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勝
(遼寧省建昌縣石佛鄉動物衛生監督所 125300)
豬水皰病又稱豬傳染性水皰病,由豬水皰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1]。由于豬水皰病的傳染速度較快,發病率高,對養豬產業的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廣大養殖戶應對豬水皰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引起足夠重視。
豬水皰病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病毒。該病毒在pH2.5~3.0 內表現穩定;對部分消毒劑和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但豬水皰病病毒對1%的氫氧化鈉溶液、碘附溶液或強酸消毒劑與去污劑的混合液具有較強的敏感性。
豬水皰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多見于春、冬兩季。該病的傳染源為患病豬、帶豬水皰病病毒的帶毒豬和隱性感染豬,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而該病的病毒不僅可通過豬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和消化黏膜進行水平傳播,而且還可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此外,在潮濕環境,特別是豬群密度大、衛生條件差、調運頻繁等情況下豬水皰病易發病,發病率在75%以上,而死亡率較低。
豬水皰病的潛伏期為2~28d,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蹄冠、蹄叉、鼻盤、口腔和舌頭上出現大量水皰?;疾∝i通常在發病后7~28d 內恢復正常[2]。
患病豬除了蹄冠、蹄叉、鼻盤和口腔等部分會出現大量水皰外,內臟與組織等也會發生病變,如彌漫性腦脊髓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此外,患病豬在接種豬水皰病病毒后1~2d 可觀察到心肌病變,表現為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的小壞死灶和壞死的肌細胞。
目前,豬水皰病診斷主要采用病原鑒定、血清學試驗和生物學診斷等試驗方法[3]。具體如下: (1) 病原鑒定: 豬源細胞培養分離病毒等;(2) 血清學試驗: 中和試驗、ELISA 試驗等;(3) 生物學診斷: 將患病豬的水泡液、水泡皮、抗凝全血樣品或糞便等樣品分別接種1~2 日齡和7~9 日齡實驗小鼠,當1~2 日齡實驗小鼠死亡,而7~9 日齡實驗小鼠無明顯癥狀時可判斷患病豬患有豬水皰病。此外,養殖戶在進行豬水皰病診斷時,應注意本病與口蹄疫和水泡性口炎的區別。
豬水皰病可通過加強豬飼養管理工作來進行預防。具體如下: (1) 養殖戶應堅持“自繁自養” 的原則,避免或減少外部引種,以防豬水皰病的外部引入;(2) 養殖戶應每天及時清掃豬生產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和廢棄物;(3) 豬生產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尿液等排泄物應采取無害化處理的方式進行處理;(4) 養殖戶應選取優質的飼料飼喂豬只,加強變質、發霉的飼料流入豬場,防止豬群體質下降;(5) 在豬繁殖過程中,養殖戶應對母豬進行疫苗免疫,保證母豬抗病能力;(6) 制定嚴格的消毒程序。養殖戶應使用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對豬舍進行定期消毒;(7) 養豬場制定嚴格的隔離制度,對疑似發病和患病豬及時隔離,防止疫病發展和蔓延。
目前,在豬水皰病治療中未發現合適的治療藥物,但可使用高免血清等生物制品來進行治療,使患病豬被動獲得免疫,進而有效控制豬水皰病疫情的發展和蔓延。養殖戶在治療豬水皰病時,應在豬飼料中加入多種維生素、高蛋白物質和高能量物質等,以提高豬的免疫力。此外,養殖戶還可使用板藍根、黃芪、連翹、金銀花和黃芩等抗病毒類中草藥對豬水皰病進行治療。
近年來,由于豬水皰病的報道病例逐年上升,養殖戶受專業技術的限制,無法對豬水皰病進行有效防治。因此,本文通過闡述豬水皰病的病原學、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診斷要點,并對豬水皰病的防治措施提出合理建議,期望為豬水皰病的臨床診斷和防治提供理論參考,為養豬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