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波
(廣西區扶綏種畜場 5321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 引起的一種常見性、豬群之間相互接觸出現的傳染疾病,給許多規模化豬場造成嚴重損失,必須要提高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預防和治療觀念,加強豬舍的科學生產管理,保證養殖業帶來的經濟效益。
當前在對豬胃腸炎進行分析時發現,發病是生豬所特有的一種疾病,牛羊等牲畜沒有出現該病的現象。該病屬于傳染性疾病,帶毒豬和病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該疾病通常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或冠狀病毒所引發的,可以通過呼吸、飼料、飲水及糞便等多種途徑傳播。據相關臨床研究表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潛伏周期通常比較短,成年豬在感染病毒后2~3d發病,而仔豬因為抵抗能力比較弱,在感染病毒后的15~18h內就會發病。同時該病還有季節性特點,冬春季節是該疾病的高發期,由于該疾病的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多樣,因此該疾病出現后往往呈現出規模性爆發的特點,而且不論是成年豬還是仔豬,感染該病的可能性都比較高,對于剛剛出生兩周尚在哺乳期的仔豬來說,在感染該病后很容易死亡。
分析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時發現,成年豬和哺乳仔豬的癥狀表現存在一定差異,哺乳仔豬發病后往往會發生突然性嘔吐,頻繁性的噴射狀水樣腹瀉,糞便腥臭味比較強烈,同時隨著病情加重,仔豬還會出現脫水癥狀,精神萎靡不振,快速消瘦等不良癥狀,部分病情比較嚴重,且日齡小的仔豬可能會在短期內死亡。成年豬在患病后出現上述不良癥狀的比較少,患病后只有少數抵抗力不佳的病豬會出現腹瀉癥狀,病豬死亡率也比較低,只要治療得當,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1]。
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發病周期短、規模影響大、傳播途徑廣、病情緊急等特點,對仔豬影響大,致死率高。因此,在治療期間,筆者應從仔豬入手,加強各環節的防控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在生豬飼養管理中要進一步優化各個環節,首先要保證飼料和飲水的安全性,及時清理各種食物殘渣,保證飼料全面、多樣,禁止給生豬飼喂過期或霉變的飼料,保證飲用水潔凈。仔豬需要加強管護,保證母豬營養均衡,提高母豬免疫力,這樣才能降低仔豬患病的可能性。
豬傳染性胃腸炎可以通過食物、糞便、空氣等多種途徑快速傳播,如果生豬養殖管理不當可能會導致該病在較短時間內大規模傳播。所以說,在防控該疾病時需要進一步優化養殖管理。在生豬養殖期間要結合養殖場實際養殖條件,科學合理的規劃養殖密度、劃分生豬活動區。同時,必須要做好豬舍的衛生清理工作,及時清掃積存的糞便,保證舍內干凈整潔,消滅各種病原微生物繁殖渠道。此外,在生豬養殖期間還需結合季節變化,疾病高發季節做好豬舍內溫濕度控制工作,盡可能地為生豬成長創造更加理想的條件,從源頭上杜絕疾病的傳播[2]。
結合生豬的生長情況,做好免疫工作,有效增強生豬免疫力,防止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出現。因此,在生豬養殖期間,必須要按照相關規定要求,組織生豬接種各類疫苗,提高生豬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尤其是仔豬,在提高仔豬免疫力時,不僅需要從仔豬自身入手,還需加強對母豬的管理,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母豬整體免疫力,進而保證仔豬健康成長。
不可否認,在生豬養殖期間,即便養殖人員多方入手,實施防控工作,生豬依然會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結合生豬實際病情,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首先,在生豬養殖期間,如果發現生豬感染該病,必須要第一時間進行隔離處理,并檢查健康豬群中是否有病豬疑似感染,然后針對病豬病情的嚴重程度使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其常用藥物主要有恩諾沙星、阿托品等,仔豬應加強體液補充,避免其出現酸中毒或嚴重脫水的癥狀,加強對仔豬腸胃功能的調節,減少腹瀉等不良癥狀發生頻率。對已經死亡的病豬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將其深埋或焚燒,避免病菌大范圍傳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