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立 李秀菊 吳風光
(山東省菏澤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 274032)
妊娠診斷的方法很多,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就有學者研究出RIA 法,這種方法可以檢測母牛血液或乳汁中的P4 含量,而P4 含量可以直接反應母牛是否懷孕。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后來又先后出現了EIA 法、多普勒法、EPF 法等方法可以用于早期妊娠診斷,但都由于價格昂貴、檢測手段受限等原因沒有推廣,臨床上也很難應用。但母牛早期妊娠診斷技術并沒有從此停滯不前,而是繼續向快速、便捷、造價低的方向發展[1]。
適齡母牛配種成功后在下一個發情期不再發情,食欲和飲欲均有明顯提高,被毛光亮,性格變得溫順,不再出現追逐、打架的情況。妊娠5 個月可以看到懷孕母牛的腹圍增大,8 個月可以觀察到胎動。外部觀察法僅在懷孕中后期較為實用,基本不能作為早期妊娠診斷的方法。
直腸檢查法在大型牲畜臨床診斷中起重要作用,這種方法需要操作人員將手及手臂伸入母牛直腸內,通過觸診來確定卵巢、子宮及胎兒的情況。懷孕初期一側卵巢會明顯增大,且能在卵巢上觸診到黃體,子宮角基本無變化,但可以感覺到子宮壁變厚。隨著妊娠時間的延長,觸診可見兩側子宮角有一側變粗、變軟。懷孕3 個月后子宮角間溝被填平,子宮內有液體波動感,有時能觸到胎兒。直腸檢查法是較為經濟的妊娠診斷方法,但對操作人員要求較高,沒有經驗的獸醫較難掌握。
妊娠一個月后的母牛可以應用陰道檢查法進行檢查,可以觀察到陰道和子宮頸的顏色變得蒼白,子宮頸口向一側偏移,陰道黏膜干燥。這種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確診準確率較低。
常用于妊娠診斷的超聲波檢查包括:A 超、B 超和D 超3種,A 超是將探頭插入陰道穹隆,而后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配種后18d 就可以檢測出是否妊娠。B 超則是將探頭抵在皮膚上就可以進行檢查,最早可以對配種后30d 的母牛進行檢測。D 超是通過將血流信號變為聲音信號的一種檢查方式,一般在母牛配種后20d 就可以進行妊娠早期診斷[2]。A 超和D 超都需要操作人員將手伸入母牛體內,雖然D 超的準確性很好,但儀器設備相對昂貴,推廣起來有一定困難。常規B 超對妊娠30d 以內的母牛基本沒有辦法進行妊娠診斷,目前有實施B 超的方法最早可以檢測妊娠26d 的母牛,確診準確率可達88.9%[3]。
懷孕母牛體內的早期妊娠因子、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黃體酮、硫酸雌酮等物質的含量會與未妊娠的母牛有顯著差異,且這些因子十分敏感,是母牛早期妊娠診斷的主要指標。早期妊娠因子在母牛開始妊娠后24h 就可以在血清或乳汁中被檢測出來,常用的檢測方法有3 種,分別是硫酸銅法、玫瑰花環抑制試驗及ELISA 法,硫酸銅能凝集早期妊娠因子,所以將待檢測牛的乳汁滴入3%的硫酸銅溶液中,如果待檢測牛的乳汁顏色呈現云霧狀該牛只已懷孕,這種方法的確診準確率為98%。玫瑰花環抑制試驗是將母牛T 淋巴細胞與其他動物的紅細胞混合后會呈現玫瑰花環形,如果玫瑰花環抑制滴度增加則證明待檢測牛為妊娠牛。ELISA 法目前沒有商品化的試劑盒可供使用,所以應用不多。
黃體酮檢測可以依靠RIA 法、ELISA 法、膠體金雙抗夾心法、PLAIT 法等進行檢測,其中PLAIT 法因其造價低、操作簡單等優勢在臨床上經常應用。
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較多的母牛早期妊娠診斷方法,但在規模化養殖場上的應用尚存在一定困難,直腸檢查法作為最簡便、經濟的方法,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但對于妊娠早期診斷仍不能很好地完成,且對妊娠母牛進行直腸檢查容易因操作不當造成流產,帶來較大損失。雖然免疫學診斷法的早期妊娠診斷的準確性很高,但對儀器設備的要求較高,且成本不低。所以,在母牛早期妊娠診斷這一領域仍需要廣大畜牧獸醫工作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