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弦 孫賓 任毅
摘 要:本文將以"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雙重戰略為背景,以金融投融資發展為主線,系統的研究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投融資的發展現狀與困境,探索與驗證粵港澳大灣區在PPP模式下利用科技創新促使金融投融資發展的模式與路徑,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廣東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提供灣區發展路徑參考以及實際依據。
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投融資政策制定邏輯與實施路徑
國際三大灣區包括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是世界灣區成功的先例。在深度研究三大灣區優勢的基礎上,將相關經驗運用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并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本身所具有的優勢差異,打造出一條屬于粵港澳大灣的金融投融資政策的道路。
(1)粵港澳三地金融政策歷史對比研究。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改革開放逐漸展現出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貿易投資更便利、特色金融方興未艾、民生金融服務更優質的四大亮點。
在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此政策的頒布,有利于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2)世界三大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金融環境差異研究。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新生"的灣區,在基礎金融環境方面與三大灣區仍有不小的差異,三大灣區在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各種產業間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格局和多樣化、綜合性、產業鏈齊全的城市群體系的前提下,帶動當地乃至整個國家的金融發展。與之不同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個國家、兩種體制、三個關稅、四個核心城市、三套監管體系和多個監管主體"地特征,在金融市場中如何發揮多種體制的優勢將給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機遇和挑戰。
(3)對比世界三大灣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投融資政策框架合理性研究。宏觀掌控粵港澳大灣區所頒布的金融政策的力度和步伐,形成政策合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的框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進一步完善對系統性重要性的金融機構監管,豐富政策工具箱,加強對金融市場實時監測,阻斷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染。
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建設背景下人才要素流通與高校產學研基地的創立模式研究
(1)粵港澳大灣區組織架構與人才政策"雙統籌"模式下經濟發展現狀研究。從世界范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長潛力處于領先狀態。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5所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學,多于其他灣區。另外,灣區還擁有著開放、創新與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速人才儲備的過程中。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打造全球創新發展高地的戰略定位的關鍵因素是人才,人才要素與產業、資本、技術等要素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因此,人才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是粵港澳地區金融產業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廣東自貿區建設的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政府正就創新合作機制,共同建設國家創新發展,灣區人才高地構建為重點,進行積極的擴展和投入。
(2)基于大灣區各市人才基礎下不同地區對人才培養、引進、利用等制度規劃構架。各地區在人力需求和人才制度之間尋找平衡點,培訓一批高素質、高學識、高創新等學校的骨干和緊缺學科教師,建立科普人文教育基地,建立本土化人才教育階層及其再培養供應機制,提高灣區內部整體的文化教育素質,提升各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與發展模式
全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將隨著金融科技而創造形成。由于傳統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尚窄,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超前發展,可通過研究金融科技創新對金融產業的發展影響,借助政府與社會資本投向,把握金融科技發展方向,擴大金融科技技術賦能范圍,發展更多新型金融業態,提升金融產業的內外部驅動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加金融融合發展"多向性"。
(1)政府與社會資本投向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方向的影響研究
運用PPP模式,依靠國家宏觀政策定調的經濟發展方向,加強對金融投資方向的把握,開展多層次金融發展研討,發散對金融科技創新的研究趨勢,使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務于金融。
(2)ABCD(AI、Block Chain、Cloud Computing、Big Data)技術賦能對提高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興技術將逐漸成為金融行業的"發動引擎",根據區塊鏈去中心化、信息透明共享的特點,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強化風控,助力大灣區民生金融和普惠金融發展,同時可運用"智能邊界"技術,建立基于征信大數據基礎上的可信賴貿易主體和可信賴旅行者計劃,大幅提升跨境人流物流通關的便利性,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
(3)金融科技創新對傳統與新型金融業態的雙向研究。在科技創新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金融行業顯示出旺盛的活力,如再保險、互聯網金融、融資租賃等新金融形態層出不窮,要素交易平臺、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網絡借貸等企業數量與日俱增,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金融迅猛發展。
四、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與金融投融資的發展機制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內各中小企業充滿活力,經濟狀況不斷處于上升勢態,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才會充滿活力。研究中小企業經濟資產狀況,積極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投融資發展機制,構建灣區統一金融市場,提升金融業發展驅動力
(1)中小實體企業投融資資產管理聯動合作機制研究。通過PPP模式,增加引入灣區三地保險資金、財政資金,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金",支持灣區中長期項目建設,鼓勵設立更多人民幣投貸基金,拓寬大灣區區內投融資資金來源和渠道,更加便利粵港澳金融機構在大灣區開展業務,更加便利粵港澳居民在大灣區生活、工作和投資。
(2)依據頂層設計謀劃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投融資發展模式研究。促使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簽訂雙邊或多邊協定,進一步細化和拓展CEPA投資協議,同時建立大灣區金融多邊合作機制和機構,建立對話和爭議解決體系模式,穩固三地利益紐帶,提高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投融資質量。
(3)粵港澳大灣區統一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框架。建立金融監管聯合協調機構,聯合開展跨境沙盒監管試點,開展廣泛的監管對話與合作,推動綠色金融標準、第三方支付標準、保險償付疾病認定和檢測標準的互認,推動建設單一金融市場,建立城市合作示范區,提高灣區金融和諧發展。
五、結論
粵港澳大灣區是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后的世界又一大灣區,經濟發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關政策不斷落地,金融開放步伐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背景進行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在運用PPP模式的基礎上,推進灣區內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共同成長和合作,實現城市金融功能錯位互補,建立灣區金融樞紐,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從而推動實體經濟逐步增長。
參考文獻
[1] 陳超.漸進式改革中的金融約束分析[J]. 經濟科學,2002,(2):5- 14.
[2] 陳元.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 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J].管理世界.2004(07)
[3] 王敘果.金融約束:經常項目失衡分析的新思路[J].財貿經濟,2006,(9):86- 89.
作者簡介:李子弦(1997-),性別:女,民族:漢族 ?江西省九江市人,所在學校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碩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國際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