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芹
摘 要:中央扶貧工作會議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關心和幫助困難職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各項工作的要求。近年來,恩施公司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戰略思想和國務院扶貧辦提出的扶貧工作“四精準”要求,困難幫扶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公司困難職工逐年減少,自2013至2020年,公司困難職工累計147人,已脫困140人,目前困難職工基層級7人,其中含湖北省級1人、長源級2人、集團級0人。
關鍵詞:基層企業;恩施;困難職工;幫扶工作
一、恩施公司困難職工的基本情況
恩施公司地處鄂西南,目前管理電站44座,裝機115臺63.59萬千瓦,職工總人數1852人(含退休職工)。公司成立于2010年底,通過2012年恩施州農電體制改革發電資產包并購項目,困難職工84人。多年來,恩施公司存在困難職工人數多、范圍廣、原因復雜、幫扶難度大的問題。在困難職工家庭中,因職工或直系家屬大病致困的占50%以上;其余因家庭人口多、老弱病殘、子女上學或職工個人、直系親屬患一般慢性疾病致困。多數困難職工學歷和技術水平偏低,實現家庭脫困的能力有限。
二、公司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對策
(一)領導重視,構建“黨委領導、上級支持、職工參與、工會運作”的大幫扶格局。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做好基層企業幫扶工作必須做到:一是領導重視,確保“三到位”(組織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1]。恩施公司自成立以來,從維護社會和企業穩定發展的大局角度,公司黨委堅持把關心幫助困難職工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從人、財、物不斷加大投入;二是工會負責。充分發揮各級工會組織職能作用,當好困難職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扶人,認真做好調研核查工作;三是全員參與。加大宣傳力度,舉全員之力籌集資金,關心、幫助困難職工,激發起困難職工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2]。
(二)規范管理,完善困難幫扶長效工作機制。作為基層企業,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保障體系,形成幫扶救助的長效機制是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為了確保幫扶工作針對性和成效性,切實幫助困難職工解決在生活、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首先必須從制度上規范管理。近年來,從集團、長源、省總工會逐步加大幫扶力度,制定出臺了《集團公司困難職工重大疾病、子女大學助學管理辦法》、湖北省總工會《湖北省工會困難職工檔案管理實施細則》和救助辦法、長源公司困難職工幫扶管理辦法等,對困難職工從生活、子女上學、患病等各個方面進行幫扶。2013年,恩施公司工會成立了愛心基金會,制定了《愛心基金管理辦法》,按照“行政撥款、工會資助、職工捐款”的原則,籌集資金用于困難職工大病幫扶,增強幫扶工作的“輸血功能”。2015年,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國電恩施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困難職工幫扶管理辦法》,對困難職工分類標準和困難職工家庭成員、收支進行了明確界定,增加困難職工月度生活救助、金秋助學和意外受災幫扶,兩個管理辦法經4次修訂,使公司困難職工評審工作更精準、更規范。自2013年以來,公司發放各類幫扶款累計288.60萬元,愛心基金捐款累計89.81萬元。
(三)精準扶貧,實施分層分類幫扶。一是精準確定困難職工。鑒于困難職工致困原因和困難程度不同,基層企業應采取有效措施對困難職工進行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和精確管理。精準確定困難職工的關鍵在于精準核定困難職工家庭成員和收支,必須明確規定困難職工分類標準、家庭成員的界定及收入、開支的計算[3]。近年來,恩施公司不斷完善相關管理辦法,規范困難職工評審依據、評審辦法和幫扶措施,比如對于困難職工家庭成員中收入不穩定或身體健康不積極就業的,其收入參照當地最低工資收入核定;對于家庭成員在外讀書的在校學生,其生活費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執行。
恩施公司以恩施州最低生活保障為參考依據,結合全國和省總工會關于困難職工建檔標準,將困難職工分為三類:一類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含)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50%的職工;二類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50%、低于(含)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職工;三類為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低于(含)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0%的職工。一、二類困難職工符合全國級困難職工建檔條件,三類困難職工符合省級困難職工建檔條件。
二是精準確定幫扶措施。基層企業應結合實際,針對困難職工情況分層分類幫扶。恩施公司困難職工幫扶渠道為:湖北省總工會金秋助學和生活救助幫扶、集團公司金秋助學和大病幫扶、長源公司一定期限補助和一次性補助以及恩施公司生活救助、金秋助學和大病幫扶。公司生活救助幫扶則按照困難職工類別分別發放300元/月、500元/月、800元/月的幫扶款。
(四)堅持以人為本,幫助困難職工脫困。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基層企業在關心、幫扶困難職工的同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幫扶困難職工積極主動、轉變觀念,改變困難現狀。實踐證明,“輸血式”的幫扶只能解決暫時困難,而采取“造血式”幫扶則能解決長期性的困難。為此,基層企業應該把幫扶困難職工家庭成員就業,作為幫扶工作的重點。一是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困難職工家庭收入。恩施公司有兩名困難職工家庭人口多,無勞動力,且家住偏遠山村,自然條件極差,不通公路,田土少,山林多、巖石多,無創收條件。公司深入困難職工家庭座談、走訪,幫助一戶困難職工家庭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現生意很好,減輕了家庭負擔;公司聯系有關部門,幫助另一名困難職工妻子租賃空地,并出資購置了洗車設備,幫其開辦了簡易洗車廠。這兩名困難職工在一年內實現了脫困。二是定期開展走訪慰問。除了開展困難職工幫扶,同時開展送知識、送信息等活動,幫扶困難職工家庭成員的再就業。三是建立對口扶貧機制。及時了解困難職工思想動態,幫助他們消除各種疑慮和悲觀失望的情緒,樹立起生活的信心。為做好困難職工對口扶貧工作,恩施公司打造“1+X+1”春風行動幫扶品牌。“1+X+1”活動主要是一名黨員領導人員帶動一批黨員、職工,集中力量結對幫扶一名困難職工。
(五)實施保險幫扶,落實事前預防措施。患大病是大多數困難職工的致困重要原因。基層企業應緊緊圍繞困難職工精準脫貧工作,創新思路、想辦法,落實困難職工事前預防措施,實施保險幫扶,推動幫扶工作關口前移。恩施公司為公司患病職工理賠瑞泰重大疾病保險,近三年來,公司有10余名職工患大病獲賠,有效解決了這部分職工因病致困的問題。另外,恩施公司加大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鼓勵職工家屬自主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增加職工家屬患病治療經費報銷途徑[4]。
(六)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增加職工收入。企業是職工堅強的后盾和靠山,是職工的第二個家。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企業有發展后勁,職工的工資福利、家庭生活才有保障,企業與職工是相輔相成的命運共同體。作為基層企業,強化經營管理,實現企業增效、職工增收,也是保障職工生活的有效途徑。恩施公司近幾年來,內強管理、外拓發展,內外兼修,公司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職工工資收入逐年上漲,2018至2020年,30%困難職工通過增收實現了脫困。
總之,恩施公司工會與時俱進,從企業實際出發,多措并舉,“輸血造血”功能兩手抓,有的放矢地做好困難職工幫扶工作,讓幫扶工作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切實幫助困難職工解決實際困難,讓困難職工真正感受到了企業大家庭的關心和溫暖,實現了社會和諧、企業發展和困難職工脫貧的三方共贏。
參考文獻
[1] 汪勤.如何發揮企業工會財務在困難幫扶中的作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18):191-192.
[2] 簡潔.淺談企業工會如何做好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J].瀘天化科技,2019(04):194-195+187.
[3] 董輝.國企困難職工幫扶救助工作概念及架構解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01):94+96.
[4] 張志君.企業工會對困難職工精準幫扶的對策建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