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青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校企合作的地鐵技能人才建設展開論述,從而探索更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戰略。在這一過程中,校企雙方應該能夠清楚認識到,人才共建對于地鐵發展和高校辦學的重要性。通過對人才建設的研究與討論,從而能夠制定行之有效的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策略,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確保地鐵行業及各用人單位平穩有序的運營及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地鐵;人才建設;研究
地鐵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市交通壓力的降低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專業技能人才作為地鐵能夠安全高效運營的重要因素,需要各地鐵從業單位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引進。隨著全國城市軌道交通事業發展的不斷加快,軌道交通行業對于相關從業人員需求的缺口也在不斷增大,由于專業的特殊性,普通就業市場難以大量招聘合適的從業人員,這就為地鐵行業人才培養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近年來各地鐵從業單位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快速有效地實現地鐵專業人才的培養,并實現企業與高校的雙贏,從而促進地鐵行業技能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1.確立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指導思想和理念
校企合作作為符合當前國情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還可以借助企業內部資源開展技能培訓,進而達到企業要求的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目標。高校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及理念,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之前,合作院校及任課教師需要加強自身對地鐵實際運行情況的了解,以確保人才培養符合企業的預期目標,同時通過產學結合可以使學生提前對地鐵行業及日后將從事的工作崗位有相對清晰的了解和認識。校企合作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用人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解決了高職院校就業難的問題,這種雙向的互利行為進一步促進雙方合作的良性循環。穩定的就業率確保了高校的生源,優質的生源又進一步確保了人才數量及質量。近些年各大高職院校不斷增加城軌相關專業及供不應求的生源間接證明了地鐵行業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成功的,高校開設相關地鐵專業也間接的使地鐵行業的職業優勢得到宣傳和普及,從而有效提高行業人才聚集能力。地鐵行業作為高技術、高投入和高風險的三高行業,對于人才的培養有著較高的要求,校企雙方對專業的高標準高要求又一定程度上為地鐵建設及運營積累了人才優勢,甚至有效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
2.構建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除了對于辦學理念的明確和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的明確,校企雙方還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基于協議制定行之有效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養方案、錄用與退出管理、日常教學管理、混編教師管理、企業實習管理等制度。另外,校企雙方可以成立理事會進行重大事項的決策,同時成立管理機構,負責日常事務管理,減少溝通成本及合作障礙,從而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作為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和教學主體,高校有必要成立專職管理機構,對人才培養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管理。另外,從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角度,校企雙方應該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教學機制,共同培養符合地鐵用人單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成立混編教學團隊,共同開展教研工作。同時在搭建共同教學的平臺中可以起到人才培訓的示范性作用,有效促進地鐵行業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
3.構建校企合作的溝通融合機制
同時,高校和地鐵用人單位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系統、完善的溝通融合機制,確保高校和企業能夠共同參與到地鐵人才培養之中,從而達到預期的培養效果。實際上,構建校企合作的溝通融合機制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業在人才培養中需要明確崗位工作內容及任職資格,實現專業和職業的雙向匹配,另外,企業還應當加強相關職業與學校專業的對接,從而實現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目標。另一方面,學校應當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實踐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夠與實際工作內容相印證,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實際操作水平。
4.總結
通過對基于校企合作下開展的地鐵人才培養進行討論和研究,一方面促使校企雙方能夠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校企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方式,作為比較常用且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和學校的優勢,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操技能水平,進而實現行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校企合作作為一種新興的人才培養方式,相關制度還不夠完善,這就要求校企雙方能夠積極學習其它行業的先進工作經驗,從而制訂合理的人才培養制度,以確保地鐵行業的穩定發展。此外,地鐵用人單位還應當注重對于人才質量評價制度的建立,只有這樣企業才可以將人才安置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進而提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效率。
參考文獻
[1] 郭堯.從"訂單班"到"地鐵學院" ——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9,(5):41.
[2] 杜彩霞.校企合作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以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運用與檢修專業為例[J].科學咨詢,2019,(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