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劍
(湖北省利川市農業農村局 445400)
2018 年8 月我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嚴重影響我國生豬產業,規模豬場及規模以下養豬大戶都受到非常大的沖擊。在此情況下,對規模豬場及養豬大戶開展疫病防控培訓十分重要,使養殖業主認識到非洲豬瘟的發生原因,并逐步掌握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及疫病診斷方法,主動防控和及時控制疫情,避免生豬養殖業主發生較大的經濟損失。對此,對 “非瘟”的豬場培訓方法及非洲豬瘟診斷方法進行探討,并提出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規模豬場內部培訓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目標,由首席獸醫發起,特別針對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探討,在探討過程中不斷更新規模豬場內部員工的知識結構,在培訓過程中引入外部系統培訓或專題培訓的模式,保證培訓效果;對養豬大戶由專業部門組織,開展相對分散式培訓,保證一般養豬大戶的知識更新。針對 “非瘟”問題,在培訓過程中應引起高度重視,若依舊存在 “非瘟”威脅的豬場,人員無法正常進出,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習 “非瘟”相關知識,而且只能依靠平臺上正規的培訓機構進行學習,防止因零散的咨詢造成誤導,導致管理及防治措施不正確,引發更大的問題,為解決“非瘟”問題提供路徑[1]。
豬場在診斷非洲豬瘟過程中,技術由開始的空白到現在的不斷更新,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后診斷方法相對成熟。早期診斷過程中,主要依靠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進行主觀判定,進行選擇性送樣。非洲豬瘟的確診必須進行PCR 實驗室病原學檢測確診。隨著診斷技術和條件的不斷完善,許多縣級實驗室都具備了非洲豬瘟診斷條件,有條件的豬場亦建立了PCR 簡易實驗室,可以隨時進行非洲豬瘟病原學檢測。
非瘟對豬場造成巨大影響,豬場管理人員必須考慮生物防護安全的意義,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健全豬場生物安全體系。根據調查顯示,3 類豬場生物安全防護措施效果較好:第一種起步較高,針對大規模的豬場,此類豬場安全防護體系完善,人群安全意識較高,在職工養豬過程中采取機械化、現代化的養殖模式,并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監控,防控意識較強;第二種是接受專門培訓的豬場,此類豬場已形成一定的生物防護安全習慣,能聽取 “非瘟”疫情控制的生物防護措施;第三種是在管理上存在問題,對豬場造成巨大損失的企業,此類企業也會重視生物防護。部分豬場外部生物安全較為重視,但內部生物安全重視度不足。豬場管理人員可能將內部生物安全認為是人的管理,常見的便是消毒、滅菌、垃圾處理等,但其中的重點是飼養豬群的管理,能客觀對豬群進行評價,認識到瘟疫在豬場傳播的原因。
常見的外來人員消毒不嚴格。外來人員在進入豬場后并沒有按照規定消毒或更換衣物,直接進入豬場或攜帶工具進入豬場,這種情況下都能傳播病毒,引發疫情。針對此類問題,豬場管理人員要求外來人員必須更換衣物,尤其針對眼鏡、手機、工具等物品需要全方位消毒,有條件的豬場可利用臭氧消毒或利用聚維酮碘消毒,并盡可能地減少外來人員的進入[2]。臨近豬場發病也可能受到季節影響,病毒通過飛塵進入豬場,豬場在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基礎上還需在方圓1km 的道路上進行消毒,觀察3km 豬場的變化情況。若3km 存在豬場需要相互監督,管理公共區域,并做好信息交流,建設公共消毒區,對生豬運輸車輛等進行消毒。
豬場必需嚴格做好分區,保證生活區、生產區、養殖區、糞污處理區等各個空間的隔離;尤其水源質量控制非常重要,部分豬場生物安全設施完善,但依舊發生 “非瘟”,原因主要是豬飲用水為外部已經污染的水源,導致豬場發病。針對發生“非瘟”的豬場,若進行復養,需要對水源進行嚴格檢測;病死豬可通過焚燒或集中深埋無害化處理方式,避免隨意丟棄,對豬場造成更大的損失;豬場員工外出返場時消毒不嚴格會導致豬場發病,部分員工自己做飯,食材消毒不嚴格也會將病菌帶入豬場。因此,在 “非瘟”形勢下長期封閉豬場并非長久之計,可采取提高福利使職工分批休假的形式,職工在回到豬場后進行集中消毒,避免攜帶病菌進入豬場,保證豬場安全。
針對 “非瘟”問題,養殖人員均應引起足夠重視,我國部分豬場損失慘重,這也為其他豬場提供前車之鑒。在此背景下,豬場在養殖過程中,應重視生物防護安全,盡最大努力避免疫情發生。在生物安全防護過程中可采取內部防護及外部防護結合的方式,保證生物安全防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注重對員工及外來人員的消毒滅菌工作,重視水源情況,保證豬場健康發展。