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男
(河南省新鄉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453000)
養殖戶在牛羊養殖中,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是牛羊致命危害的最主要病因之一,細菌性傳染病對牛羊群有極大危害,牛羊群一旦爆發極易導致死亡,具有傳染性快、危害性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如果沒有得到專業科學的手段治療,會對牛羊產生嚴重的生命威脅,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近年來,我國畜牧業對牛羊細菌性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的意識仍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防控措施不完善,在疫情發生后沒有細化牛羊治療措施,在牛羊疾病預防和治療研究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提出和解決[1]。本文就以下幾種常見的牛羊細菌性傳染病進行分析,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僅供參考。
肉毒梭菌是通過毒素來麻痹牛羊的運動神經,致使牛羊中毒。這種傳染性疾病主要是通過牛羊吃了含腐敗尸體的植物引起的,主要發病癥狀有進食咀嚼困難、呼吸緩慢、流口水等,直接影響牛羊進食,行動遲緩,導致牛羊消瘦,影響牛羊健康生長,嚴重時會呼吸困難直接導致牛羊死亡[2]。
主要治療方法:初發病時,能通過給牛羊注射多價抗毒素來抵抗,在注射多價毒素2d 后觀察情況,再按牛羊體重進行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也可以注射營養液;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將飼料100℃加熱10min 后再喂食。
防治措施:對于這類傳染病的防治,可以從病因解決,對牛羊飼養食物進行衛生監管,杜絕飼喂有動物尸體的毒草料,從病源解決問題。
沙門氏菌感染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牛羊傳染病,又叫副傷寒。這種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剛出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牛犢中。主要癥狀有腹瀉、虛弱、發熱、精神不振等情況。養殖員一定要注意區分和肉毒梭菌傳染病的區別,不能兩者混淆,不能及時治療生病羊羔和牛犢,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主要治療方法:及時給羊羔和牛犢喂食氯霉素或土霉素等抗生素藥物。做好抗過敏藥物檢查,以防藥物過敏。
防治措施:養殖員應注意把控牛羊動物飲食衛生,將牛羊常用的飲水槽進行定期清洗,飼料和草料等喂養方面應注意草料來源,備好充足的藥物來應對這種常見疾病,對飼養員進行一定的培訓,每天觀察牛羊,能有效及時的發現病因。
鏈球菌病主要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傳染類病癥,多發生在綿羊。主要癥狀有流淚、眼角膜充血、膽囊腫大、喉嚨腫脹等,在臨死前會有驚厥、磨牙、抽搐等癥狀,對綿羊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主要治療方法:每噸草料加入400g 土霉素,連續給病羊喂養兩周。這類病一旦出現在綿羊中,應給病羊做好隔離工作,以防健康的牛羊被傳染。
防治措施:可以在綿羊中定期對牛羊群做滅活苗和弱毒苗免疫預防,對病源發生地進行清洗和消毒工作,對健康牛羊群做好緊急免疫接種。
巴氏桿菌類傳染病是屬于地方性流行性、散發性的急性傳染病,這類病傳染性快,一旦發病,應對有病牛羊群進行隔離和封鎖,主要表現的癥狀有敗血癥、浮腫、肺炎等[3]。發病牛羊群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咽喉及脖頸下漿液浸潤現象。該病發病率快、急。一旦發現飼養員應及時隔離病源,避免感染其他健康牛羊群。
主要治療方法:對生病牛羊進行嚴格隔離治療,用青霉素、磺胺等藥物。對生病死亡的動物尸體應進行深埋和銷毀,防止再次感染。
防治措施:主要還是要進行定期疫苗接種,提高牛羊群抗病能力,定期清掃牛羊舍,建造良好的喂養環境,注意觀察牛羊群的情況。
在牛羊養殖過程中,細菌傳染性疾病對動物的危害極大,養殖場應加強養殖員對細菌性傳染病的了解和治療培訓,增強養殖場的衛生清理工作,增強防范意識[4]。清理飼養環境,保護牛羊群生長環境,對飼養飼料嚴格把關,科學處理發病牛羊,及時定期接種牛羊疫苗,加強對牛羊養殖的管理制度,應用科學正確的方法來應對牛羊細菌傳染性疾病,對癥下藥,及時治療發病牛羊群,
減少牛羊群發病率,提高牛羊群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優質健康的牛羊肉產品,保證肉產品安全,同時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提高養殖興趣,促進我國養殖業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