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
摘 要: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逐年加劇,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烏魯木齊市地處我國的西北邊陲,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統計資料顯示,早在1999年烏魯木齊市就已經開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對于烏魯木齊這樣一個人均收入水平排名全國低列,服務業發展市場尚不成熟的地區來講,不僅不利于經濟層面發展水平的提升,也加劇了家庭、社會和政府的養老負擔。
關鍵詞:養老服務;改革研究;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市在1999年就開始邁入了人口老齡化城市,2005-2015年烏魯木齊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平均增速2.79%。要想打造國際化大都市以及中國面向中亞地區的窗口,就必須解決好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明確政府職責,提高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水平
目前,以政府為供給主體的公共養老機制,決定了政府具有很大的優勢和條件,擔當社區養老服務的管理者和供給主體。政府具有整合社會資源、制定公共政策及監督政策運行的權利和地位,要求政府在社區養老供給中應該起到監督者、引導者、監督者、扶持者、協調者的作用。因此,政府要積極推動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創新、鼓勵公共服務多元化發展,制定一系列政府補助措施,引導社區、組織、市場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到社區養老的供給中,打造多元化的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模式。
(一) 放低市場準入,鼓勵多方參與
首先需要放低市場的準入限制,鼓勵中小養老機構面向市場開放,更多企業參與社區養老供給中。通過市場的自動調節作用,幫助更多企業參與到養老供給服務中來,激發養老服務的市場活力。加強對社會參與主體培訓支持的力度,確保各項支持政策落到實處,在資金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及時放開對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的管理控制,幫助他們步入正常的運行軌道,監督他們的內部運營情況,發揮企業對社會公眾負責的作用,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二) 引導社區參與養老服務供給工作
在我國政府的基本角色就是服務社區人民的生活,社區內所有與社區供給管理和服務相關的活動都離不開政府的規劃指導。落實社區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是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兩大內容。因此,必須做好政府指導統領設計工作,鼓勵社區積極參與。養老服務的社區化供給管理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發展、緩慢進步的過程,在現階段必須接受較長時間范圍內多種服務形成并存的思想準備。確保政策執行的連續、不中斷和長期穩定性,努力加快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全面化、公平性。
(三)加強責任監管,實現高水平的社區養老供給
完善的職責監管體系是確保公共服務供給公正性、社會性、全面性的基本前提。一是,政府加強對其他參與主體的許可證和資格審查工作,切實保證養老供給服務正常運行;做到權利下放但職責不減,加大服務人員和企業不合法運行的處罰力度和社會公開度,建立完善的企業退出機制,最大化保障基層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害。二是完善其他參與方的監督職責,政府要做好互動溝通工作;重視基層反饋渠道的作用,嚴格審查群眾反饋信息的落實情況,制定養老服務質量審查標準,監管服務供給價格,做好調研研究。
(四)給予財政支持,確保專款專用
政府應該根據財政收支情況,保證養老資金投入的合理性。一方面要做好必備基礎設施前期資金投入及城市公共設施投資安置工作,根據社區調查結果確定資金投入的調用分配;另一方面,通過減免稅收、給與財政補貼等多種優惠政策,吸引倡導社區力量參與社區養老,對企業等非營利組織給與變相的補貼,降低他們的參與成本,盡可能補償他們提供養老服務產生的外部性損失。
二、 搭建企業合作平臺,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近年來,不少企業都嘗試進軍養老服務行業,但很多企業要么資歷不夠,要么缺乏資金投入,部分企業缺乏專業指導,提供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都差強人意。但主要原因仍是企業的隊伍建設不夠專業化,服務供給者的資質及經驗不足。無論管理者還是具體職位的負責人員,其人員數量和質量都直接影響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按照北京、上海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1:18的平均比例來看,烏魯木齊市專業化養老服務人員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對于提供社區養老的企業有必要規定各類服務人員持證上崗,企業每年要留出一定比例的人員培訓資金,專門用于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培訓。搭建社會企業的養老服務參與平臺,給與企業更多參與到公共服務供給中的機會;同時各企業內部要實現信息共享、法律業務咨詢、加強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等。
三、 發展社會力量,提高社區養老服務的持續供給能力
(一) 注重社會養老供給,發展社區志愿養老服務
建立現代化社區養老供給機制,鼓勵志愿者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烏魯木齊市養老服務人員供給嚴重不足的現狀。非營利組織、社區及志愿者參與社區養老,可以提高養老服務供給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注重社會養老服務的供給,緩解資金投入不足問題,降低養老服務供給的運營成本。
(二)成立社區服務監督機構,優化服務質量
社區服務質量的提高在多中心社區養老供給中扮演者最基礎作用,是保證各參與主體發揮各自角色的關鍵環節。所以,只有成立社區服務監管機構,才可能達到優化社區養老供給服務質量的目的,確保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一是,嚴格審查社會參與主體的問題過失,追究各參與者的失職、失德問題;二是,簡化社區組織框架,通過加大監督實現社區服務去行政化,發揮社區的作用。公布不同社區老年人服務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逐步建立社區評比模式,真正發揮社區在老年人精神撫慰,生活照料等方面的作用。
(三) 擴大志愿者宣傳活動,實現志愿者社區養老供需平衡
2005年以來,烏魯木齊市的社區志愿者隊伍開始壯大,但志愿者數量占老年人口數量的比例不足3%,急需帶動社區潛在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一是,增加社區養老志愿者的宣傳活動,激勵更多人參與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二是,加大對長期非自愿失業人員的鼓動和宣傳,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通過給與一定的補助幫助他們恢復對生活的信心;三是,借助信息網絡平臺,建立志愿者與社區老人情況的養老服務信息庫,根據不同層級志愿者的個人能力、服務內容、服務資質,對社區老人逐步開放,方便老年人的咨詢,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人員;四是,志愿者可以根據資料庫中老人的詳細情況及自身能力,確定自己的服務對象;五是,社區管理人員還可以針對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對志愿者進行專項培訓,通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信息化對接,降低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失衡的可能性,實現志愿者社區養老供給與需求間的相互平衡。
(四) 利用“互聯網+”,構建智慧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體系
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智慧型社區養老運行環境。借助線上與線下終端設備的互聯互通,充分運用現有的和正在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專門化上門送藥、法律咨詢和定期體檢等多種服務,建立立體化、全方位、高效率的新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