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家鴻
2017 年,正讀三年級的我,是老師重點的幫扶對象。那年爺爺生了場病,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借了不少外債。就這樣,我家成了村里的低保戶,鎮上還安排扶貧干部對我家進行“一對一”幫扶。
俗話說:“扶貧先扶志。”扶貧干部來到我家,深入了解我家的情況后,先給我爸爸打氣,講了好幾個和我們家類似的家庭脫貧的故事。接著,他們安排我爸爸到外面免費培訓,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爸爸培訓歸來后,他們為我家申請了產業補貼和各類補助,指導和幫助我家種植大棚蔬菜。黨和政府的溫暖,驅散了籠罩著我家的陰霾,大棚蔬菜種植步入軌道。兩年后,我們家不僅脫貧,還奔上了小康,爸爸也成了個種菜的“小專家”。爸爸感嘆道:“這是黨的扶貧政策好呀!”
爸爸常常教育我們,人要學會感恩,知恩圖報,現在我們家有能力了,也要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在爸爸的帶動下,我們村不少人種起了大棚蔬菜,漸漸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在“農業+互聯網”的模式下,大棚種植業已成為我們村的招牌,種植類型也越來越多樣。
村里的面貌也大變樣,貧困戶漸漸少了,一幢幢小洋樓如雨后春筍冒出來,寬大的水泥路代替原來黃泥板結的小村道,衛生狀況好了,小溪清澈起來……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們村絕不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