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超,楊 坤,李玲玲,胡川江,葉國偉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2017年7月,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率先提出,在全市統籌布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加快產業活力、城市品質及服務功能建設。經過近2年的探索與實踐,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及重點園區已形成“7+7”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實現了全市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全覆蓋。農業產業功能區及重點園區承擔著農業農村多項改革、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職能,是帶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支柱力量,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構筑城市生態圈的重要一環,其規劃設計對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
全市各農業功能區及園區由于往期開發建設任務重疊,界定往往不明確,多重開發任務邊界模糊,歷史開發進程管理存在混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對其主導產業都進行了明確選定,但是對于主導產業的特色化挖掘依然不足,缺乏產業間有效融合、產城間有效互動,導致功能區及園區的主導產業特色品牌塑造能力不強,有品牌無名牌,使得功能區及園區缺乏核心競爭力,較多處于同質化發展。
功能區及園區的發展往往缺乏科學規劃,僅在內部進行規劃設計而忽略周邊發展格局,忽視區域間的特色產業資源、配套支撐條件、消費體驗市場的融合與共享;圍繞主導產業構建產業生態圈理念初步形成,但產業生產、科技、服務、勞動、公共和政府等生態圈多維網絡體系建設還需大力推進,且多維協調共建仍需高效落實。
在產城融合方面,產業功能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不足,特色鎮(街區)、林盤、綠道、產業、景觀等相對獨立,沒有形成交織成網的融合發展之勢。 產城體系與人口的匹配不均衡且缺乏發展規劃,現有人才總體利用率不高,培育提升機制不完善;引人渠道單一,缺乏吸引優勢;留人手段乏力,人才流失明顯。
一是用地供應不足,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核心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可用建設用地、農業設施用地指標緊張,遠不能滿足功能區及園區產城建設需求。二是資金保障不足,缺乏整體包裝意識,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有限;資金整合力度欠缺,財政資金投入較為分散;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政策不完善,未有效提升社會投資信心;吸引金融資本成效不佳,融資渠道較為有限。三是人才支撐乏力,人才總體供給不足,專業人才隊伍缺乏,特別是規劃設計、文創、科研等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缺乏。
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按照省市關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結合全市鄉村振興“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高效落實《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關于構建產業功能區及園區戰略部署。
深化國家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以《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引領、支撐成都市“十字策略”落實。按照系列上位規劃空間引領為格局,優化布局園區空間形態。同時,嚴格遵循生態發展管控標準,以先保護、再利用、最后優化的處理層級建設。
以區域主導產業為本底,推進農商文旅體跨界融合、一二三產深度互聯,以人為本,充分調度區域人才發展熱情,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發展推動產業經濟、生態經濟和生活經濟形成互為條件的增值鏈。按照生態筑景、引商成勢、產業聚人的具體路徑,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現代產業新城。
充分調研規劃區域資源本底,深入挖掘并利用好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文化優勢,結合成都市“十字策略”,通過區位商比較、專家打分等分析方法,確立產業功能區及園區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圍繞產業本底,創新農商文旅體要素融合,創建產業功能區及園區整體品牌,打造區隔于市場同質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延伸產業價值鏈。
積極融入全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大局,融入區域協同發展環境,充分調度區域間產業資源、配套條件和消費市場,結合周邊同類產業特色,整合領域多方資源,從生產、科技、服務、勞動、公共和政府等生態圈多維度探索,形成共建互補機制,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圈。
按照“城在園中、產在城中、產城相融”產城融合理念,實現產業功能、生活功能與生態功能的有機融合。以特色鎮為生活與服務中心,新型社區、特色產業村落和林盤聚落為生活與服務節點,通過交通干道和綠道體系串聯,構建“鎮村統籌、宜居宜業、產城一體、產村相融”的宜居宜業產業新城格局。
一是保障土地供給。結合產城發展規劃,科學測算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用地需求,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制定土地相關政策實施細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二是保障資金投入。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注入,創新金融服務;三是保障人才支撐。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城鄉體系規劃,引導人口就業,培育產業人才,優化人才服務配套。綜合規劃要素保障,實現產業功能區及園區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及重點園區的規劃設計是一個多維度的探索過程,應當從產業融合發展、城鄉協調建設、基礎配套保障、文旅綜合開發、機制創新協同等多維度進行研究。同時,規劃設計也應結合政策導向與市場發展需求,從而綜合實現產業功能區及園區的科學規劃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