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


摘 要:當今時代,能源是穩定國家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研究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能源-經濟-環境”三者矛盾日益尖銳,煤炭產能過剩、環境惡化等問題層出不窮,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已經迫在眉睫。本文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時代背景,利用數據包絡方法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對我國各省域地區的綠色能源效率進行綜合評價和分解,研究其整體演變趨勢以及地理空間上的空間集聚特征,并根據供給側清潔化發展要求,為能源供給質量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制定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能源效率;綜合效率;空間集聚
能源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物質基礎,在人類文明傳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經過兩個多世紀發展變革,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體系弊端日益凸顯,化石能源總量驟減、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矛盾日漸突出,推進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現代能源體系的轉型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和亟待解決的焦點問題。因此本文基于綠色發展理念,測度我國省域的綠色能源效率發展水平,探究我國省域能源效率的空間集聚特征,并為緩解我國緊張的能源供需關系,減輕生態系統壓力提出相關建議。
1. 能源效率指標體系的構建及研究方法選擇
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展要求表明,能源供給的清潔化發展是我國當前以及未來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以提高供給側質量為目標研究能源效率問題,有利于推動“清潔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構建,因此本文基于能源效率的內涵以及綠色清潔化發展要求,考慮非期望產出對能源效率測度的影響作用,本文從能源資源、人力資源以及資本資源投入角度和期望產出以及非期望產出角度構建指標體系。
傳統徑向DEA模型容易造成投入要素的“擁擠”或者“松弛”問題,且在測度結果中經常會出現多個決策單元被評價為“DEA有效”,此時決策單元的效率值均為1,因此這些有效決策單元的效率高低無法進一步區分。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選擇超效率SBM模型進行能源效率的測度。除此之外,本文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數來檢驗我國29個省域地區的能源效率在整個時空系統中的平均集聚程度,當Morans I指數越靠近于1說明空間正相關性越明顯,即各省域地區間能源效率的空間依賴性越大;當Morans I指數越靠近于-1說明空間負相關性越大,即各省域地區間能源效率的空間差異越大;當Morans I指數等于0時表示空間不存在空間相關性,呈隨機性分布。
2. 綠色能源效率測度結果
本文基于上述構建的能源效率指標體系,通過超效率SBM模型測度出我國各省域地區的能源效率,根據結果對我國各地區的能源效率進行對比分析,能源效率測度過程如下所示:
表1對2015-2017年間各省域地區的能源綜合利用情況進行了展示。從整體來看,天津、上海、江蘇、廣東4個省份能源整體利用情況要優于其他省份。但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各個省份在能源轉型發展中仍然存在較大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除此之外,在天津、上海、江蘇以及廣東等能源效率較高的地區,對應分解得到的純技術效率也相對較高,但是大部分省域地區的規模效率小于1,說明各個省份在生產規模上未實現最優狀態,各地區需要根據規模遞減或者規模遞增規律調整投入產出比例,使地區規模效率達到最優狀態。
3. 綠色能源效率全局Morans I指數分析
本文將29個省域地區在全域空間上的相關性進行量化,分析所有省域地區與周邊鄰接省域地區之間能源效率空間差異的平均程度。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29個省域地區空間相關性的變化情況,各省域地區能源效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數均在0.3以上,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相關性檢驗,說明各省域地區能源利用效率之間存在顯著正向空間相關關系。
4. 能源效率局部Moran散點圖分析
利用Moran散點圖對我國29個省域地區能源效率空間分布情況進行描述,從圖1中主要年份散點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域地區位于第三象限,即大部分省域地區之間呈現“低-低”集聚趨勢,其次有一小部分省域地區位于第一象限,即這部分省域地區之間呈現“高-高”集聚趨勢,僅有個別省域地區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從整體上可以發現省域地區能源效率呈空間集聚狀態發展。
通過對Moran散點圖中的信息進行整理發現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始終穩定在第一象限,這5個省份均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共同構成我國高水平能源效率的集聚區域;內蒙古、陜西、寧夏、云南、甘肅、四川、青海、新疆、貴州省域地區能源效率一直處于“低-低”區域,構成我國低水平能源效率的集聚區域,說明該地區與周邊地區能源效率提升改進情況均不容樂觀,同時反映我國中西部地區能源轉型發展亟待優化調整。
5. 結論與建議
通過超效率SBM模型的測度發現,各省域地區之間能源效率的差距比較大,并且能源效率高值區和低值區均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各地區應該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實現能源效率的整體提升。除此之外我國省域能源效率存在顯著正向空間相關關系,且大部分省份呈現“低-低”、“高-高”集聚趨勢,僅有個別省份呈現“低-高”、“高-低”集聚趨勢。
能源清潔化發展必須通過推動高效率、高質量的能源供給來保障,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實施:一是加大違規項目清理力度,嚴控產能增量,積極引導過剩產能走出去;二是積極構建多能源互補的低碳能源體系,加快優質產能釋放;三是立足國際能源安全發展形勢,大力推進煤炭資源的清潔化利用,著力發展非煤能源,構建多輪驅動的能源消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