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印
(河南省太康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461400)
仔豬在斷奶后的飼養情況對后續生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此外,仔豬在斷奶后食用的食料發生變化,進而引起一連串的反應,使仔豬進入疾病高發階段。做好仔豬斷奶后的飼養工作對保證此后的養殖效率,避免發生仔豬損耗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過去仔豬吃奶時間長達6~7 周,現階段逐步轉變為3~4周,吃奶時間縮短給仔豬斷奶飼養帶來更大挑戰。為確保斷奶仔豬喂養質量,要在仔豬生長環境,飲水和飼料喂養3 個方面制定明確的措施[1]。
仔豬的生長環境管理實質上就是豬舍環境管理。在仔豬斷奶后要給仔豬提供一個適合的保育環境。這一環境涉及的具體指標有溫度、濕度、光照、空氣質量等多個標準。在進行斷奶豬飼養過程中應查閱相關養殖技術手冊確保仔豬生長環境中各項指標達到養殖技術要求。在保證豬舍環境達到相關要求的同時要逐步增強對豬舍細菌病毒的處理,定期采用養殖技術中常用的消毒技術對豬舍進行消毒處理,避免仔豬在斷奶后受到病蟲害的侵襲[2]。
仔豬斷奶前體重80%以上都是水,因此,水是影響仔豬健康生長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水在仔豬生長過程中不僅是最重要的營養物質,而且參與仔豬所有生理活動。在仔豬剛被斷奶的一段時間里,仔豬對水的需求較大,在飼養過程中要及時給仔豬補充足夠的水源。在仔豬使用飲水器過程中應注意定期對飲水器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避免長時間使用飲水器積攢過多的雜物。
仔豬在斷奶后對飼料量的要求較低,但對飼料質量要求較高。相關研究表明,仔豬在斷奶后15d 內對后續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影響豬在屠宰前30%的增重。斷奶時間不同的仔豬其飼料配制也存在一定差異,斷奶時間越早的仔豬飼料成分應盡可能接近母乳。相關研究表明,母豬的母乳中超過20%的部分是固體物質,這部分固體物質包含乳脂、乳糖和礦物質,仔豬能直接吸收這些營養成分。在使用母乳時期,每天從母乳中吸收的固體物質在200g 左右,乳豬對這些固體物質的吸收和轉化效率基本為100%。因此,斷奶早期飼養過程之飼料必須有足夠的乳制品[3]。一般情況下,在仔豬早期飼養過程中選用的乳制品主要是脫脂牛奶、乳清粉、乳糖等,其含量占飼料整體的30%。在飼養過程中,為提升仔豬消化能力,可以在飼料中加入一些植物油,植物油的化學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仔豬對其有較強的消化能力。在飼料中加入淀粉和糖類物質時要慎重的考慮仔豬是否具備消化相關物質的消化酶。為降低食物對仔豬造成的影響,可以在仔豬飼料和飲水中加入一定的有機酸,以保證仔豬能徹底消化飼料。仔豬在斷奶后將自身食用的食物從液態物質轉變成為固態的關鍵是提高固態飼料的營養成分和仔豬對固態飼料的吸收效率。在進行斷奶仔豬飼料配制過程中要重點把握3 個方面:一是盡快實現仔豬食物的轉變,使其從液態食物適應固態高營養食物,再適應普通固態飼料;二是應盡可能擴大仔豬在斷奶階段的食量,使其攝入盡可能多的飼料;三是在飼料配制過程中要考慮仔豬消化系統的特點,配制適宜仔豬消化的飼料,必要時可以給仔豬補充一定的消化酶[4]。
仔豬在成功實現斷奶后,需要根據其生長情況進行分欄,目的是根據不同生長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飼喂。斷奶前和斷奶過程中生長速度較快的仔豬養殖周期通常較短,出欄速度較快。研究發現,仔豬在斷奶之前的重量對后期養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仔豬在斷奶前應盡可能地使其吸收足夠的營養,迅速長大。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是加大母豬在哺乳期間的營養攝入。
在仔豬斷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時,飼養人員要認真觀察,在36h 內是否有飲水和采食行為。在仔豬斷奶初期管理目標是使仔豬盡快熟悉新的環境,能在新環境中正常進食和休息。根據養殖經驗,在進入新環境中存在2%~4%的仔豬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存在厭食和缺乏活力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飼養人員要進行人工飼養,直至其完全適應新環境。在仔豬飼養過程中,管理人員要注意觀察仔豬生長狀況。如觀察其皮膚狀態、精神狀態和食欲。在養殖過程中,仔豬腹部和糞便是觀察的重點,通過對前者的觀察可以確定每只仔豬的進食情況,進食充足者腹部形狀飽滿圓潤,未大量進食者腹部形狀干癟。通過對后者的觀察能判斷仔豬的消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