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抗戰時期,西北地區在社會輿論、政府開發西北和抗戰建國宣傳政策的倡導之下,引起了社會關注,《新西北》月刊也應運而生。以關注民生、歷史、文化為主要核心,內容涉及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教育、軍事、建設開發意見、國內外時政和宣傳抗戰等。以往的研究中,對《新西北》月刊刊載內容進行整體梳理的研究成果卻不多,前人對其的研究多止步于戲劇、文學等單方面。本人集中對《新西北》月刊1939—1940年期間所刊載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梳理,以期對民國時期西北地區的相關資料整理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西北》月刊;期刊研究;史料價值
一、創刊背景
1.自近代以來邊疆危機的進一步深化。自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西方勢力對中國邊疆領土的步步蠶食,使得邊疆形式日益危急。他們在中國邊疆地區對民族獨立和宗教自治勢力別有用心的支持,更使得邊疆危機重重。且自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面對步步緊逼的侵華日軍,社會輿論在憤慨東北國土淪陷的同時,也不免對同樣身為邊疆的“西南”、“西北”地區有所擔心。
2.國民政府對西北地區的諸多考慮。在東北地區淪陷,華北、華中、華南、華東大部地區處于戰火的情況下,將西南、西北地區作為戰爭大后方,一度是被國民政府所認可并為之付出實踐的策略。但在隨后的局勢變化中,西南交通線的不穩定性在之后的戰爭局勢大為上升,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在之后對中國的限制幾乎令西南交通線就此中斷。前線軍需的運輸、國際援助的物資、于各國聯絡的通暢在這一時間都仰仗于西北國家交通線的存在,極大的提高了這一時期內西北地區的戰略價值。
于國際立場來看,西北地區正符合長期、穩定的戰略大后方要求;而從國民政府的國內立場來看,西北地區也正符合其“安內”的政策要求。借西北開發之名,國民政府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也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3.《新西北》的創刊與出版發行。《新西北》是由新西北社編輯并發行的刊物,刊載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社對西北問題的態度及看法。
1939年1月10日,新西北社在甘肅蘭州市曹家鄉四十六號創立,由國民印刷局進行印刷發行《新西北》期刊。該刊為月刊,截止至1945年9月,共發行了七卷十二期內容,在發行至第八卷時停刊。其中,其發行的《西北經濟政治建設專號》為第一卷五至六期合刊;《西北文化專號》和《西北民歌專號》則分別是第二卷一至二期;及第三卷五至六期合刊而成。在發行之初設國內普裝本單本零售價為兩角,精裝本為三角。
在其發刊詞中有載:“在發展西北文化,指導民眾思想,研究西北社會政治民情,編擬刊物、叢書、計劃、方案,期以貢獻于政府抗戰建設事業”。分析這份發刊詞,可以大致看出新西北社的創辦宗旨與發展方向,而其首要任務即為創辦《新西北》月刊。其征稿簡約則言明歡迎各類時事評論、考察報告、開發建言、旅行游記、學術專著的來稿,征稿范圍極為寬廣。也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新西北》月刊的載文內容十分豐富,而其中對西北地區的抗戰宣傳更是體現了其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新西北》月刊內容特點評介
(一)重視文化自信的抗戰宣傳。1939年,《新西北》月刊創刊之際正值抗戰最為艱難的時間。國內戰局上,與侵華日軍囂張氣焰相對應的是國民政府在軍事正面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國際局勢上,歐洲國家間日漸緊張的氣氛使得它們對中國的抗日援助態度有所變化。政府內的部分高官要員在此時還受到了日方“誘降”政策的影響,在思想上有了動搖。面對這些消極因素,抗戰宣傳的重要作用在此時便被突顯了出來。在此時期創刊的《新西北》月刊,其投稿者受到國內輿論環境的影響,在其投稿內容中自然也將抗戰宣傳作為了重要內容之一來加以描述。
在《新西北》的載文中,對抗戰的宣傳多從文化部分出發,十分注重國民文化自信的建立。在其上刊載的《中國文化對目前大難之適應》、《再從文化觀點看此次抗戰之意義》等文都是將中華文化整體作為論述對象,將中國文化作為研究和抗戰宣傳的切入口,在在鼓勵文化自信的同時宣揚民族自信。《評陳獨秀的孔子與中國》、《中西哲學關于道德基礎論的演變》、《中西哲學問題的分野》等文則主要是從作者們所研究、擅長領域的出發,以更加專業的學術視角來向國民傳達中華文化自身的優秀與特殊性。
同時,以傳統文化形式所出現的對現有時事進行描述的投稿在《新西北》月刊也常有出現。其中如《悼飛將軍劉粹剛殉職并州》、《詠淪陷區域逃出入伍者》、《抗戰長歌》、《從軍歌》等上口的新體詩出現也與當時全國各地的宣傳形式大體相一致。
且西北地區本身的地理、歷史因素使其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本身的文化建設基礎與內地必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新西北社雖處西北,《新西北》月刊卻并非是與外界溝通不便的期刊,蘭州的交通地位令其在內地也有自己的作者和讀者群體,而諸如周輔成、唐君毅等內地學者的來稿也對此有所證明。因此,其在宣傳形式與內容上多少與內地有所聯系,同時間夾有對西北地區情況的介紹。兩相溝通之下,使得《新西北》月刊在溝通西北與內地的抗戰信息交流上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宣傳上對戲劇這一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視。《新西北》月刊所發行的時期,正是我國戲劇功用膨脹和戲劇期刊繁榮的時期。“戲劇的功利色彩被逐步極端化。受時代潮流、群眾要求,尤其是戲劇運動的影響,戲劇期刊也逐步染上了這種時代色彩,甚至說是它的主色亦不為過”。國民對戲劇的關注逐漸從休閑娛樂的藝術欣賞,轉移到對其為現實服務的實際功用上來。
這種對其宣傳功用的重視在《新西北》月刊中也有所體現。其中有關戲劇的部分,可以看做是其抗戰宣傳策略的延伸。而戰時的宣傳要求這些工作要有極高的群眾性。這就使得令戲劇這一更貼近下層國民的藝術形式被眾多學者、宣傳人員所推崇。同時,在抗戰戲劇的功用日益被突顯的同期,各地的演劇團也在全國十分活躍,側面推動了對劇本數量的要求,“劇本荒”情況在全國蔓延。《新西北》月刊中對劇本的連載,也正符合這一時期全國對劇本的需求。在《新西北》月刊投稿的三部作品中,《醒來吧!農人!》、《女兵馬蘭》和《朱仙鎮》。前兩者都是從抗日戰爭的現實時代背景出發,是以號召、鼓舞民眾奮起抗爭為主題的時代劇,后者雖是以史實為基礎的歷史劇,但在創造過程中也是以塑造民族英雄為主題。由此進一步突顯了《新西北》月刊對戲劇、劇本的關注,其出發點都離不開對宣傳工作的重視。
總體來說,《新西北》月刊的生活化程度無疑更高。正是這種宣傳的特色,使得《新西北》的宣傳要更加符合當時實際生活的要求。
結 語
《新西北》月刊中,不僅有對西北地區情況的介紹,還有對西北地區抗戰宣傳活動所作出的呼應。這使得《新西北》月刊不僅僅單純是當時學者對西北問題研究的成果展示或是民眾了解西北地區的一個窗口,它同時也成為了內地與西北地區交流抗戰信息的平臺。其關注點的獨特和生活化氣息的濃厚也令《新西北》月刊仍保有一定的獨特性。同時,《新西北》月刊中所體現的對西北地區的認知、態度無疑是跟隨當時社會主流輿論傾向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它與內地期刊、學術界的相互交流、溝通。其成績也不能與當時的《開發西北》、《邊政公論》等影響力較大的期刊相比,但在它載文中對西北地區情況的普及、對西北本地抗戰的宣傳工作的呼應等內容在當時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新西北社:《新西北》,1939年
[2] 耿祥偉:《晚晴民國戲劇期刊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作者簡介:吳昱捷(1996年1月),女,河南鄭州市,碩士,無,中國近現代史。新疆大學歷史學專業3年紀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