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祥
(青海省格爾木市畜牧獸醫工作站 816000)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青海地區很多年輕人大多都選擇外出打工來提高自身生活水平,這種情況的發生對青海地區乃至我國畜牧業發展都產生一定影響。如何減少勞動力的轉移為畜牧業發展帶來消極影響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要深入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情況下對畜牧業發展也并非全然是消極影響,也存在一定的積極影響。
目前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有所提高,在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加大城市對畜牧產品的需求。城市中對畜牧產品需求量的提高進而提高農牧民的經濟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畜牧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帶動整個畜牧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為畜牧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1]。
在傳統畜牧養殖中,大多數牧民采用散養模式,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對畜牧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傳統散養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對畜牧產品的需求。因此,牧民必須對畜牧養殖模式進行相應轉變,由之前的散養模式轉變為規模化的養殖模式,規范化的養殖模式會降低動物疫病發生概率,提高養殖效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促進了農村畜牧業的轉型和發展。
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農民的視野在城市中得到開闊,思想觀念得到提升,學到一些新的科技。在城市中農民整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認識較之前有很大提高。在這些人回到農村時會將自己的觀念與認識進行一定的傳播,這就促進農民對畜牧業進行優化和改良,畜牧養殖業的科學性得到一定保障。
為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國家對青海地區的畜牧業大力扶持,不斷出臺優惠利民的政策,并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這種情況讓外出打工的農民看到畜牧發展的希望,紛紛將在外打工的積蓄進行畜牧投資,大力發展家鄉畜牧業,為青海地區畜牧業的發展開創新的局面。在這些資金支持下,青海地區畜牧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加快畜牧業的發展步伐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雖然青海地區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仍然給畜牧業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由于農村勞動力不足,各產業之間無法進行快速溝通交流,無法掌握市場的走向和行情,無法形成產業鏈,導致牧民對發展規模的擴大有一定限制。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畜牧養殖還是多以散戶為主,沒有形成大規模規范化的養殖模式,小規模的養殖模式更加無法吸引到勞動力,如此循環難以促進畜牧業發展。
在畜牧養殖中,疫病防治與市場波動本身就是不易控制,大量年輕勞動力轉移后,養殖的大多都是中老年,對疫病防治和市場波動沒有科學的手段和先進的方法,難以進行有效控制。市場波動和疫病防治是畜牧養殖業中的主要風險,畜牧養殖人員不能更好地了解市場情況,控制疫病很難吸引投資者的投資[2]。
想要促進畜牧業發展,首要應擴大養殖規模,而在勞動力轉移后,養殖人員并沒有足夠的資金擴大養殖規模,僅依靠養殖人員自身投資去擴大養殖規模很難實現。缺少一定的資金支持,去擴大養殖規模是阻礙畜牧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對農村畜牧業的發展產生很多消極影響,想要消除這些消極影響,首先要對現在農村從事養殖的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養殖技能,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進行養殖。其次應加大政府對畜牧養殖業的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支持鼓勵養殖人員擴大養殖規模。最后,還應加強對養殖人員的技術指導,確保養殖人員進行科學養殖的同時做好疫病防治工作,降低畜牧養殖風險,吸引投資者對青海地區的畜牧養殖業進行投資。
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對青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但隨著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對青海地區的畜牧業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勞動力的轉移對畜牧業發展產生一定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針對這些局限性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青海地區畜牧養殖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