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皓
(河北省隆化縣農業農村局 068150)
豬發生本病多見于在夏秋等多雨季節,這季節里由于天氣潮濕,容易引發飼料中玉米、豆粕等物質滋生霉菌[1]。這些發霉變質的飼料被豬采食后就容易產生毒性作用,使豬發病。
飼料原料如果沒有及時晾曬干燥,導致其中水分過多,這樣的飼料在存放過程中容易受到霉菌侵襲。通常需要嚴格控制飼料原料水分,必須低于15%,否則容易導致霉菌滋生。特別是飼料中的谷實類,水分超標會在較短時間內發生霉變。
在飼料加工、貯存過程中,如果沒有按照生產規程來進行,尤其是飼料加工后沒有進行冷卻就裝入飼料包裝內,容易給霉菌感染形成有利條件。如果在貯存過程中倉庫通風不良或溫度過高,甚至有的倉庫有漏雨情況,均容易導致飼料濕度變大,也容易發生霉變。飼料運輸中受到雨淋后也會導致其濕度過大,引起霉菌滋生。
豬在采食發霉變質的飼料后,大約經過1~2 周的時間可以出現臨床癥狀,不同年齡的豬所表現出的癥狀也有所不同。通常根據發病快慢可以將其分為4 種類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本類型的病豬常見于2~4 月大的仔豬。而且多發于食欲好,體質好的仔豬。病豬會突然從口鼻內流出大量鮮血,還有白色泡沫狀物質從嘴角流出。有的病豬還會有肌肉震顫癥狀,最后因衰竭而亡。有的病豬還可能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是發病最常見的一種表現類型,病豬可見頭部彎向一側。食欲不振,體溫出現升高,可達41℃左右。病豬的糞便干硬,在糞便中混有血液,尿液渾濁,而后又變清亮。顏色呈現淡黃色。病情發展較為嚴重的病豬可視黏膜出現黃染,病豬開始出現腹瀉和嘔吐等情況。多在發病后12h 內出現死亡。如果妊娠母豬發生霉菌中毒多表現流產癥狀。
本型病豬主要表現為消瘦和皮膚黃染情況。嚴重發病可見皮膚有出血點,特別是在耳部和腹部等位置,這種出血斑點會出現嚴重瘙癢,且不會因指壓而褪色。有的病豬可以表現出異嗜癥狀,還有的病豬表現為后肢無力情況,興奮和抑郁交替出現。體溫有所升高,出現不同程度的氣喘。疾病發展后期,病豬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癥狀,如嗜睡、發狂及角弓反張等。通常病程為1 個月,多以死亡為轉歸。
慢性型病豬多表現為糞便呈現出球狀,在其表面有黏液覆蓋,具有明顯的惡臭味。病豬還表現出關節腫大和疼痛。公豬發病還多表現出陰莖腫脹,母豬多出現流產癥狀。
剖檢病死豬可見其胸腹腔內存在少量黃紅色或黃色液體[2]。肝臟腫大質脆,外觀呈現出淡黃色。腎臟有大量出血點。心臟外膜有點狀出血。膽囊發生萎縮,膽囊內的膽汁變的濃稠。在胃腸道內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潰瘍灶,多處淋巴結出現水腫。
豬場一旦發生本病,要及時將霉變飼料變更為優質飼料。及時治療發病豬。對病豬應用高錳酸鉀、碳酸氫鈉及生理鹽水等洗胃,使用的濃度分別是0.1%和2%。用30~50g 的硫酸鈉兌1000ml 水給病豬進行灌服后導瀉,同時需要灌服5%糖鹽水500ml,40%的烏洛托品20ml。對個別病豬還可以應用10ml 的20%安鈉鉀。對病豬治療后能起到良好效果。
本病的預防主要是防止飼料發生霉變,控制飼料原材料中的水分。還要在貯存過程中防治環境潮濕。飼料中添加一些脫霉制劑也能起到良好的防霉作用。對已發霉變質的飼料可以采用堿液 (如1.5%的草木灰或者氫氧化鈉等) 處理,或者反復在清水中浸泡,直至泡洗液呈無色清澈為止[3]。
霉菌毒素中毒是養殖場常見的一種中毒性疾病,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多雨季節發病率較高。養殖場要關注飼料品質,發現飼料霉變及時處理。如果有豬發病也需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