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良
(遼寧省建昌縣草原監理站 125300)
在母豬后備期應確保其正常發育。首先為了促使各時期的體重增長達標,必須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能量、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有利于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肺循環系統、生殖系統、肌肉、骨骼等的生長和發育,然后提供給后備母豬適宜的溫濕度等環境條件,增強其體質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最終平穩進入配種產仔環節,為高產、優產打下堅實的基礎[1]。
首先按照養豬場需要飼養數量,在基礎母豬群建立之前引進種豬,引種數量應與養豬場規模、設備、技術水平等相匹配。其次在建立基礎母豬群后,按照每年更新25%~35%的豬只引進后備母豬。不可根據市場行情的起落盲目引進超過預期數量的后備母豬,在設備和技術跟不上的條件下給管理帶來困惑,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對新引進的種豬必須隔離飼養,一方面促使這些豬只適應新的飼養環境,另一方面改善飼養措施、提供充足的營養、進行免疫接種等。隔離飼養兩周后進行藥物預防或常見疾病治療,并按照免疫程序接種相應的疫苗,一般隔離飼養50d 左右,等待引進的種豬度過應激期才可轉入大舍飼養[1]。
首先選擇健康狀況良好、體型周正、眼睛有神、四肢健壯、皮毛發亮、無腹瀉、呼吸道等疾病癥狀。然后選擇優良品種、生產性能高、有效乳頭數量多、高產母豬的后代。這樣為以后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豬只做準備。
為后備母豬提高舒服的環境溫度,后備舍要求適宜的溫度為18~23℃、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每天認真查看豬舍溫濕度和空氣質量,保證環境控制系統運轉正常,尤其關注溫度差異不超過5℃,如果溫差過大就要采取相應措施及時糾正。寒冷的冬季,在保持豬舍溫度適宜的前提下盡量讓氣流通暢,保證舍內空氣質量新鮮和氧氣充足,以免影響機體健康狀況。因為適當低溫后備豬可以通過增加采食量來抵御低溫對機體帶來的不適應,但溫度過低機體體溫調節機能遇到障礙,會引起豬只發生感冒,甚至誘發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從而影響機體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2]。
相反,夏季高溫時應每天檢查風機和濕簾運轉情況,保證它們始終處于正常工作狀態,適當的高溫對豬群影響不大,但溫度過高豬會張口喘氣,帶走體內熱量,這樣不僅影響其采食量,還會誘發豬發生中暑和呼吸道疾病。所以,在夏季應盡量加大豬舍通風量,降低機體體感溫度,尤其是濕度超過80%時就不能通過濕簾來降溫,只能通過加大風速來帶走豬體表產生的熱量。
每天觀察豬群精神狀態、采食量和飲水量,每天檢查飲水器內的水質和出水量,保證豬只喝到充足、干凈的飲水,疏通水量較少的飲水器,對水質不合格的應查找原因并進行改善。每天檢查飲水器出水量和水質。出水量達不到標準的采取疏通措施,水質不達標地查找原因改善。
在發情期、配種前 1~2 周增加飼喂量,達到每頭 3.0~3.5kg/d,切記根據環境條件的不同隨時調整飼喂量,環境溫度太高影響后備母豬食欲,進而降低采食量。建議在這個階段增加青綠飼料喂量,擴充腹容,因為這樣不僅鍛煉豬只胃腸道功能,還可以為哺乳期增加采食量做準備[2]。
每天定期2 次清除豬舍內糞便和污水,一般在飼喂結束后開始清糞,將豬糞鏟除用小車運到指定存放地點,使用的車輛應密封嚴實,以減少糞便撒漏在豬舍內外的地面上,避免污染環境和傳播病菌。在整個飼養期間盡量不對豬舍進行沖洗,有利于保持豬舍干燥。每天將豬舍內的頂棚、墻壁、進風口、過道、風機、飼料間、工具間等認真清掃和除塵,保持豬舍干凈衛生,減少病原微生物數量。每天清洗所用的洗手盆和消毒盆,及時更換消毒液,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性。及時排除舍內灰塵,可以在清潔時打開門窗。
每天清掃完畢后對豬舍內外的地面進行徹底消毒,消毒液要輪換較差使用,避免病菌產生耐藥性[3]。
每天認真觀察豬群精神狀態,記錄和檢查豬的采食量、飲水量,觀察每只豬眼部、生殖道的分泌物、皮膚、口腔、四肢、姿勢、糞便和尿液等有無異常,根據實際臨床癥狀來臨時判斷豬群健康狀況。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匯報、查找原因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保證豬群處于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