代化持續進行稅收征管體制機制的改革,雖然稅務機構的職能設置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其征管變革思路較為相似,具有許多共性發展趨勢,其發展特點和趨勢值得關注。
關鍵詞:稅收征管;職能設置;資源配置;智能化
一、以數據為中心優化稅收征管模式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稅務部門正在加強數據的共享,優化稅務資源的配置,加強與政府機構的合作,促進稅收的社會化協同治理。
(一)圍繞數據獲取拓展稅務機關職能。稅務部門除承擔傳統職責外,開啟傳統業務數字化戰略,為了獲取更多數據,還開始承擔其他領域的職責(包括與其他機構共同承擔職責)。有的領域與稅收征管的核心工作聯系相對緊密,如負責與不動產稅管理相關的財產估價工作、社保保障方面的工作等。有的領域看上去與稅務關聯度不高,但可以幫助稅務部門更多地獲取涉稅數據,并通過數據分析提高稅務部門服務和管理能力。如新西蘭稅務局和內政部門一起針對新生兒提供一種名為SmartStart的數字服務,該服務使新父母和準父母可以更輕松地獲得撫育孩子所需的服務和支持。對稅務部門而言,獲取納稅人子女信息,可以提升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申報的準確性審核。
(二)圍繞數據處理優化征管資源配置。OECD國家稅務部門普遍建立了數據處理中心,并采用先進的技術,對數據進行清分、整理、分析,逐步成為數據處理機關。基于強大的數據采集、應用和處理能力,各國在機構設置上呈現明顯的集約化、專業化、扁平化趨勢。稅務部門不再按照行政區域設置,而是按照根據稅源的經濟區劃設立。這種機構設置方式有效的縮減行政層級,加快響應速度,投入更多人力到具體管理和服務工作,提高稅務機關效能,降低稅收成本。如澳大利亞聯邦稅務局主要由12個部門組成,其中8個征管部門(如大企業和國際稅收局),4個支持和協調部門(包括技術服務中心、財務司等)。澳大利亞聯邦稅務局按經濟區域和稅源分布在全國設立了27個征收分局,負責辦理日常稅收征管業務;分局下設若干辦事處,負責為納稅人提供稅號等服務事項。
(三)圍繞數據共享推進稅收協同共治。IRS分析結論認為,稅務部門掌握的信息越充分,則納稅人自主遵從度越高。隨著新技術、新流程的應用,數據的產生、傳輸、存儲和跨系統集成越來越容易,OECD國家稅務普遍圍繞數據共享加強了與其他政府機構、金融部門等單位的協作,強化國際稅收情報交換,稅務部門可使用的數據量顯著增長。如美國以法律授權的形式,賦予稅務機關獲取第三方信息的權力,包括其他政府部門數據、第三方數據、行業數據等。通過《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要求外國金融機構向IRS提交美國居民納稅人持有的賬戶報告姓名、住址、賬號、余額等信息,該法案實施后,美國高凈值個人入庫稅款大幅增加。
二、以納稅人為中心提升稅收征管效能
現代稅收征管依賴納稅人的自愿遵從,OECD國家以納稅人為中心開展制度變革,提供個性化服務,配置機構職能,從而更有效的提升稅收征管質效。
(一)按照納稅人分類設置管理機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OECD國家稅務機關持續實施內部組織轉型。從按稅種管理轉向按職能管理,成立專門從事重要支持性工作部門,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工作模式。這種新模式以先進的分析法和大數據的使用作為支撐,與第三方機構加強協作,確立了量體裁衣式的工作方式,推動稅務機關逐步實現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負擔實現最有效的納稅遵從的工作目標。在轉型過程中,有部分OECD國家形成混合管理模式,既包含以往按稅種管理模式的要素,又有體現組織形式網絡化的特征。如美國聯邦稅務局(IRS)按納稅人類型分設 4 個業務局并實行一級多層次管理,即工資和投資收益局、大企業和國際稅收局、小企業與自營業主局、免稅組織與政府機構局。大企業和國際稅收局按行業下設分局,分局在一些地方還有派駐機構,其他 3 個業務局按功能分設納稅人教育、納稅人財務服務、稅法遵從三個部門,每個部門在不同地區又設地區辦公室、工作小組。(IRS機構設置詳見附件1)
(二)設計幫助納稅人準確申報的機制。隨著新經濟、新業態的出現,自由職業者的不斷增加,他們在納稅申報時出現漏報、誤報的可能性有所增加,這不僅給納稅人帶來風險,也增加稅務部門的負擔。OECD國家建立幫助納稅人進行準確申報的工作機制,稱為設計合規性。其本質是利用互聯網+數字化手段,幫助納稅人準確填報申報表、準確扣除涉稅項目并及時發起退稅,提高納稅申報的準確性。如荷蘭稅務機關與軟件供應商、自由職業者開展合作,開發出了自動申報利得稅的流程。自由職業者使用在線會計軟件,每筆交易都會自動錄入到會計軟件,并自動區別經營成本和個人消費,系統會按季自動生成營業稅申報表,自由職業者只要點擊一下鼠標,就完成納稅申報。
(三)滿足納稅人個性化服務需求。OECD國家認為,納稅人在與稅務管理部門打交道時所獲得的積極或消極經驗是塑造納稅遵從態度的重要因素。以納稅人為中心的設計正在成為確保服務能夠達到預計目標的關鍵因素。稅收機關在服務設計中了解納稅人偏好,增加自助服務的選擇,使用創新工具以增強對納稅人的個性化服務,并提供更多量身定制的自助服務。加拿大稅務局設立了首席服務官,其任務是指導稅務局的發展和轉型,從功能和情感層面改善納稅人的服務體驗。首席服務官下設咨詢小組、內部服務委員會等工作小組,加強與納稅人、稅務代理、稅務人員和外部專家的溝通,共同改良針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服務舉措。
三、以新技術應用為重點創新治理方法
OECD國家重視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在與外部專家和公司的合作下,深度應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行為分析等技術創新治理方法。
(一)以深度數據分析強化風險管理。隨著大數據的使用日益增多,各種分析工具和技術的使用,顯著增加了高級數據分析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許多稅務部門為了提高數據分析能力,開始聘請數據科學家、首席分析官和計算機系統分析師,以增強風險分析能力。如美國聯邦稅務局正在開發一種以數據驅動的風險評估工具,數據科學團隊使用貝葉斯分析模型來識別納稅人的申報類型,識別整個大型企業和跨國企業申報群體中潛在的高、中和低風險。
(二)以人工智能強化納稅服務。“人工智能”為稅務機關制定管理和應用數據的戰略方法開辟了新視野。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在繁重重復的業務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將人力資源釋放到其他需要挖掘智能潛力的領域。在納稅服務方面,許多國家稅務部門開始嘗試使用虛擬或數字助理來幫助答復納稅人的查詢并支持自助服務。如澳大利亞稅務機關引入了虛擬助手Alex。Alex每天24小時在官方網站上提供服務,可以與納稅人對話,理解超過84 000個問題變體并不斷自我學習。自2016年2月上線以來,Alex已受理了270萬次咨詢,首次聯系解決率達88%。
(三)以行為分析促進納稅遵從。行為分析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研究人們如何吸收、處理信息并作出反應。稅務機關通過行為分析,深入了解哪些因素能夠幫助納稅人遵紀守法,并能夠在他們違反規定時提出問題的合理解決方案。目前,行為分析應用在改良溝通方式、優化系統設計、優化稅務部門內部運營等方面,在制度設計、納稅服務、風險管理等領域作用突出。如英國海關稅務總署通過在催繳通知書上加上了“納稅人所在家鄉有九成納稅人按時納稅”這句話,成功的將準期納稅額從67.5%提升到83%。
參考文獻
[1] 馬蔡琛,趙笛.“互聯網+”背景下的稅收征管模式變革[J].財政科學, 2018(09):18-24.
[2] 劉奇超,科爾曼·茉莉,張春燕,屠琳舒 . 歐盟 數字經濟公平課稅方案的總體思路、核心理念與政策要領: 一個全景式分析框架[J]. 國際稅收,2018(10):35-43.
[3] 康紅勛.大數據時代下的稅收信用建設研究[D].中共 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7.
作者簡介:黃永平,男,1975年5月生,浙江臺州人,本科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從事稅務工作二十余年,主要從事稅收征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