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與其他省份之間具有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法治精神的缺失,本文論述了黑龍江省法治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計劃經濟的影響和受傳統農業和工業的影響。培育法治精神是黑龍江振興的必要措施。本文認為培育法治精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通過各式各樣的普法活動和法律援助,推動龍江法治文化建設。其次,全民守法,推動龍江法治社會建設。
關鍵詞:法治;法治精神;龍江振興
黑龍江地區發展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就是發展環境不佳。正像一些學者所指出的,“發展環境不佳是影響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要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法治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法治對于黑龍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黑龍江,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法治精神的缺失,阻礙了營商環境的優化,制約了黑龍江省經濟的轉型發展。因此黑龍江省要重視培育法治精神,不能光說不做,不能紙上談兵。本文擬對黑龍江省法治精神缺失的原因,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分析。
一、法治精神缺乏原因
(一)計劃經濟的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說,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有五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能源流。在整個市場要素當中,人流、
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能源流這五個要素非常關鍵。當這五個要素快速流動的時候,就說明這個地區的市場經濟非常活躍。黑龍江省這五個要素流動緩慢的原因在于黑龍江省加入計劃經濟較早,退出計劃經濟較晚。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都由政府決定,而其中大部分的資源是由政府擁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在計劃經濟的影響下黑龍江適應了計劃經濟運行模式,人由國家分配,項目國家給,資金國家投,能源國家調,產品賣給誰,生產什么,從不操心。隨著計劃經濟的退出,市場經濟的登場,由國家配置社會資源轉變為市場配置資源,黑龍江一下子由一個家長牽著手走路的孩子變成自己走路的孩子,不摔跤是不可能的。黑龍江受計劃經濟影響最大的就是意識層面,思想上留下了計劃經濟深刻的烙印。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重人情輕規則,重關系輕能力,直接消減了規則意識、競爭意識等法治精神。
(二)受傳統農業和工業的影響。在古代,黑龍江就是流放地、蠻荒之地,直到在清后期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史稱“闖關東”。去關東的人民是面對華北平原自然災害多發,糧食無法滿足需求時迫不得已的選擇,他們的目的不是交流、貿易,而是生存。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工業基礎較好以及毗鄰蘇聯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國家選擇在此建設重點工業基地,將東北從農業社會進一步改造成工業社會。黑龍江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的影響下,對外交流信息閉塞,冬季漫長而寒冷,使得人們具有保守,封閉,鄉土觀念重,愛湊熱鬧的性格特點。在這種獨特的環境中形成了特有的“東北文化”,“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成了東北地區的真實寫照。在《鄉村愛情》系列影視劇中,村民發生了爭執,有時是動用武力,有時是找人勸架,認為對薄公堂是一種不要面子的行為,認為“家丑不能外揚”,在這種思想下,不利于法治的培育和發展。
二、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法治精神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鑰匙。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闡述了“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他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要在營商環境建設中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堅強制度保障。營商環境的核心與根本是法治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需要有良好的法治手段、制度規則來保證。營商環境如水,水活則魚大。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釋放市場活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是龍江振興的重要舉措,而優化營商環境離不開法治。良好的法治對營商環境的優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重點強調的就是法治當中的公平作用。
(二)培育法治精神是防止人才流失的“良藥。2019年《中共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關于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指出黑龍江省人才工作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含金量、實施力度與一些省區差距較大,成效不明顯。2015–2017年,省屬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流出2611人,其中高級職稱的占66.5%,高層次人才流失比重較大;技能型人才流出6.75萬人。2017年大專以上畢業生留省就業率僅為67.1%。但另一方面,外流人口卻呈現出年輕人、高學歷者占比增加等趨勢。除了人才流失,黑龍江省還有青壯年人口比例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黑龍江省面臨的問題。黑龍江省人才流失嚴重,主要在于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需要打造法治化投資營商環境,使更多的市場主體活躍起來,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防止人才外流。
三、培育法治精神的途徑
(一)通過各式各樣的普法活動和法律援助,推動龍江法治文化建設。法治的建設,除了相關國家機關、職能部門要擔起責任之外,更少不了民眾對法治的認同。“法治社會是一個觀念的共同體,它依賴于某些共同觀念的維系和滋養”。[1]建設法治龍江,就是要培養大量有法治意識的公民。培養有法治意識的公民包括學法、懂法、用法和守法四個方面,其中學法是前提,要重視對法治的宣傳。重要的是要培養人們遇事找法的思維。法治文化的養成,不僅需要思想啟蒙,還需要實踐的滋養。法律援助就是一個重要的法治文化建設的陣地,通過法律援助來使民眾對法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引導人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二)全民守法,推動龍江法治社會建設。倡導全民守法,有利于建設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的建設又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盧梭曾說過,“統統法令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記在國民的心田。”全民守法的原因不應是懼怕法律的制裁,不能表現為被動的恐懼,守法應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尊重和遵守。全民守法,對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矛盾利益的交織。黨員干部要帶頭守法,為社會公眾嚴格依法辦事起到表率作用;也要善于運用法律知識和技能釋疑解惑,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善于運用法律機制理順社會關系。只有全民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才能讓市場要素充分發揮自身的活力,讓市場規律對社會資源起到基礎性配置作用,才能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注 釋
[1] 鄭成良.論法治理念與法律思維[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參考文獻
[1] 李林.全面依法治國 建設法治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2] 錢弘道.法治精神形成六論[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
[3] 魏建國.東北振興的法治文化建設[J].社會科學戰線,2017
作者簡介:黃旭(1995—),女,漢族,黑龍江省鶴崗市人,法學理論研究生,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